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強
摘要:近年來,資本市場上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被曝光,眾多投資人、股民、債權人等蒙受巨大損失。人們對企業財務信息質量的好壞,財務造假的動機和慣用手法,以及如何識別財務造假越來越關注。文章從企業財務造假的動機入手,分析了其主要的慣用手法,進而提出相關的應對措施來防范財務造假。
關鍵詞:財務造假;舞弊;慣用手法;防范措施
一、研究背景
當前全球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大批優秀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我國企業面臨巨大沖擊和重大挑戰。在機遇與挑戰面前,為獲得資金或利益,不少公司不惜鋌而走險,通過高層串通舞弊、財務造假等粉飾財務報表,達到欺騙市場的目的,最終讓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例如,美國的安然事件,其財務報告造假曝光后,股票價格狂跌投資者損失約900億美元。
隨著李克強總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提出和相應扶持政策的不斷推出,我國開始出現 “大眾創業”、“草根創業”, “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趨勢。然而,在“雙創”的過程中,如何確保企業的財務信息真實、完整十分重要。
二、財務造假的特征與動機
(一)財務造假的特征
財務造假是指企業管理層和財務人員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做假賬和編制虛假財務報表的行為。其通常有如下特征:以虛構業務、原始憑證為載體。企業往往通過偽造原始單據,虛增收入,多列或少計成本費用等來實現造假;以企業高層參與、串通舞弊為主體。寬松的企業控制環境,為財務造假提供了機會,企業高層的參與、串通舞弊,財務造假更具隱蔽性。
(二)財務造假的動機
1. 中小企業出于稅收的考慮
中小企業特別中小私營企業,往往規模較小,且其經營行業競爭壓力大,利潤微薄,經營者為了能把盈利更多的留給自己,甚至很多小企業設置兩套賬,一套給企業內部,另一套專門用來應付稅務局等政府單位,通過少計收入,多列成本費用等人為控制和調節企業利潤,以非法手段達到其少繳企業所得稅的目的。
2. 企業取得銀行貸款的需要
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企業,特別是對中小私營企業的銀行貸款有諸多限制,金融機構在向企業提供貸款前需要對其償債能力進行評估,主要通過分析企業的財務報告等財務信息,來評價企業的信用和財務狀況。一些經營不好的企業為了獲得銀行貸款,從而進行舞弊,對經營業績進行粉飾。
3. 企業實現成功上市融資的需要
我國的上市公司整體質量良莠不齊,有些企業本身存在先天不足,甚至其上市純粹只是為了滿足其提高身價或解決資金短缺。由于自身有“內傷”,為了成功上市,想盡各種辦法通過造假以達到上市要求。之前的“銀廣廈”、“藍田”會計造假,再到近年被查處通過虛增資產、虛增收入等手段造假上市的云南綠大地,萬福生科財務造假,以及2017年被證監會查處的九好集團“忽悠式重組上市”等等。
4. 上市公司發行債券、增發股份或“保殼”的需要
我國《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發行債券、增發股份必須符合相應的財務指標,為了順利實施發債或增發,一些業績不達標的企業往往通過虛增收入等手段,粉飾財務報告。同時,《證券法》規定,如上市公司連續2年發生虧損,公司股票就會被戴上“ST”,甚至存在退市的風險。部分公司為了保住其上市主體資格,或是早日“摘帽”,可能會采取各種方法粉飾財務報表,力爭“扭虧為盈”,保住其寶貴的“殼資源”。
三、財務造假與會計舞弊的慣用手法
因企業財務造假的目的不同,其采用的造假手法也有所不同,總的來說分為如下兩大類。
(一)虛增利潤
1. 虛增收入
第一、虛構收入。常用的方法有:一是虛開發票,通過偽造銷售訂單、出庫單等,虛開發票確認收入,然后長期掛賬,最終通過計提壞賬準備進行沖銷;二是將商品在不同地點之間轉移,憑出庫單和運輸單據為依據確認銷售;三是隱瞞某些特殊交易的相關協議,將售后回購或回租發出的商品確認為銷售收入。
第二、提前確認收入。一是確認勞務收入時,故意低估預計總成本或多計實際發生的成本,以此來高估完工百分比,進而多確認當期收入。二是將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的業務提前確認銷售收入,如在與商品相關的風險和報酬尚未全部轉移給客戶之前將其計入當期收入。
第三、通過第三方“規避”關聯方交易。一是與尚未披露的關聯方進行不公允交易;二是利用與未披露關聯方之間的資金循環虛構交易,如企業利用子公司將產品銷售給第三方,子公司將之確認為收入,后期再由其他未披露的關聯方從第三方手中購回。
2. 虛減成本費用
一是轉移費用。為了虛增利潤,上市公司將有些費用不入賬,或將其歸入母公司。二是少提或不提固定資產折舊,或者將本應計入成本費用的項目卻故意放在遞延資產或待攤費用科目。三是費用資本化。企業將本應該費用化的借款費用或研發費用進行資本化。四是少提資產減值準備。業績不佳、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企業,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利潤操作空間。
(二)虛減利潤
1. 隱瞞收入
為了達到降低稅負或轉移利潤的目的,有些企業采取少計收入或延后確認收入。其主要手法有:將貨物已發出、已收貨款并滿足收入確認條件的業務,不確認當期收入,而是將其作為負債掛賬,或轉入本企業以外的其他賬戶,根本就不記入本企業賬務;通過以舊換新銷售商品時,只以交易差價確認收入;按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提供勞務或建造合同收入時,在其結果能夠可靠估計的情況下,不按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故意推遲確認收入的時間。
2. 多計成本費用
通過虛增存貨成本,增加轉出的銷售成本,減少企業利潤。到處收集普通發票,千方百計增加企業各項費用。再就是通過資產減值準備,多提減值準備,調節利潤。
四、財務造假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
1. 董事會負責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確保進行有效實施
監事會代表全體股東行使監督權利,對公司經營以及董事會建立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和執行情況進行監督。企業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負責定期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審查,監督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實施。
2. 明確組織分工
合理設置內部機構和崗位職責,嚴格執行不相容崗位分離。
3. 建立嚴格的授權審批制度,明確各崗位辦理業務的權限范圍、審批程序和相應職責
對于重大的業務和事項,企業應當實行集體決策審批或聯簽制度,嚴禁個人單獨進行決策,規避相關決策風險。
(二)提升會計人員自身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
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經濟業務兩項基本職能,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會計不應僅僅停留在業務核算的層面上,而是要切實的執行好其監督職能。當然,這需要會計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定期參加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熟悉并嚴格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明確會計憑證、賬簿和財務報告的處理流程,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
(三)加強會計工作管理
2018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的報考人數403.6萬人,可見會計群體的龐大。在國家大力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當下,新業務、新業態不斷涌現,對會計人員處理業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會計主管部門應不斷完善會計準則,制定相應政策,持續完善會計繼續教育體系,引導會計人員不斷學習會計新知識,熟悉新準則、新業態,逐步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讓會計更好、更有效地為“雙創”服務。
(四)提高會計人員誠信水平,加強會計人員失信處罰力度
隨著《會計人員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發布,財政部已著手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將建立會計人員嚴重失信行為“黑名單”和講誠信“紅名單”,對嚴重失信會計人員實施約束和懲戒,并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從而不斷提高會計人員誠信水平,引導和督促會計人員提供高質量的會計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曉明,施建軍.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動機及治理[J].現代管理科學,2006(07).
[2]李興靈.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治理對策[J].財會研究,2010(15).
[3]朱義民.財務造假手段剖析及防范措施[J].中外企業家,2013(24).
[4]劉永.上市公司綠大地造假案例分析[J].中國市場,2013(45).
[5]方明.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識別的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10(07).
[6]項韶華.會計舞弊的識別與防范治理[J].中國經貿,2012(22).
[7]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廣州揚昇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