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靈 程耀(通訊作者) 吳桂輝
(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結核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肺結核在臨床上和糖尿病一樣,均屬于常見病;其中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且臨床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則會引發其他多器官出現功能性障礙。若糖尿病患者感染肺結核,則會加重病情并增加治療難度。
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1月內接收的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43例為研究資料,依據治療模式不同分為對照和觀察組,對照組(n=22):男/女(11:11),年齡60~85歲,平均(72.56±10.11)歲。觀察組(n=21):男/女(10:11),年齡61~85歲,平均(71.26±10.58)歲。對比分析43例患者基線資料,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常規抗結核治療:肌肉注射5U半合成人胰島素,5U/次,3次/d。口服0.5g吡嗪酰胺,0.5g/次,1次/d;15~30mg吡格列酮,15~30mg/次,1次/d;0.45g利福平,0.45g/次,1次/d;0.5g乙胺丁醇,0.5g/次,1次/d;0.3g異煙肼,0.3g/次,1次/d。
觀察組:早期規則抗結核治療:皮下注射1.6mg胸腺肽,1.6mg/次,2次/周;口服0.75g吡嗪酰胺,0.75g/次,2次/d;0.75g乙胺丁醇,0.75g/次,1次/d。兩組連續治療30天。
1.3.1 對比分析兩種模式下兩組患者治療療效;顯效(經治療30天后患者空腹血糖<6mmol/L,肺結核病灶完全消失,肺結核痰菌結果呈陰性),有效(經治療后空腹血糖6~10mmol/L,肺結核病灶面積雖然有所縮小但肺結核痰菌結果仍未陽性),無效(經治療30天后患者空腹血糖>10mmol/L,肺結核病灶無明顯改變,極少數患者癥狀甚至出現加重現象,肺結核痰菌結果呈陽性);(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總療效[1]。
1.3.2 對比分析兩種模式下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肺功能恢復正常時間以及藥物治療時間。
此次研究所有產生數據均使用SPSS系統做錄入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均以n(%)表示,用χ2檢驗;組間比值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對比,觀察組療效95.2%,對照組療效72.7%,觀察組療效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種模式下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對比 [n(%)]
經對比,觀察組各指標用時明顯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2。
表2 兩種模式下兩組患者各指標用時對比 (,d)

表2 兩種模式下兩組患者各指標用時對比 (,d)
組別 n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肺功能恢復正常時間 藥物治療時間觀察組 21 5.26±1.23 8.55±1.56 12.36±2.56對照組 22 8.89±2.23 12.36±2.55 18.55±3.36 t - 6.5647 5.8756 6.7710 P -<0.05<0.05<0.05
肺結核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導致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呼吸道為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乏力、咯血、低熱、咳嗽、胸痛等均為肺結核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糖尿病則為內分泌科常見病,主要有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所誘發。臨床研究證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較低于正常患者,且由于其體內糖代謝出現紊亂,所以比一般患者更容易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所以臨床治療措施有較高難度[2]。
乙胺丁醇、半合成人胰島素、利福平、異煙肼、吡格列酮、吡嗪酰胺、胸腺肽等均為早期規則抗結核療法所用藥物。此次研究旨在分析早期規則抗結核治療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臨床效果,特選取我院43例患者展開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早期規則抗結核治療的觀察組療效高達95.2%,且臨床各指標用時明顯較對照組短,P<0.05。究其原因,發現該療法中的吡格列酮具有高選擇性的過氧化物酶體增殖活化受體γ激動劑,可以有效改善集體胰島素抵抗功能,從而控制血糖;半合成人胰島素可有效調節糖代謝,從而降低機體血糖水平;乙胺丁醇可直接抑制結核分枝桿菌繁殖;異煙肼殺菌力強且副作用少;胸腺肽可明顯增強人體細胞免疫功能;而利福平具有協同作用,與其他藥物聯用時可有效延緩耐藥菌株的產生。
綜上,臨床治療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采用早期規則抗結核療法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