王偉光 唐曉嵐
摘要:當今中國經濟的顯著特征之一是以城市群的快速發展為核心,以經濟規模占全國比重日益提高為導向,推動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其一體化協同發展對我國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文章從城市群概念入手,總結了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對我國的影響與作用,并對其發展前景從一體化空間體系建設、區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以及區域基礎設施協同建設等三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
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加速,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進一步加快,城市群的作用也更加明顯。中國目前有十幾個城市群,東中西部均有城市群,但城市群之間規模差異較大。其中,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作為中國城市群的代表,最有可能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群,其一體化協同發展可以拉動我國東部區域經濟增長,提高我國東部區域城鎮化水平,推動我國東部區域一體化進程。本文分析了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中的優勢及其存在的問題,期望對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提出的相關建議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 城市群概念引入
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簡·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他的著作《大都市帶:東北海岸的城市化》中,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帶”的概念。這個概念被眾多地理學家和城市規劃從業者所接受,被認為是城市群概念的起源。
20世紀80年代,城市群的概念和理論傳播到中國。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加速,城市群受到了當時中國學者的重視,并根據國情提出相應的概念。周一星在1986年提出了“都市連綿區”,認為都市連綿區是城市群發展的更高級形態;1992年姚士謀在其著作《中國的城市群》中定義了“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特大或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借助于綜合運輸網的通達性,發生與發展著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2004年王建在《到2030年中國空間結構問題研究》中提出建設中國20個大都市圈的設想。在200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城市群這一概念開始正式進入國家戰略框架體系,城市群成為涵蓋“都市圈”、“大都市圈”、“都市群”、“大都市帶”以及“都市連綿區”的合法概念,城市群建設正式步入正軌。
在新一輪的“十三五”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出建設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19個城市群。這意味著我國的城市群建設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新時期。
二、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中的優勢及其問題
(一)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優勢
1. 自然條件優越
長三角城市群總面積約為21.17萬平方公里,主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淡水資源豐富。長三角城市群位于長江入海口,水系發達,擁有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等眾多江河,是我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水運交通十分便利。長江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對城市化建設限制較少。港口眾多,如上海、寧波等巨型深水港,海運便利,對外開放較早。
2. 區位優勢明顯
長三角城市群地處東亞地理中心和太平洋西岸的中間地帶。坐落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建設有多座機場,港口眾多,公路網密度大,鐵路交通干線密集,立體綜合運輸網絡基本形成。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總體戰略的對外開放和國際經濟格局的演變趨勢來看,作為溝通長江兩岸與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長三角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先天區位優勢,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經濟實力雄厚
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之一,其工業、農業以及第三產業在國內具有重要地位。長三角城市群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完備,產業集聚優勢明顯。鋼鐵、石油、化工、汽車、電器、信息等一系列產品以及提供的金融、保險、航運、電信等服務在全國都占有很大比重。農業基礎良好,產業基礎堅實,擁有門類齊全的區域性工業體系,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達,服務業發展較快。
(二)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區域生態問題嚴峻,粗放式經濟發展難以為繼
由于長三角城市群的無序開發,城市人口不斷集聚,生活廢棄物以及工業廢棄物的排放,導致各種生態問題頻繁出現,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城市環境趨于惡化。大氣酸雨、工業廢水排放、土壤污染等跨界污染問題頻發,城市群內部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退化明顯。總之,過去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長三角城市群的區域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2. 城市建設無序蔓延,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隨著長三角城市群人口不斷集聚,城市住宅短缺。不少官員為了自身政績,大量出售土地,粗放式、無規劃的盲目設立開發區、新城以及工業園區,導致城市無序擴張,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少城市在規劃建設上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為了所謂的面子工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雷同甚至重復,未能從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角度出發,建設區域性的港口、機場、高速公路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基礎設施。
3. 集聚與核心帶動能力發展空間較大,國際競爭力有待加強
在城市群中各種城市各盡其責,承擔著不同的功能與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核心城市。核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發展具有輻射帶動作用,毫不夸張的說,核心城市的發展決定了整個城市群的走向。但是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帶動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方面遠不如其他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的發展絕大程度上歸功于國外資本與科技的引進。然而與紐約、東京等核心城市相比,上海的創新能力不足,高新技術發展緩慢,產業轉型困難。
三、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對我國的影響與作用
(一)拉動我國東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城市群作為物質、人口以及資源高度集中的集合體,可以通過經濟輻射效應,推動周圍鄉村的發展,拉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在2016年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長三角城市群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型能源,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帶動周邊地區一體化協同發展。長三角城市群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城市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資本與能源的集聚,使長三角城市群成為我東部最發達的地區。而高度發達的長三角城市群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的協同發展,促進我國東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二)提高我國東部區域城鎮化水平
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中國城鎮化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在提高城鎮化水平方面應起到帶頭模范作用。長三角城市群具有典型的高密度城市特征,吸納更多的外來流動人口,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城市壓力。在新常態的今天,長三角城市群應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大力發展金融、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推動老城區、舊工業區的城市更新,優化城市功能布局與空間結構,嚴格規范增量用地的建設。優化產業結構與功能布局,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提高我國東部區域的城鎮化水平。
(三)推動我國東部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
根據“核心-邊緣”經典區域理論,一個區域可以通過發展核心城市來帶動邊緣城市的發展,從而最終達到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目的。隨著上海作為核心城市的能力不斷加強,以及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不斷發展,長三角城市群內部各城市形成相互合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新局面。加快長三角城市群內各城市間生產要素的集聚和產業間的流動,發揮各城市自身優勢,推動我國東部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
四、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前景與建議
(一)推進一體化空間體系建設,協調各城市的分工與合作
長三角區域合作之初,相關省市政府就高度重視區域合作制度和一體化空間體系的構建,通過制定《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協調城市群內部各城市的合作分工。從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角度出發,完善城市群內部高速公路、機場、港口等大型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規劃時,立足總體,協調各城市間產業結構、規劃布局以及城市職能。各城市應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特點發展,避免各城市之間惡性競爭,加強城市群內部各城市的一體化分工與合作,推動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
(二)保護生態環境,提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推動綠色城市、健康城市的建設,倡導低碳化生活方式,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加強資源循環利用,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變革,調整優化資源利用結構與布局。完善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協同防治機制,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完善水資源利用綜合體系。加強長三角城市群跨城市環境治理合作,完善區域環境治理體系,提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三)健全建設審核制度,加強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
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角度出發,考慮城市群建設用地的審核。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加強城市建設用地的審核制度。統籌城市群內部基礎設施一體化布局,提高基礎設施利用效率,推行集約化發展。構筑以軌道交通為主的綜合一體化交通體系,完善城際綜合交通網絡,提升交通樞紐輻射能力。完善城市群內部一體化交通網絡,健全與外部的交通運輸通道,增強區域運輸服務水平與能力。
參考文獻:
[1]史育龍,周一星.關于大都市帶(都市連綿區)研究的論爭及近今進展述評[J].國外城市規劃,1997(02).
[2]姚士謀.中國的城市群[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2.
[3]王建.到2030年中國空間結構問題研究[A].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政府轉型與統籌協調發展——2004中國改革論壇論文集[C].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2004.
[4]劉士林.城市群的全球化進程及中國經驗[J].學術界,2012(06).
[5]徐琴.多中心格局下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J].現代經濟探討,2018(09).
[6]王玉明,王沛雯.長三角城市群跨域環境治理中的政府合作[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8(01).
[7]劉志彪.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再思考——兼論促進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政策與手段[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唐曉嵐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