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花菊
(廣西合山市人民醫院 廣西 來賓 546508)
骨盆骨折為骨外科較常見且診斷復雜的骨折,部分患者常需要急診手術。因此,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準確的定位診斷顯得尤為重要。16層螺旋CT檢查擁有十分強大的三維后處理功能,骨折移位程度、方向與骨盆損壞等情況均可清楚地顯示出來[1]。本文搜集我院收治的因外傷導致的骨盆骨折患者68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16層螺旋CT三維重建成像技術在骨盆骨折診治中的應用價值,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外傷導致的骨盆骨折患者,男43例,女25例;年齡18~63歲。68例患者中高處墜落傷16例,交通事故28例,外力擠壓傷6例,硬物砸傷4例,暴力傷害6例,意外跌倒傷5例,其他外傷3例,均有骨盆部疼痛不適,不同程度受傷部位的關節畸形或關節活動受限。所有患者行X線攝片后再行16層螺旋CT檢查。結果:髖臼、股骨頸、股骨頭、髂骨、坐骨、恥骨、骶骨骨折分別有9、11、10、7、13、12、6例。
68例患者均行X線骨盆攝片檢查后再行16層螺旋CT掃描骨盆,每旋轉一周采集16層圖像。掃描參數:管電流250mA、管電壓120KV、螺距1.5和矩陣512×512,重建層厚為1mm,掃描層厚間隔為5mm,重建間隔0.5mm。掃描完后將掃描信息傳送到工作站,預覽軸位圖后對骨折處或可疑骨折處應用多平面重建技術和曲面重組進行3D圖像處理。根據圖像顯示情況,變換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對初步重組的圖像進行切割和旋轉,盡可能的顯示骨折或可疑骨折圖像,最終形成清晰的三維重組圖像。由兩名資深放射影像醫生對軸位和三維重建圖像進行獨立分析并作出診斷。
根據X線、螺旋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結果,比較2種檢查方法的骨折診斷準確率及骨折不同部位情況。
予PEMS3.1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8例患者中,16層螺旋CT均能確診為骨盆骨折,X線檢查只能確診46例,22例可疑骨折或者假陰性,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16層螺旋CT診斷效果優于X線攝片,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而在骨盆骨折的各個部位,螺旋CT的診斷效果亦優于X線攝片,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1、表2。

表1 X線片與16層螺旋CT診斷效果比較 (例)

表2 X線片與16層螺旋CT診斷骨盆骨折不同部位比較(例)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外傷所致,占骨折總數的1%~3%,本病多發傷或伴有合并癥,其中以創傷性失血性休克及盆腔臟器合并傷最為嚴重,若救治不當會導致患者死亡。過去常通過X線片進行骨關節骨折檢查,但X線檢查一般需患者做不同的投照角度。但骨折患者普遍存在劇烈的疼痛、畸形等情況,患者難以按照標準投照角度檢查,且顱底、脊柱、骨盆等位置多有大量重疊影像。而X線片對骨折部位情況顯示效果欠佳,極大影響圖像的準確性,不利于臨床診斷與治療[2]。由于重癥患者投照角度更復雜,患者常不能配合,而搬動患者有可能加重損傷并延誤時間。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CT檢查因掃描信息量大、圖像清晰的優點在臨床上應用廣泛。CT檢查能清楚顯示骨折及關節脫位、周圍組織結構、關節腔的情況,臨床診斷參考價值更高[3]。但CT橫斷圖像本質是立體感較差的二維圖像,如骨折線與掃描平面平行,則難以顯示在圖像中,這些情況對臨床醫師的要求較高[4]。而多層螺旋CT的優勢是掃描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探測器、矩陣排列和靈敏度的增加,能有效降低輻射,提高安全性。多排螺旋CT三維成像技術具有強大的后處理能力,經三維重建所得的立體圖像,能觀察和分析骨折位置的骨關節形態、解剖結構等,能彌補特殊部位用X線檢查存在的局限性。且多排螺旋CT檢查無需過多地搬動病人,讓患者以最小的不適,在最短的時間獲得多層面、多角度的病變部位的三維圖像,并能動態三維分層顯示軟組織和骨盆結構,這樣更多地避免骨盆骨折的漏診及誤診現象的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表明,16層螺旋CT三維重建成像技術對骨盆骨折的診斷準確率及對骨折不同部位的顯示均明顯優于X線檢查。16層螺旋CT三維重建可以立體、直觀、清晰、不同角度地顯示骨盆骨折的詳細情況,能夠幫助外科醫生確定手術方案,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