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芳
幾年來,山東省諸城市文化路小學校長王洪珍總是扎一個燙得蓬松的馬尾,每次看到她,總感覺她身上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她眼中總是閃爍著童真,似乎總有一顆不老的童心。這可能與她經常寫詩、喜歡想象有關。
在“語文主題學習”項目研究中,為了加大師生的閱讀量,各地學校千帆競渡、百舸爭流,而文化路小學在王洪珍的帶領下,從兒童詩入手,以“涵養兒童詩性、開啟智慧人生”為教育目標,建構了兒童詩性課程體系,通過大量閱讀兒童詩、師生大量寫作兒童詩,幫助孩子提高想象力、理解力,讓孩子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創造力,在兒童詩的教學與寫作中,文化路小學找到了一條通往美的路徑——詩性教育。
想象最美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有詩的特質,這種特質表現為一種思維方式:詩性智慧,會想象、擅類比、重直覺、追求萬物平等,這與兒童形象直覺的思維特征非常相似。而詩性思維的核心是想象,想象既符合兒童的思維本質,又是可以訓練的。
早在2011年7月建校伊始,文化路小學就在山東省率先開設了兒童詩課程。王洪珍給全體家長發了一封信,承諾校長會給孩子們修改每一首詩,很快,孩子們的詩像流水一樣注入她的郵箱。她一邊給孩子們改詩,一邊編輯《春芽詩報》。有300多首童詩作品在《兒童文學》《少年文藝》《世界論壇》等報刊上發表,這每一首詩都是王洪珍校長親自審改的。現在,文化路小學的語文老師人人會上童詩課,多數孩子會寫兒童詩。
不僅指導孩子們寫詩,王洪珍自己也寫詩,在近千首詩歌的創作實踐中,她越來越認清了詩的本質,她說詩必須是作者獨特的、個性化的體驗,詩是自由的藝術,它培養求異思維、發散思維。
2019年3月,諸城市2018年招錄的三百多名新教師在認真地聆聽王洪珍校長的講座《認識思維——詩性與理性》。王校長說,想象是人的本能,想象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文化,它的本質是讓思維超脫于客觀現實,進入一個主觀的創造世界,它的方法是擬人與比喻。王校長以二年級(7)班董潤潔同學的詩“喇叭花是一只小鐘/風兒敲一敲/蜜蜂像個小和尚/嗡——嗡——嗡——/念起了經”為例,現場指導年輕老師們寫詩。
她說抓住想象就抓住了詩歌的靈魂,不論是古詩詞還是兒童詩的欣賞,都要把握一個主旨:欣賞想象——分析作者是怎樣進行想象的,為什么這樣想象,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如文化路小學六年級小學生王凱璇的“夜空/用一塊黑色的幕布/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卻又責備月亮和星星/不該說出他的行蹤”。古詩和兒童詩中都有超乎尋常的想象,這種獨特的想象無不令人陶醉、嘆服。
2018年5月,入職不到三年的張鵬飛老師要在濰坊市“語文主題學習”研討會上展示一節寓言閱讀課,王校長建議她先明確六年級下學期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懂得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思維能力,深入理解寓言的基本表達形式是什么,為什么會有辟喻這種表達方式,這和詩性思維的類比、隱喻有什么關系,為什么中國先秦諸子散文中會大量地運用寓言。張鵬飛老師用這些問題將孩子的關注點引向寓言創作的思維方式和背景,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公開課獲得了成功。
就這樣,由兒童詩這門校本課程的構建拓展到更多的課程門類,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文化路小學實現了“用一個支點撬動地球”的辦學設想。
邏輯最美
王洪珍校長非常重視師生邏輯能力的培養,她認為,每一個學科的深度理解都需要邏輯能力,每一次深入分析都是對邏輯思維的訓練。如果說想象力的培養將老師和孩子們由現實帶入了個別的、感性的世界,讓他們習慣了詩性思維;那么概括力的培養則帶領老師和孩子們從現實進入了普遍的、抽象的世界,讓他們學會了理性思考,使思維更加準確、更加深刻。
王校長認為,幫助孩子掌握概念式思維對于理性地認識世界非常重要。在“語文主題學習”研究中,語文教材的單元主題本身就是基本概念,每個專題中的人文主題如歷史、英雄、藝術、觀察等是跨學科概念,語言要素如概括文意、敘述方法則是學科概念。理解了人文概念和語文要素概念,也就理解了單元的目標,將單元的人文概念、語文要素概念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分析、解構,細化為更加具體的小目標,落實到每一篇閱讀材料、寫作、口語交際、園地中去,就能完整、立體地實現單元目標了。比如,六年級語文老師一起研究上冊第四組的基本理解,將單元的人文主題“保護資源”和語文要素“把握主要內容、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分解到每一篇文章,分別為:通過第一篇材料《只有一個地球》理解資源是有限的,通過抓關鍵詞“渺小、有限、只有一個”把握主要內容;通過第二篇材料《鹿和狼的故事》理解人類干涉自然狀態會破壞資源,通過猜想、驗證故事的結局把握主要內容;通過第三篇材料《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理解人們對土地等資源的深厚情感,通過抓觀點、找論據把握主要內容;通過第四篇材料《青山不老》理解人們保護資源的行動,通過體會人物品質把握主要內容。聯系實際深入思考作為一種基本的閱讀策略要貫穿在每一篇文章的閱讀中,閱讀教學中也要結合實踐性學習的要求讓學生多思考應如何行動。
文化路小學通過隱喻教會孩子想象,通過概念教會孩子抽象,從而幫助孩子涵養詩性和理性思維,也找到了一條在“語文主題學習”過程中以閱讀促成長的可行路徑。
成長最美
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從改變思維入手。文化路小學將詩性分析為詩性智慧、詩性情感、詩性品格三個方面,既培養詩性又培養理性,讓學生成為和諧、完整的人。
為了實現育人目標,學校引進了“理解力”課程框架,老師們自主研發主題式、綜合性課程。 理解力課程,讓孩子們更善于觀察、實踐,也喜歡溝通、參與。
此外,學校進行了兒童自治管理的探索和實踐。一是海選學生干部、公投管理規則,成立學生自治委員會,成立學生法院。二是實施兒童自治班級,自訂班訓、班規、班級愿景,建設完美教室。
從教室物資、班級菜地到學校飲水機、操場的管理,從班級“一日常規”到學校大型活動的組織,都由孩子們自己操辦。進行社會大課堂、進行校外考察,拿著介紹函去聯系接洽的是孩子,舉著相機搜集資料的是孩子,制作課件進行展示交流的還是孩子。自治管理讓孩子們成長得更加自由。
一方面關注孩子的成長,一方面,王洪珍同步思考教師的成長。尤其是青年教師應該養成哪些教學習慣,具備什么教學素養。
姜曉丹是2015年參加工作的青年語文老師,王洪珍帶領骨干教師給她量身擬定的學習內容有:如何確定課型、劃分課時、確定每節課的教學任務、設計每種課型的基本結構……教研組為姜曉丹配了師傅,從師傅到教研組長到校長,都經常去聽她的課。一個月過去了,這位剛走出大學校門的老師迅速掌握了基本的教學規范,達到了合格老師的標準。
青年教師的成長激活了全校教師的專業成長需求。老教師們在研究學科思維方法、學科核心素養、學科知識體系……新教師走向成熟,成熟教師形成特色,骨干教師形成品牌:王洪珍的教師團隊實現了集體共進,形成了堅強有力的專業成長共同體。
當學生和教師像青草一樣蓬勃生長的時候,校長又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呢?翻開王洪珍40多萬字的教育隨筆,校園里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如圖畫般展現了出來。在《一彎腰之間》,王洪珍感慨:“相對說教,文明更需要示范。教育是‘做的藝術,把文明做給孩子看,孩子就文明了。”在《關于口香糖的信仰》中,她發現:“改變行為要從改變價值觀、改變信仰開始。”
學生、教師、校長,校園里的每一個人,在詩性教育引領下,獲得了可持續的成長。
教育如詩,人生如詩。勤奮務實的王洪珍,帶著美麗的眼睛發現世界,領著可愛的小手創造未來。在詩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中,王洪珍找到了一條通往美的路徑:發現詩性,培養詩性,讓學生和教師都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