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銳
(貴州省人民醫院骨科 貴州 貴陽 550002)
THA是Crowe Ⅳ先天性髓關節發育不良(DDH)主要治療方法,而在術中需要做截骨處理,以往多采用大轉子截骨術,近年轉子下截骨術開始應用于臨床當中,對于兩種截骨術的應用價值尚存在爭議。本次研究將兩種截骨術對比分析,為臨床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導。
研究中納入88例行單側THA治療的成人Crowe Ⅳ型DDH患者,均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入院,符合《現代骨科學·關節外科卷》[1]診斷標準。按照截骨術方法分為大轉子截骨甲組(41例)、轉子下截骨乙組(43例)。甲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21~53(35.11±4.09)歲;DDH位置:左髖21例,右髖20例。乙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1~55(35.19±4.05)歲;DDH位置:左髖25例,右髖18例。上述數據相近,(P>0.05),可比。
甲組:大轉子截骨術,使用先髓型假體柄。全麻,于后外側入路。局部折斷闊筋膜張肌筋膜,對臀大肌、髂腰肌做松解處理,保證股骨頭完全脫出,予以大轉子截骨。切下大轉子及臀中肌止點,向上牽拉,完全顯露股骨頸并截斷,夾取股骨頭。定位真臼,去除其中的增生滑膜、脂肪及纖維組織,銼平髖臼,置入臼杯,針對性使用螺釘固定。大轉子截骨后保證股骨側顯露滿意,擴髓,放置股骨假體,針對性復位。向下、外側牽拉大轉子,使其與股骨干外側邊緣重合,分析臀中肌張力情況,于張力背景下一PDS線/鋼絲固定環扎大轉子。放置引流管、關閉手術切口、結束手術。
乙組:轉子下截骨,使用S-ROM組配型股骨柄。手術入路及松解處理、髖臼側處理均相同,于轉子下方2cm處行擺鋸橫形截骨。截骨后放置股骨,并于近端、股骨頭試模,針對性復位髖關節。于中立位按照軸向方向對患肢做牽引處理,在截骨近端及遠端重疊處適當減少截骨,橫行截取遠段股骨近端。股骨試模,針對性復位,并評估復位情況,適當調整大轉子,保證截骨端能夠對合。置入股骨假體,股骨旋轉對位后打入股骨假體,以復位鉗加壓處理截骨遠、近端。放置引流管、關閉手術切口、結束手術。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下肢長度變化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
以SPSS23.0軟件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乙組雙下肢長度差低于甲組,下肢延長多于甲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術后下肢長度變化情況對比 (,cm)

表1 術后下肢長度變化情況對比 (,cm)
分組 n 雙下肢長度差 下肢延長甲組 41 0.41±0.09 3.19±0.98乙組 43 0.25±0.06 4.11±0.75 t-9.539 4.846 P-<0.001<0.001
乙組劈裂骨折發生率低于甲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截骨處不愈合、髖關節脫位發生率略高于甲組,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n(%)]
Crowe Ⅳ型DDH患者病情嚴重,股骨側解剖結構發生明顯改變,股骨干、髓腔明顯變狹小,大轉子向后移動。行THA治療時,常規股骨假體很難匹配,治療難度大。合理選擇截骨術有助于優化手術效果。
大轉子截骨很難使用狹小髓腔,容易引發劈裂骨折。本次研究中甲組應用大轉子截骨,術后患者的雙下肢長度差大,下肢延長僅為(3.19±0.98)cm,有9.76%的患者發生劈裂骨折。該研究結果符合上述分析,證實此種截骨術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轉子下截骨術中應用S-ROM組配型股骨柄,在轉子下方取骨,更能滿足狹小髓腔需要,能夠避免發生劈裂骨折。更有助于調整下肢長度,延長下肢,縮短雙下肢長度差,有效恢復下肢功能。但是轉子下截骨應用S-ROM組配型股骨柄遠端和股骨干髓腔的初始穩定性差,會增加截骨處不愈合、髖關節脫位的發生風險。本次研究中乙組應用此種截骨術后,雙下肢長度差低于甲組,下肢延長多于甲組,沒有患者發生劈裂骨折,在上述指標方面均有明顯優勢;但有2例發生截骨處不愈合、3例發生髖關節脫位。本次研究結果與上述分析相吻合。
綜上,在Crowe Ⅳ型DDH患者THA中應用轉子下截骨術更有助于調整下肢長度,但存在截骨處不愈合、髖關節脫位發生風險,應針對性采取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