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璐

摘? 要:蹲踞式出發是目前國內外泳壇比較流行的出發技術,特別是對短距離選手來說,出發的好壞是導致成績的關鍵的環節。本文結合專家給出的訓練計劃,以及根據自身經驗設計一套針對性的訓練方法。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實驗法以遼寧省8名運動員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各四名運動員,分別進行為期六周的陸上體能訓練,通過訓練進行對比分析哪一套訓練方法對游泳蹲踞式出發的提高更有效。
關鍵詞:青少年游泳運動員? 蹲踞式出發? 專項體能? 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80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6(a)-0026-02
1? 選題依據
蹲距式出發是采用類似于田徑短跑的出發技術,其特點是身體的重心低,入水速度快,水下滑行時間較短。蹲踞式出發已經成為主流技術,大部分運動員在長距離項目上采用的也是這一出發方式,因此,針對這一技術有針對性的專項訓練方法也十分重要。12~14歲期間正是青少年游泳運動員發展專項力量的敏感期,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但他們對出發技術的熟練程度,反應快慢還不夠穩定。因此,通過對出發技術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提高運動員自身的基礎能力以及出發時效。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實驗法
以遼寧省12~14歲的8名運動員(5男3女)作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四名。通過為期六周,每周3次,每次50min的陸上體能訓練。在同一時間采用相同的指標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測試。所有參加實驗的隊員不能從其他地方接受有關的訓練,以確保實驗的科學性。選取以下三項項測試指標進行評定,即:出發15m快游、出發入水距離、出發入水角度(腰部)。
實驗組計劃:蹬腿訓練器3×8次50%~60%力量、屈伸髖訓練3×8次50%~60%力量、小腿提踵3×8次、平衡球俯臥支撐4×30s、平衡球仰臥轉體4×30s、背肌拋球3×12次、平衡球三點水3×6~8次、腹背肌拉伸1min、小腿腳踝拉伸1分鐘、股四頭肌拉伸1分鐘、肩帶拉伸1min。
對照組計劃:負重蹲起3×8次50%~60%力量、負重弓步走3×8次50%~60%力量、上下臺階跳4×15次、蛙跳練習4×8次、抬手單腳支撐4×30s、仰臥兩頭起3×20次、背肌兩頭起3×20次、腹背肌拉伸1min、小腿腳踝拉伸1min、前后壓腿1min、身體吊掛訓練1min。
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手段及負荷:
根據蹲踞式出發的技術特點,歸納總結出以上幾種訓練方法為訓練計劃。實驗組在每周三次正常的陸地訓練中進行訓練,選取周二、周四、周六上午,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實驗組訓練的同時,對照組也在進行相對應的訓練計劃,訓練時間和實驗組一致,訓練內容略有區別。
3? 結果與分析
3.1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的指標分析
3.1.1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出發15m對比分析
從表1得出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在訓練后平均成績漲了0.16μm,對照組訓練后平均漲0.08,說明兩種訓練方法在15m這一指標上都能有所提高,而將兩組數據進行t檢驗后我們就可以得出,實驗組P值0.048<0.05有差異性顯著,對照組P值0.06>0.05,提高并不顯著。由此可以看出,經過6周的專項體能訓練后,實驗組運動員在下肢力量,核心力量,身體穩定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均衡的改善。
3.1.2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出發入水距離對比分析
實驗組訓練后平均為3.4,對照組訓練后平均為3.2,說明兩組均有提高,實驗組所采用的訓練方法對于入水距離這一指標更加有效。但經兩組數據進行t檢驗分析得出,從P值來看,提高沒有顯著差異。根據蹬離的動作特點,運動員蹬板階段主要涉及到的肌肉是大腿股四頭肌和小腿肌群,而蹬腿訓練器和屈伸髖練習都是著重運動員的下肢爆發力和肌肉力量訓練,從而刺激腿部爆發力的增加。對照組采用的傳統教學方法,對運動員的下肢力量也起了明顯的作用,但由于核心穩定性不足的限制,導致力量傳導不流暢,肌肉無法更好的協調發力,因此沒有實驗組進步明顯。
3.1.3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出發入水角度對比分析
從上表得出的檢測結果可以看出,經過6周的專項體能訓練后,實驗組隊員訓練后平均入水角度48°,對照組平均入水角度為49°。對兩組數據進行t檢驗后分析得出,實驗組P值為0.018<0.05有差異性顯著,對照組P值為0.033,說明兩組訓練方法對入水角度這一指標都有所改善,但是實驗組提高的更為明顯。實驗組采用了球上的平衡練習,如站立于平衡球上的三點水訓練及俯臥支撐,能提高核心力量及平衡能力,從而使運動員在騰空時利用自己的肌肉力量有效的控制住自己的身體平衡,達到一個良好的入水角度。而對照組采用的訓練方法,對下肢力量提升有很大幫助,但由于欠缺對核心肌群穩定性練習,導致在空中控制力不夠,使入水角度偏大,入水后不能使運動員保持更快的水下腿銜接和出水動作起游。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根據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實驗組隊員訓練后在各項指標上優于對照組,進行專項體能訓練,對運動員的爆發力和肌肉力量起到了明顯作用,不僅能有效的增加從出發臺出發到入水點的距離,同時也能提高運動員技術的完成質量,因此對成績有所提高。在進行負重訓練后,應注意采取積極恢復性訓練,才能夠獲得良好的訓練效果,以防因為大負荷而造成肌肉的不適而影響下次訓練。
4.2 建議
(1)加強游泳運動員的腿部肌肉群的力量和爆發力的訓練,節省出發滯臺時間。
(2)在原有訓練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一些平衡球等輔助器械,幫助運動員建立平衡感和穩定性,提高運動員出發臺預備階段。
(3)在訓練方法上建議采用和出發技術形態相一致的訓練方法,找到主要發力肌群,有針對性的練習,并注意平衡發展,避免手段過于單一化。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我國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新發展[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145-148.
[2] 陳小平,褚云芳,紀曉楠.競技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熱點及啟示[J].體育科學,2014(2):3-10.
[3] 劉博.山東省優秀游泳運動員蹲踞式出發技術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4.
[4] 洪躍偉,趙鎧澤,陳峰.蛙泳運動員出發技術分析與訓練[J]. 福建體育科技,2011(2):22-23,29.
[5] 時昌松.我國優秀游泳運動員出發和轉身技術分析[D].浙江師范大學,2010: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