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珍珍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寧夏 銀川 750004)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常見肺病。多種因素的存在往往導致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狀態[1],易引起肺血管微小血栓,而使肺動脈壓升高,影響肺功能。低分子肝素是一種臨床常用的抗凝劑,對于血栓的形成具有預防作用。我科室近年來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進行輔助治療,臨床效果突出,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回顧分析了近5年來120例AECOPD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按治療方案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入組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抗凝藥物在入組前未在病例中使用,肝、腎功能無明顯異常,凝血指標正常,未見出血傾向,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禁忌癥。對照組平均病程(9.23±3.68)年,平均年齡(73.54±5.76)歲;男、女分別為38、22例。觀察組平均病程(9.46±3.81)年,平均年齡(74.22±6.29)歲;男、女分別為36、24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1 常規治療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依照COPD診療常規進行臨床診治,治療方案包括①給予對癥藥物治療,如解痙平喘、止咳祛痰等藥物;②給予抗生素防治感染;③持續低流量吸氧糾正低氧血癥;④適量糖皮質激素抗炎治療。
1.2.2 觀察組 在上述基礎之上,進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療,每次4000IU,每日一次。
1.2.3 療程 兩組均連續治療7d為一療程。
觀察兩組臨床指標的變化,比較其臨床緩解時間,血清D-二聚體、動脈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經皮血氧飽和度以及FEV1/FVC等指標的變化。臨床緩解時間是指治療后至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再次急性加重的時間。
使用SPSS21.0軟件用于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臨床緩解時間平均達到(4.57±0.48)個月,對照組則平均為(3.26±0.31)個月,觀察組患者臨床緩解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t=17.7585,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均降低,動脈血氧分壓、氧飽和度升高(P<0.01),且觀察組治療后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AECOPD患者血氣指標對比 ()

表1 兩組AECOPD患者血氣指標對比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動脈血氧分壓(mmHg)組別 n 時間 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mmHg)氧飽和度(%)觀察組 60 治療前 56.17±9.11 67.62±7.35 83.39±5.16治療后 47.73±4.38*# 80.45±6.61*# 96.41±1.84*#對照組 60 治療前 56.09±8.84 66.89±7.21 83.81±4.91治療后 50.03±3.76* 73.57±7.92* 94.87±2.05*
兩組治療后D-二聚體、FEV1/FVC等指標均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2。
表2 兩組AECOPD患者治療前后D-二聚體和肺功能對比 ()

表2 兩組AECOPD患者治療前后D-二聚體和肺功能對比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n 時間 D-二聚體(ug/L)FEV1/FVC(%)觀察組 60 治療前 564.36±92.47 33.81±2.84治療后 238.45±63.19*# 59.76±3.38*對照組 60 治療前 571.45±90.24 34.02±2.74治療后 306.43±57.82*# 54.51±3.45*
對于AECOPD患者,血液高凝狀態以及COPD急性發作之間形成惡性循環,是導致病情惡化的重要原因,常規治療AECOPD的手段和藥物雖能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對于血液高凝狀態沒有進行很好的解決。低分子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較強,對AECOPD患者存在的血液高凝狀態,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研究顯示[2]它還有一定的分解血液栓塞的作用,而且其引起出血的發生率較低,在臨床的應用范圍較為廣泛。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近5年間120例AECOPD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顯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輔治AECOPD,可明顯增長COPD患者的臨床緩解時間,延遲其再次急性加重,對肺功能和血液高凝狀態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