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 吳政俊 何明方
(廣元市中心醫院 四川 廣元 628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生率也不斷上升,且遠遠高于國外平均水平,其中殼核出血所占比例最高[1]。殼核出血是高血壓腦出血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目前臨床上對高血壓殼核出血所采取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兩種。臨床發現,保守治療的病死率比較高[2]。因此,在臨床上常采用外科手術。本研究選取在我院住院診療的40例高血壓殼核出血患者進行研究,對TS-TI入路及TC-TT入路兩種手術方式進行了對比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住院診療的40例高血壓殼核出血患者進行研究。病例按照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11例,女9例,年齡45~75歲,平均(63.51±8.32)歲,體重48~67kg,平均(58.86±9.32)kg,腦實質內血腫量33~72ml,平均46.9±17.2;對照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46~74歲,平均(63.51±8.32)歲,體重45~70kg,平均(56.45±7.45)kg,腦實質內血腫量32~74ml,平均45.3±18.1。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和臨床癥狀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用TS-TI入路進行手術。具體步驟為:①術前麻醉,根據患者的血腫部位及血腫量等情況選擇合適的開顱方式,然后進行骨瓣開顱,剪開硬腦膜,并將島葉部位切開,使其充分暴露;②采用壓迫止血的方法對術中破裂出血的靜脈進行止血,在腦島葉皮質上的無血管區進行腦針穿刺,確定患者血腫部位后,并用吸引器將血腫吸出;③待血腫清除干凈后,將引流管置入血腫部位,最后逐層關顱縫合。
對照組采用TC-TT入路手術治療的方式,開顱方式同觀察組患者,然后對血腫腔進行穿刺定位,根據穿刺點在顳上回或顳中回皮質作約2cm長的切口,用腦壓板牽開皮質,充分暴露血腫部位,且清除方法同觀察組患者。
觀察兩組患者的血腫清除效果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其中血腫清除效果[3]:顯效是血腫清除量大于術前血腫量95%;有效是血腫清除量為術前血腫量85%~95%;無效是血腫清除量小于術前血腫量85%;血腫清除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選用專業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的相關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格式來表示,兩組比較應用配對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格式表示,兩組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時,則兩組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腫清除效果比較[n(%)]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國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生率也不斷上升,其中殼核出血所占比例最高。殼核出血是高血壓腦出血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且在臨床上常采用外殼手術進行治療。
采用TS-TI入路手術治療,可以減少對皮層的損傷,使得皮層至血腫的距離縮短,血腫定位簡單,更有利于血腫暴露,而且手術過程中止血更加容易和確切,術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幾率明顯偏低。但也存在不足,如果手術者沒有一定的顯微手術經驗,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更可能造成側裂內血管損傷[4]。而TC-TT入路手術治療需貫穿整個顳葉皮層及其下方神經纖維才能到達血腫部位,因此切口范圍比較大,對患者的損傷也較大,且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5]。
本研究表明采用TS-TI入路手術治療相比TC-TT入路手術治療高血壓殼核出血的療效更加顯著,血腫清除有效率明顯偏高,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偏低。與相關資料對比相附和,但由于觀察例數較少,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