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玉振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偉大的目標引領獨特的路徑,獨特的路徑催生先進的思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是在社會矛盾和時代定位轉變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其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綠色辯證法的哲學觀,其立論原則受到黨傳統的人民觀和全新的政績觀的影響。在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銜接下,“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扎根于中國大地,有科學合理的立論基礎。
[關鍵詞]“美麗中國”;“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立論基礎
[作者簡介]柴玉振(1998-),男,漢族,山東濟南人,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政治學與行政學、黨建。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6-0016-02
自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于對快速提升國民物質水平的迫切需要,片面重視“發展”而忽略了對資源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境污染嚴重,資源能耗大,空氣、水、山體、土壤的接連失守嚴重影響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
“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大背景是由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和時代的定位所決定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①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發展,中國已經積累了一定程度的物質文化財富,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體現在物質文化上,更多的向社會公平、民主法治、生態環境等高層次的指標傾斜。所以由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時代定位也就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這個歷史定位區別于以前的定位就是在這個新時代里要把制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問題解決。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不進入新時代,全面小康和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就會大打折扣。而回答時代之問,拿出解決問題之方案需要理論先行,用科學的理論去指導實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中第九條“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第四部分第九條中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都是“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雛形。
(一)“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浸透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中國古代道家、儒家等學派都曾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過探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②即說天地生人,人是構成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互依互存,不可分割。“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闡釋了自然界的規律不可改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中國傳統文化中堅信人與自然要和諧共存,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破壞生態平衡勢必要遭到懲罰,所以“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在傳統天人觀上進行批判地繼承,力求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在人類對自然進行合理開發的前提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眾所周知,傳統中醫理論以“望、聞、問、切”為診療的基本流程,“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中對現有生態文明整治的基本流程借鑒了這四個字。所謂“望”是指具體看一下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態環境出了什么問題;所謂“聞”就是傾聽人民呼聲,廣泛征求民意;所謂“問”是指咨詢相關專家學者,召開有針對性的專家學者聽證會,使治理、修復、保護方案有智力支持;最后一步“切”就是對癥下藥,制定相關政策,督促落實,使之開花結果,保證藥到病除。一套流程走下來保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真正做到了“藥效”顯著。同時改變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片面治療觀,要打通經脈,形成各級、各方、各部門聯動的治理思維,摒棄傳統各自為政,互相推諉的問題傾向。“我們要嘗試推進協同治理的舉措。幾個省市聯合行動,污染排放最終減少了三成以上。”③中國傳統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及傳統中醫理論是“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的具體細節,它是在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之后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性格、中國氣派的實用理論。
(二)“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從宏觀層面受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蘊藏著許多有關生態文明的思想,其理論具有超時代意義。“他們從辯證唯物主義出發,把人與自然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主張人與自然的統一性。”④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界定基本與馬恩相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一個構成“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組成部分。從中外生態學家對于生態問題的研究中發現,“馬克思主義事實上已經包含了解決生態危機的方案。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化,形成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理念,必將推動生態危機的解決。”⑤習近平認為建設生態文明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宏觀指導,形成科學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將馬恩的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對實踐進行指導,同時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的又一創新之舉。
(三)“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突出“兩山論”,以唯物辯證法為基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哲學觀點——“綠色辯證法”。習近平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時對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文明有一個著名論斷“兩山論”,在《之江新語》一書中“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⑥,這一論斷通俗具體地闡釋了發展與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綠色辯證法”的核心就是處理好發展與保護、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問題。“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摒棄了以高耗能高污染才能換取經濟增長的舊思維,提出要依據實際情況把生態優勢逐漸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生態效益的較大化,絕不能斷子孫路。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回答了應該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其中“綠色”發展理念提供了對發展與保護辯證統一關系的實踐路徑。“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⑦唯物辯證法與綠色發展理念兩者的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綠色辯證法”,蘊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