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時空格局演變及其?驅動機制分析

2019-07-31 09:32:54姚成勝朱偉華黃琳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9年4期
關鍵詞:區域差異農業

姚成勝,朱偉華,黃琳

(1. 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7;2.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3. 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大國地位日益凸顯。但中國并非農業強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存在水、肥等資源投入大,農地經營規模小,單位農業勞動力經濟產出低,農業競爭力弱等特征[1]。為此,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定不移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注重農業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著力提高農業競爭力,走出高效集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2]。2017年“十九大”提出要貫徹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10月頒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要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增強我國農業競爭力。可見,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乃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

農業具有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雙重屬性,因此農業經濟發展的地域格局取決于一個地區的光、溫、水、土等自然條件和經濟技術水平等要素的綜合影響,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季節性、周期性和相對的穩定性[3],因而農業經濟的區域差異有別于工業和服務業,也有別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差異。不同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是非同步的,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分別開展研究,才能更好地揭示其發展特征和規律[4-5]。當前,有關中國省域和不同省域內部經濟發展差異及其時空演變與影響因素的研究已較為豐富,大量研究主要從資金、人力資本、技術等要素集聚和產業結構演變[6-8]、市場、貿易和對外開放[9]等方面探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突出了對區域經濟差異的成因、時空變化特征和影響因素的分析[10-12]。

比較而言,有關在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研究更多關注的是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省域農業經濟發展評價以及各省區資源和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等方面。例如,喬榛等[13]、黃少安等[14]較早地對農村經濟制度、土地產權制度等制度因素對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隨后較多的研究則通過建立生產函數模型,著重探討農業勞動力和人力資本[15]、化肥和農業機械等農業資本[16]、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17]等因素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這些研究表明,改革開放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制度創新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技術進步是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因。在省域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方面,朱傳民等[18]、權麗[19]、李宗偉[20]分別對江西、河南、內蒙古等省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時間變化、各省不同地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以及農業經濟發展與各省資源環境的協調狀況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綜上,現有文獻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以及典型省域的農業經濟發展也進行了相應研究,為深入了解我國及其不同省域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提供了科學參考。但在同一評價指標體系下,對我國31個省域(不含港澳臺)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并揭示其時空演變格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較為缺乏。在全國著力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科學評價各省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及其空間分異,對于更好地統籌省域農業農村建設,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構建農業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2000—2016年中國大陸31個省域(不含港澳臺)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科學評價,并采用泰爾指數、空間自相關、面板回歸等方法揭示其空間差異及其驅動機制,旨在為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農業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農業屬于第一產業,從產業經濟學的視角來看,要提高一個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競爭力,首先必須壯大農業生產規模,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因此,需要不斷提高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提高牧漁業在農業中的比重,為此可選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牧漁業產值占比、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等4個指標予以表示[5];其次,需要優化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主要表現為擴大勞均耕地面積,以推進農業機械化,更好地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扶持,改善農業生產灌溉基礎設施,為此選擇勞均農作物播種面積、單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機動力、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勞均財政支農支出、有效灌溉率5個指標予以表示。第三,從產出方面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也越高,滿足人們農產品需求的能力也越強,為此可選取農業土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和勞均果蔬、肉類和水產品產量等5個指標予以反映[18-19];最后,農業生產應該建立在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能夠滿足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需求,具有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此,選取農業GDP增長率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以表示農業經濟可持續性[19-20];森林覆蓋率、農業成災率、單位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和農藥施用量以反映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性[20]。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從農業的規模結構、要素投入、產出水平和可持續性4個方面,選取了20項指標,構建了中國省域農業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農業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Table 1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weights

1.2 研究方法

1.2.1 農業經濟發展指數的計算 指標權重是指在相同目標約束下,各指標的重要性關系。本研究采用熵權系數法對農業經濟發展評價指標賦予權重,計算方法詳見文獻[21]。經計算得到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表1。依據計算所得權重,采用加權函數得到全國各省區農業經濟發展指數以及各準則層的發展指數[21],計算公式為:

式中:Eij為農業經濟發展指數,為規模結構(X1)、要素投入(X2)、產出水平(X3)和可持續性(X4)4個準則層的發展指數,uij為第i個準則層第j項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采用線性插值極差標準化方法[21]),wj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1.2.2 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省域差異測度 泰爾(Theil)指數可以將區域差異分解為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兩個部分,用以揭示兩者各自變動的方向和幅度,以及各自對總差距的貢獻[22-23]。本文利用泰爾指數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分解為東、中、西三大區域內及區域間的差異,計算公式為:

式中:T為泰爾指數,值越大表明農業經濟發展差異越大,反之則越小,其取值范圍為T∈[0, lnn];TWR為三大區域的區域內差異,TBR為三大區域的區域間差異;n為所有省份個數;Tp為P省的農業經濟發展指數;U為全國平均農業經濟發展指數。TWR計算方式與T相同,TBR的計算公式為[23]:

式中:n為所有省份個數,m為研究區域個數;ni為區域i中省份的數量;Ti為區域i的平均農業經濟發展指數;U為全國平均農業經濟發展指數。

1.2.3 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格局 利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揭示全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格局變化。首先,利用全局空間Moran's I來判斷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分布是否存在統計意義上的集聚或者分散現象,其計算公式為[24]:

式中:n是研究區內地區總數;wij為空間權重矩陣,采用0-1矩陣作為空間自相關分析的權重矩陣,當地區相鄰時記為1,不相鄰時則記為0;xi和xj分別是區域i和區域j的觀測值;S2是屬性方差為xi的均值。Moran's I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1],當I< 0時表示鄰近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或較低區在空間上顯著分散;當I>0時則表示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或較低區在空間上顯著集聚。

與全局空間自相關不同的是,局部空間自相關則表現為相鄰空間單元之間的空間相關程度[24]。在式(4)的基礎上,局部空間自相關的公式為[24]:

式中:Ii的取值范圍也為[-1,1],Ii為正表示一個高值被高值所包圍或者一個低值被低值所包圍,Ii為負則表示一個低值被高值包圍或者一個高值被低值所包圍。

1.2.4 農業經濟發展的驅動機制分析 水土資源稟賦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因而它必然是驅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最為根本的因素。相較于土地因素,降水和光熱條件在短期內較為穩定,因此可選擇降水量和復種指數作為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自然驅動因素[3]。從經濟方面看,隨著國家工業化的持續推進,國家經濟實力將快速增長,因而在工業化中后期普遍推行以工補農的農業經濟發展政策,而我國實踐也表明,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大力實施以工補農、以城促鄉的農業反哺政策[25],因此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等因素必然是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城鎮化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也將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26]。為此,本文選取人均GDP、工業化率、城鎮化率3個指標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經濟驅動因素,構建傳統的面板模型[22],如式(6)所示:

式中:Eit為因變量,即i省第t年的農業經濟發展指數(Eit);Xit為一組解釋變量,分別為人均GDP(pgdp)、工業化率(indust)、城鎮化率(urb)、降水量(pre)和復種指數(mci);β為解釋變量的影響;αi、υt、εit分別為個體效應、時間效應和隨機擾動項。

區域農業經濟發展不僅具有空間差異,也具有空間關聯,它不僅影響所在區域農業經濟發展,還可能通過空間外溢影響臨近區域的農業經濟增長。傳統面板模型往往不能反應農業經濟發展的空間依賴性,因此借鑒黃賓等[27]的研究成果,引入空間誤差面板模型(SEM模型)和空間滯后面板模型(SLM模型)進行估計。

SEM模型用來檢驗農業經濟發展是否依賴于臨近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空間誤差沖擊,模型表達式如下[27]:

式中 :隨機擾動項εit=λWεit+μit,Wεit為空間滯后的誤差項;λ為空間滯后誤差項的相關性系數,以衡量誤差項的空間關聯程度。

SLM模型用來檢驗農業經濟發展是否存在空間外溢性,模型表達式如下[27]:

式中:WlnEit為被解釋變量的空間滯后項;ρ為空間滯后項的相關系數,表示農業經濟發展的空間外溢或依賴,以衡量鄰近省份農業經濟發展對本省的作用強度。

1.3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自于2001—2017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數據庫;其中,2000—2005年的城鎮化率、2013—2016年的農林牧漁從業人員、2000—2016年三次產業的從業人員數等數據主要來自各省(市、區)2001—2017年的統計年鑒;各省(市、區)的年均降水量分別由其主要城市降水量的均值予以表示。部分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和趨勢擬合法進行補充。涉及農業經濟產值的相關指標,均以2000年為基期進行了價格平減。

2 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與時空格局變化

2.1 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變化

2.1.1 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變化 2000—

2016年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指數從0.408上升到0.485,增幅達到19.07%,其變化大體可以分為2000—2011年的持續增長階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穩定階段(圖1)。第1階段農業經濟發展指數由0.408上升到0.481,年均提高0.007,期間由于2000—2003年農業生產收益低下,導致國內糧食產量持續下降,引發了國家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因而自2004年以來,國家每年中央1號文件都聚焦于農業農村,不斷加大對農業投入,先后出臺免除農業稅、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使得農業的投入-產出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經濟可持續性大大增強。例如2000—2011年,我國單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機動力、農業土地產出率、農業GDP增長率分別從3.36 kW/hm2、11491.6 元/hm2和1.6%,提高到6.02 kW/hm2、39 011.3 元/hm2和17.3%,分別增長了79.17%、239.48%和981.25%。

第2階段農業經濟發展指數由0.476變化到0.485,年均提高約0.002,僅為第1階段的28.57%。原因在于:在此期間我國農業政策已基本穩定,受要素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的制約,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等的高強度投入對農業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單位土地糧食和果蔬產出水平等指標增長的促進作用逐漸減弱,尤其是化肥和農藥的過量使用,雖然仍在促進農業產出增長,但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性。以化肥為例,2013年我國化肥施用強度為328.5 kg/hm2,遠高于國際公認的225 kg/hm2的上限標準,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24,28]。

2.1.2 東、中、西三大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變化

將我國大陸31個省域劃分為東、中、西3大區域,其中東部地區包括京、津、冀、魯、遼、滬、蘇、浙、閩、粵、瓊11省區;中部地區包括晉、吉、黑、皖、贛、豫、鄂、湘8省區;西部地區包括蒙、新、青、陜、甘、寧、川、渝、滇、黔、藏、桂12省區。由此得到2000—2016年三大區域的農業經濟發展指數變化情況(圖1),從中可以看出:東、中、西三大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指數分別由2000年的0.444、0.406和0.375,上升到2016年的0.517、0.503和0.445,分別提高了16.35%、23.91%和18.52%。比較而言,東、中、西三大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指數的變化趨勢基本與全國一致,但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依次降低的變化特征,表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差異明顯。2000—2016年東、中、西三大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指數的平均值分別為0.488、0.461和0.419,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東部地區的94.47%和85.75%。中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明顯低于東部地區,原因在于:中部8省有7個為糧食主產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大,2000—2016年8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平均達43.71%,因而中部地區農業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等農業產出指標以及農業GDP增長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等農業經濟可持續性指標明顯低于東部地區。可見,糧食主產區農業經濟效益低下問題仍較為突出,需要進一步加大扶持。

圖12000—2016年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指數變化趨勢Fig. 1 Trend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es from 2000 to 2016

2.1.3 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及來源 采用泰爾指數進一步分析全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總差異及其來源狀況,結果如圖2所示。從中可以看出,2000—2016年全國總泰爾指數從0.0053增加到0.0056,增幅為7.06%。區域內差異與全國總差異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在2000—2004年以及2008—2014年2個時段內,區域間差異明顯大于區域內差異,其對總差異的貢獻率平均分別為55.17%和54.02%。總體上看,2000—2016年區域間差異是導致總體差異的主要原因,其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平均為52.33%。進一步分析得到,2000—2007年區域間差異和區域內差異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但2008—2016年區域內差異呈快速上升趨勢,2015—2016年其對總差異的貢獻率平均已達55.99%;區域間差異在2008—2011年明顯上升,但在2011—2016年則明顯下降。可以看出,隨著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3大區域間差異將不斷縮小,而區域內差異將進一步擴大,并主導全國農業經濟發展差異變化。從東、中、西3大區域的區域內差異變化情況來看,2000—2016年中部地區泰爾指數均值最大為0.0027,西部為0.0026,東部最小為0.0012。從變化趨勢來看,2007—2016年東部地區泰爾指數快速上升,表明其區域內差異快速增大,并有趕超中西部地區的趨勢;而中西部地區在2000—2008年期間波動幅度大,但2009—2016年期間也呈現出緩慢的上升趨勢,表明中部和西部各省農業經濟發展差異也在逐步擴大。

圖22000—2016年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指數的泰爾指數Fig. 2 Theil indexe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es from 2000 to 2016

2.2 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時空分布特征變化

采用自然斷點法將31個省區劃分為高水平區[0.5286-0.592 0)、較高水平區[0.4823-0.5286)、中等水平區[0.433 0-0.4823)、較低水平區[0.3717-0.433 0)和低水平區[0.3198-0.3717)5種類型,基于2000年、2008年和2016年各省(市、區)農業經濟發展指數,分析中國省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時空演變狀況(表2)。從表中可以得到:

1)2000年全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整體呈現東南沿海及中部湘贛地區高(中等水平區),東北3省、東中部、西南以及藏、新、蒙等邊疆省區低(較低水平區),內陸腹地晉、陜、甘、寧、青、渝、黔最低(低水平區)的空間格局。

2)2008年則演變為東北和東部沿海高(較高水平區),中部皖、湘、贛、鄂,南部沿海粵、桂、瓊以及邊疆藏、新、蒙、川等省區低(中等水平區),內陸腹地最低(較低水平區)的空間格局。總體上看,2000—2008年,有83.87%的省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向更高等級轉移,其中遞次轉移省份占64.52%(發展水平提高1個等級),跨越式轉移省份占19.35%(發展水平提高2個等級)。

3)2016年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空間格局與2008年類似,但各省區農業經濟發展的轉移路徑較為復雜。魯、蘇、閩、鄂4省首次成為高水平發展區,湘、贛、粵、瓊、川、藏6省也躍遷至較高水平區,總體上看42.94%的省區向更高等級轉移,其中遞次式轉移占38.71%,跨越式轉移占3.23%。與2000—2008年相比,高、較高水平省份數分別增加12.9%和41.94%,中等、較低和低水平區省份數分別減少3.23%、29.03%和22.58%。

總體來看,2000—2016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已有較大提高,其空間格局在2000—2008年變化較為復雜,而在2008—2016年則整體呈現出東-中-西的階梯式遞減特征。究其原因在于:東部地區經濟和城鎮化水平高,農業生產多以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為主,農業服務業發展水平高,因而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較高,增長速度也較快;同時,東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好,機械化水平高,農業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等也較高,因此東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區大多屬于糧食主產區,糧食作物占比高,農業服務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及其增速也較低;另外,中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也劣于東部地區,農業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等指標也明顯低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則受自然和經濟條件約束均較大,在農業結構、要素投入、產出水平等條件都明顯低于中部和東部地區,因而其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最低。

表2 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Table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2.3 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集聚特征變化

根據公式(4),計算得出2000—2016年農業經濟發展的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s I指數(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2000—2016年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指數的Moran's I值全部為正,其中2008年最大為0.474,2016年最小為0.301。這表明近17年來,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各省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與鄰近省區具有較大的關聯性。進一步分析可知,2000—2009年Moran's I指數在[0.400, 0.474]的區間范圍內呈現出較大的波動特征,但在2010—2016年則由0.471下降到0.301(2014年除外),降幅達35.88%。這表明,2010年以來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集聚特征有所減弱,這與2008年以來東、中、西3大區域的區域內差異逐步擴大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在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的基礎上,利用GeoDa1.6.7軟件生成2000、2008、2016年的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局部空間自相關LISA集聚圖,將其整理得到表4,從中可以看出:

1)H-H集聚區。主要集中在蘇、浙、魯、滬等東部地區,表明這些地區不僅本身具有較高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其周邊地區也具有較高的發展水平。總體上看,2000年H-H集聚區在我國東部地區呈現團塊狀分布,而2008和2016年集聚趨勢明顯減弱,范圍也有所縮小。

2)L-H集聚區。2000年不存在L-H集聚區,而在2008和2016年均只有安徽為L-H分布,表明安徽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周邊省區,形成了一定的農業經濟落差。

3)L-L集聚區。主要分布在陜、甘、寧等西部地區,表明這些省區自身具有較低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其周邊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也較低。總體上看,L-L集聚區在我國西北部呈帶狀分布,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西部地區整體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國最低層次。

4)H-L集聚區。2000—2016年只有四川屬于該區,表明四川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周邊地區,其原因在于四川是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而周邊的云貴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各省區經濟發展水平也較低。

呈現上述空間集聚特征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稟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發展效益,東部地區由于多平原且水熱條件好,農業生產類型選擇空間大,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方便,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容易形成[3],因而H-H集聚區均分布于東部地區;相反,西部地區受自然條件約束大,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困難,農業生產選擇空間小,規模化、集約化水平較低,因而L-L集聚區均分布于西部地區。同時,農業又具有經濟再生產特性,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對農業生產的扶持力度較大,農業生產資金、要素等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的管理和技術水平較高,能夠為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供強力支撐,因而容易形成農業經濟高水平發展的集聚地。相反,西部地區則容易形成農業經濟低水平發展的集聚地。

表32000—2016年農業經濟發展指數的Moran's I值Table 3 Moran's I values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from 2000 to 2016

表4 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指數的LISA集聚圖Table 4 Local spatial clustering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in China

3 農業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空間面板誤差模型(SEM模型)和空間面板滯后模型(SLM模型)進行豪斯曼檢驗,其結果顯著且為正值,故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從各模型的估計結果來看,大多數參數的檢驗結果都是顯著的(表5)。從空間面板SEM模型和SLM模型的R2和Log-likelihood估計值可以看出,其值大多優于傳統面板估計值,表明相對于普通面板模型,空間面板模型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表5 農業經濟發展驅動因素的面板回歸結果Table 5 Panel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driv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從傳統面板OLS模型來看,人均GDP和工業化率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顯著為正,并且人均GDP系數要明顯大于工業化率系數,表明促進經濟增長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工業化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小。城鎮化率的估計系數顯著,為-0.055,表明推動城鎮化會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負向影響,這是因為在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鎮,致使農村勞動力老弱化和農村空心化[26]。降水量對農業經濟發展有不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表明降水量較高的地區,其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較高,這是因為我國降水量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遞減的特征,與我國人均GDP和工業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分布較為一致。而復種指數對農業經濟有顯著的負向作用,表明提高復種指數以充分利用光熱條件需要投入較多的勞動用于種植業,而相對于養殖業、漁業和非農產業來講,種植業經濟效益較低,因而提高復種指數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向作用,這也是當前我國復種指數降低的主要原因[29]。

根據SEM和SLM模型的估計結果得到,時間效應和雙固定效應的λ和ρ值均通過顯著性檢驗,且結果為負,說明農業經濟發展的空間聯系存在明顯的空間依賴和空間外溢,但作用效果均為負方向,表明各地區的農業經濟空間聯系在促進自身農業經濟發展外,還會通過吸納周邊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要素,來實現自身更快的發展,產生跨區域的極化效應,從而加大農業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這與泰爾指數研究得到的三大區域內部各省區差異日益增大的結果也較為一致(圖2)。

根據黃賓等[27]、曹萍等[30]的研究,R2和Loglikelihood估計值越大,模型的解釋能力也越強。綜合考慮表5可知,地區固定的SEM模型具有較優的解釋力,其數據顯示:人均GDP仍是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驅動因素,降水量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顯著為正,但其值要遠小于人均GDP的貢獻。這表明,隨著國家對農業反哺的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用電、灌溉、機械等生產設施不斷完善,降水條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約束日趨減弱。工業化率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不明顯的促進作用,且其作用大小明顯小于普通OLS模型的結果,表明在考慮空間關聯的情況下,工業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多地被內化于經濟增長當中;城鎮化和復種指數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系數都為負,且略低于普通OLS模型結果,表明城鎮化和復種指數對農業經濟發展仍然具有一定的負向影響。

4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4.1 研究結論

本文構建了中國省域農業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析了我國及其東、中、西三大區域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揭示了省域農業經濟發展的時空格局演變及其驅動機制,所得結論如下:

1)2000—2016年中國及其東、中、西部3大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指數均有所提高,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依次遞降的發展特征。2000—2016年區域間差異是驅動農業經濟發展總體差異變化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區域內差異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或將取代區域間差異成為驅動農業經濟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

2)2000—2016年我國省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在2000—2008年變化較為復雜,而在2008—2016年則整體呈現出東—中—西的階梯式遞減特征。2000—2016年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H-H集聚區在我國東部呈團塊狀分布,L-L集聚區在西北部呈帶狀分布,且兩者在2008和2016年集聚趨勢均有所減弱;而L-H集聚區和H-L集聚區分別只有安徽和四川兩省。

3)經濟增長是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影響因素,降水量對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太顯著,而城鎮化和復種指數則對區域農業經濟有一定的負向影響;空間面板SEM和SLM模型分析表明,農業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空間依賴和空間外溢,各地區的農業經濟空間聯系在促進自身農業經濟發展外,還會通過吸納周邊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要素,產生跨區域的極化效應。

4.2 政策建議

1)推進東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東部地區農業生產多以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農業休閑旅游等服務業為主,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高,已具備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條件。應進一步加快農村土地合作社建設,推行土地合作經營,并強化其城市服務功能,滿足城市消費需求,以此提升其農業生產經濟效益。與此同時,要加快其城鄉產業融合步伐,推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為中西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實踐經驗。

2)改善中西部地區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中部地區大多屬于糧食主產區,人多地少和土地細碎化經營特征明顯,糧食作物比重大,農業經濟產出率低下問題較為突出。因此,應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引導農戶通過土地流轉、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擴大農地經營規模,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而西部地區受自然條件約束程度較大,其山區面廣,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小型農業機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

3)強化區域農業合作,逐步縮小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差距。東、中、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梯度變化,而且農業經濟發展的L-L集聚區基本都在西部地區,因此應加強東部與中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交流與合作,由中西部地區農業農村管理部門牽頭,組織中西部地區農業管理者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定期赴東部地區進行交流合作,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并因地制宜地創新土地制度,培育新興農業經營主體。

猜你喜歡
區域差異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相似與差異
音樂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找句子差異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永久天堂网Av|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午夜视频日本|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日本免费a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欧美午夜小视频|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欧美一道本|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黄色福利在线| 日本三区视频|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99re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色综合日本|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少妇精品网站|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色综合网址|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av在线无码浏览|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亚洲一区网站|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97se亚洲| 国产精品999在线|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色视频国产| 日韩专区欧美|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日本91视频| 免费在线成人网|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日韩天堂网| 亚洲区一区|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欧美97色|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99资源在线|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