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國
(江蘇省淮安中山醫院內科 江蘇 淮安 223001)
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在臨床被稱之為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1]。病變源在人體大腸黏膜中層和下層之間,嚴重者甚至延伸到整個結腸表層。潰瘍性結腸炎初期表現為腹痛、便血、發熱等,此過程經常伴有結腸痙攣行疼痛,病程較為漫長,且易常反復發作,給患者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2-3]。因此,臨床上經常使用西藥和中藥兩種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本文就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做出分析和探究,具體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76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常規組(n=38)和實驗組(n=38)。患者及患者家屬已接受我院安排,并簽署承諾書。其中常規組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24~55歲,平均(27.53±9.74)歲,病程(4.25±1.50)年;而實驗組患者中男19例,女19例,年齡31~58歲,平均(43.52±10.85)歲,病程(5.50±2.5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治療過程中常規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干預,而實驗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常規組的基礎上給予柳氮磺吡啶治療。實驗組中治療方法為:①藥物服用前:給予患者流質食物,待患者腹痛、便血、發熱等癥狀稍微有所好轉了以后給予患者營養豐富且含有維生素等食物(與常規組治療方法一致)。②藥物服用中:在常規組患者的基礎上醫務人員給予患者進行口服柳氮磺吡啶藥物,其用法每次3.5~5g,每日服用3次,堅持服用8個月。此過程中若患者癥狀有所改善降低口服藥的劑量或較少日服次數。③藥物服用后:醫務人員應在服用藥物期間觀察患者不良反應和臨床療效,重癥患者禁止飲食,給予患者胃腸外營養供給,當病變在結腸末端時應考慮灌腸治療。全程并記錄好患者臨床治療的各項數據指標。且比較兩組患者經的臨床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對比兩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經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療效分為有效、顯效、無效三個指標,有效:患者經治療后潰瘍性結腸炎癥狀全部消失;無效:患者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癥狀沒有好轉甚至病情加重;見效:患者治療后潰瘍性結腸炎癥狀有所改善(總有效率=100%-無效概率)。不良反應發生包括:腹痛、便血、發熱。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均通過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得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例)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近年來,在醫學生上潰瘍性結腸炎作為一種尚不十分清楚病因,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被稱之為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其病理是病變源在人體大腸粘膜中層和下層之間,嚴重者甚至延伸到整個結腸表層。潰瘍性結腸炎初期表現為腹痛、便血、發熱等,此過程經常伴有結腸痙攣行疼痛,病程較為漫長,且易常反復發作,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現如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常采用柳氮磺吡啶對患者進行治療,此藥物是一種磺胺類抗菌藥,可以在腸壁組織中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使用柳氮磺吡啶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等癥狀,是一種常用的潰瘍性結腸炎治療藥物。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藥物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4.74%,常規組總有效率為52.63%。實驗組的臨床療效顯著于常規組(P<0.05)。這一結果表明在臨床上潰瘍性結腸炎采用柳氮磺吡啶對患者進行治療有較好治療效果。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53%,常規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5.26%,兩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這一結果表明采用柳氮磺吡啶對患者進行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潰瘍性結腸炎采用西藥進行治療有較好治療效果,有效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