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佃慧
摘要:深入研究失地農民就業的影響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扶持策略,做好思想引導和創業扶植,強化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搭建穩定持續的就業促進平臺,讓更多的失地農民快速走向致富之路,實現農民的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的新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3-0004-02
我國進入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農民已不再是純粹的農民身份,更多的是將農民作為他的一個身份界定或戶籍區分,更多的農民現在已不再從事農業生產,或者更多的時間不是從事農業生產,而是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工人——農民工,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勞動力資源的一個新特點。但是對于不少農民來說,失去土地對他們的生活影響較大,如何更好地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成為當前各級政府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影響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因素分析
(一)失地農民的綜合能力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多的產業工人,經濟發展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為之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且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勞動力呈現明顯的緊缺問題,構成我國新時期勞動力資源的主力軍是新時代的農民工。占據著我國工人的主體地位,推動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讓農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渠道,獲得更多的發展就會,促進更多的農民轉型發展。也進一步加速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更多的農民放棄了原來的農業生產方式,成為新時代的城市新居民。但是,也有一些失地農民不能很好地就業,失去土地以后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本,影響他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主要原因是這些農民不同于大多數受到更多教育的農民,這一部分失地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一技之長,除了種植農業沒有其他方面的謀生之道。對新產業適應性差,新技術不能掌握,新思想不容易接受,也就不能在城市化進程中找到較為理想的工作,不能快速找到能夠替代性的工作,失去土地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和發展。
(二)城鄉二元經濟文化環境因素
一直以來,我國存在明顯的城鄉發展差距,改革開放前,價格剪刀差,城市工人工資高,工作環境好,生活條件好;農民農產品價格低,農田作業條件差,收入低,生活環境惡劣。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加大城市化建設,將更多的財力投入到城市發展,城市有著非常充足的就業崗位,良好的醫療衛生條件,現代化的思想和生活節奏;而農村基礎設施差,收入沒有保障。造成城鄉差距,影響市民和農民在生活習慣、文化審美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農民進城務工有較強的自卑心理,也不能更好地勝任城市工作環境,對農民的身份歧視是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影響農民進城就業的一大因素。失地農民為城市化進程失去了土地,做出了犧牲,理應得到更多的扶植,獲得相應的就業機會保障。失地農民進城必然擠占更多城市居民點生存和發展空間,影響了城市居民的就業和發展,新時期增加了一項生存就業競爭,影響失地農民進城工作,造成一些農民在城市工作困難,影響他們的就業和發展。
(三)失地農民的思想保守和惰性使然
我國進入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民失去土地,讓更多的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本。尤其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征地,城市框架拓展需要征收城鄉結合處的農民土地。但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發展機會,為更多農民提供了就業和創業的良好發展機遇??吹讲糠质У剞r民就困難,也能看到更多的新型農民在全國各條戰線上大顯身手,在更多經營領域大展拳腳,更多的新時代農民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就業,獲得了遠比種地高出不知多少倍的收入,更有大批成功的農民企業家,甚至走出了國門。所以,這樣的大好環境下,有部分失地農民出現就業問題,與他們的思想認識或者惰性有關系。一方面的原因是思想認識問題,不解放,認為自己做了一輩子農民,失去了土地就不能做其他方面的工作了;一大把年紀了不可能再改行了,更不愿意背井離鄉去更遠的發達地區城市就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惰性問題,農民的生產作業雖然忙時辛苦,但是隨著我國推動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農業生產更加方便,更為輕松,不再辛勞,過了種植和收獲的季節,有更多的自由時間。而失去土地以后,進入城市工作需要每天8小時,有時還要加班,一年沒完沒了,還要受人管制,感覺工作辛苦,惰性使得一些失地農民不愿工作。
(四)政府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原因
城市發展和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讓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為國家建設和城市發展做出了極大奉獻,政府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失地農民的長遠發展問題,不能僅僅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需要做好更多的綜合服務保障,讓其能夠有穩定的工作,可靠的收入。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內地不發達地區的經濟不平衡,政府能夠提供的就就業崗位相對有限,且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企業經營等方面的問題,政府和企業為之提供的崗位具有不確定性,而失地農民的就業門路相對狹窄,很容易二次失業,就業出現問題。二、新時期解決城鎮化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有效對策分析
(一)強化農民職業技能培訓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農業生產集約化發展日益明朗,新時期的農民不能再簡單以種田為主要職業。越來越的農民將種田當做了非常次要的工作,不僅占據自己的工作時間非常之短,而且在絕大數農民收入結構的比重非常之低,新時期的農民收入結構中第一產業占比不足10%,而打工收入或者經營性商業收入占比超過90%。在此背景下,即便城鎮化發展沒有征收農民的耕地,他們依然不能僅僅依賴種田來維持生活和保障收入。成為新時期綜合職業農民或者實現農民身份的轉型是大勢所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強化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成為新型綜合職業農民,促進農民身份轉型,成為職業技術工人或者商業經營者是我國農民發展的最好選擇。尤其是失地農民,必須做好職業技能培訓,讓他們失去土地以后快速掌握一門或幾門技術,實現就業,找到適宜的謀生門路,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廣的發展空間。政府做好組織和扶植,為失地農民提供各種形式的免費技能培訓,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推薦針對失地農民的對口工作,以此來促進失地農民就業和轉型發展。
(二)做好思想引導和創業扶植
針對失地農民思想保守的特點,需要做好思想宣傳,讓更多失地農民認識到社會在發展變化,我國正在進行深刻的社會經濟發展變革,城鎮化是必然趨勢,農民實現身份轉型是不二選擇。且走出農田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進入城市才能有更多的展示平臺,思想解放是就業的前提,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保障。讓每個失地農民認識到社會發展,看清形勢,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結合自身實際,重新找到更好的就業崗位和發展門路。新時期的農民也有不少是受到較好基礎教育的新型農民,他們對單一地農業種植沒有興趣,希望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和門路。失去土地是斬斷他們顧慮臍帶的有利時機,不再為雞肋田地而躊躇矛盾了,可以放手一搏了。此時政府能夠做好相應的創業扶植,給予一定的創業指導,提供相應的資金信貸幫扶或者稅收減免優惠,定會讓他們高興之至,促進失地農民創業成功。
(三)搭建穩定持續的就業促進平臺
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是一項系統性和長期性工作,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和有效力量,需要持續性開展幫扶工作,讓他們獲得長期的工作保障。搭建針對失地農民就業平臺,為之提供各種幫助,成為失地農民之家,負責各種思想宣傳和心理疏導,讓他們正確面對現實,積極應對社會發展,轉變思想。思想解放和心理調適不是朝夕之功,需要進行長期宣傳和耐心指導,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技能培訓和各種扶植也不是立即奏效,需要做好針對性性幫助,才能滿足他們就業的條件,找到合適的工作,勝任相應的工作。城市化一直在發展,失地農民將會持續性增加,需要長期開展系統性工作。且失地農民就業非常有可能再失業,需要進行再就業跟蹤輔導,真正讓他們有工作和生活保障。
總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城市建設用地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成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就業問題是失地農民的核心問題,農民失去了最可靠的土地保障,讓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更有保障,滿足他們的生活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獲得更好的收入,是新時期黨和政府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