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蔓雯 楊乾坤
(1南昌大學醫學部瑪麗女王學院2016級 江西 南昌 330031)
(2安徽阜陽市皮膚病研究所 安徽 阜陽 236000)
慢性蕁麻疹(CU)是臨床皮膚科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雖然臨床中對該病進行了較多的研究,但是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依舊處于尚不明確的狀態,只是認為其可能與患者的免疫功能異常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1]。有研究指出IL-17和TGF-β在臨床CU患者的診斷和治療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次研究就對此進行了探討。
從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阜陽皮研所門診接受治療的CU患者中,抽取患者70例,將其作為此次研究的研究對象,作為觀察組,男45療,女25例,年齡(19~55)歲;另選取時間于我院進行健康檢查的健康人員共計70例,視為對照組,男40例,女30例,年齡(20~56)歲。比價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所有人員進行IL-17和TGF-β的檢查,均采用免疫吸附實驗(ELISA)進行檢查;要求患者保持空腹的狀態,進行采血工作,于所有受檢人員的肘靜脈處采集5mL左右的血液,將其放置于肝素鈉抗凝管之中,留取部分標本,在三十分鐘內將血漿分離而出,轉速為1500r/min,離心時間為八分鐘,離心結束后則使用移液槍將血清轉移至EP管中,同時根據分組對EP管進行編號,避免出現誤用的情況,編號結束后再將其放置于-20℃的并向中保存,用以備用,之后在根據說明書采用雙抗體加薪ELISA對血清中的IL-17和TGF-β兩項數值進行檢測,超過流程按照試劑盒標準進行[2]。
記錄兩組人員的臨床檢查結果,比較相關的數據。
使用SPSS22.0對患者的相關參數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從檢查結果中可以看出,相較于對照組健康人員,研究組患者的IL-17和TGF-β數據要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可見表。

表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IL-17和TGF-β檢查結果比較
CU是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患者在臨床中會出現反復發作的風團以及血管性水腫,并且會伴有明顯的瘙癢情況,但是在相關的研究部中發現,CU患者的血清中會出現甲狀腺自身抗體和具有較高親和力的IgE受體自身抗體以及功能性IgE,因此在臨床中認為該病可能為自身免疫性疾病[3]。
TGF-β是機體中由單核-巨噬細胞所分泌的一種的多胎調節因子,其在免疫防御之中會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臨床研究顯示在機體中在抗原對初始CD4+T細胞產生刺激后,機體血清中的TGF-β如果單獨存在則會出現誘導分化的作用,進而轉化為Treg細胞,如果其與IL-6同時存在則會轉化為Th17細胞,而Th17細胞以及Th1細胞正是機體中在人體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到一定作用的細胞。IL-23是由巨噬細胞以及樹突狀分泌的一種細胞因子,其在Th17細胞的存活以及作用中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同時其對Treg細胞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維持Th17細胞功能以及誘導IL-17的作用下促進炎性反應的出現;IL-17則是由Th17細胞所分泌,能夠刺激NF-kB通路中的上皮細胞、內皮細胞等,或間接或直接地引起變態反應,同時其也能夠與腫瘤壞死因子α以及干擾素γ等產生協同作用使得患者的炎性反應得到放大,導致患者出現各種免疫性疾病和慢性過敏性疾病,一般在正常人的血清中金科檢測到較低水平的IL-17,而當患者出現相關疾病時其數值將會出現增加。本次研究中可以發現,較之對照組的健康人群,研究組CU患者的IL-17以及TGF-β要更高。
綜上所述,CU患者IL-17和TGF-β指標較高,可通過檢測為患者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