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霞
(山東省莘縣婦幼保健院 山東 聊城 252400)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質量逐漸改善[1],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2]。糖尿病是由患者胰島素分泌失常引起,給患者的身體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其中2型糖尿病最為常見[3]。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社區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0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分布為45~65歲,患者平均年齡為(55.35±4.32)歲,患者病程為4~10個月,平均(7.80±1.03)月;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對照組,其中患者男51例,女49例,患者年齡分布為46~64歲,平均年齡分布為(56.32±3.98)歲,患者病程為5~11個月,平均(8.53±1.23)月。所有患者均確診為2型糖尿病患者,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觀察組患者在選擇合適降糖藥的同時通過健康講座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宣傳途徑為知識手冊、知識講座的方式,醫生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密切的關注,同時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嚴格控制并合理調配,對患者的血糖狀況進行定期檢測,檢查周期以月計量,每個月對患者的血液各項指標進行檢測,連續定時服藥及健康宣教3個月。
對照組患者只是自行服用與觀察組相同降糖藥通過醫院檢查的方式監測血糖值,連續3個月治療。
以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PBC)、糖化血紅蛋白(HbAlc)、三酰甘油(TG)、體質量(BMI)總膽固醇(TC)、等為觀察指標,同時對患者的蛋白質、糖類、能量等攝入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通過軟件SPSS22.0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分別為(6.64±1.26)、(8.61±2.14)、(7.42±1.64),明顯低于對照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8.54±1.25)、(11.62±2.04)、(9.03±1.35),且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血糖各指標比較(,mmol)

表1 兩組治療后血糖各指標比較(,mmol)
組別 FPG 2hPBC HbAlc對照組 8.54±1.25 11.62±2.04 9.03±1.35觀察組 6.64±1.26 8.61±2.14 7.42±1.64 t 6.56 6.46 6.74 P<0.05<0.05<0.05
經治療后觀察組血液TC(mmol)、TG(mmol)、BMI(mmol)分 別 為(4.12±0.89)、(1.45±0.35)、(21.32±2.1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12±1.25)、(2.45±0.56)、(28.12±2.32),且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血液指標狀況對比 (,mmol)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血液指標狀況對比 (,mmol)
組別 n TC TG BMI觀察組 36 4.12±0.89 1.45±0.35 21.32±2.12對照組 36 5.12±1.25 2.45±0.56 28.12±2.32 t - 6.12 5.56 5.48 P -<0.05<0.05<0.05
觀察組患者蛋白質、糖類、脂肪、能量等各項營養物質攝入量分別為(87.45±8.21)、(305.12±31.12)、(65.35±12.11)、(9.10±0.21),與對照組的(72.34±10.12)、(284.56±43.32)、(78.45±12.34)、(9.54±0.62)相比,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患者營養物質攝入情況對比
2型糖尿病是成人中多發疾病的一種,通常因為多種因素導致,與家族遺傳、環境、種族及患者個人身體狀況有密切關系[4],患者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因素[5],隨著患者的病情加重,患者的胰島素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緩解[6],患者早期無顯著臨床特征反應,隨著時間的增加,病情逐漸惡劣,嚴重甚至會出現血管并發癥等狀況,常規治療方法為食物及藥物治療[7],本次通過對兩組患者實施不同的治療方式后,患者各項指標狀況對比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及時的飲食調理可以對患者的病癥進行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臨床推廣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