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芳 周珍俐 羅麗華 劉旭生
(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廣東 深圳 518170)
慢性腎臟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腎臟疾病,是腎內科多發性疾病,臨床以惡心、嘔吐、食欲下降為主要表現[1]。慢性腎臟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在對患者積極治療的同時,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可以提高患者整體臨床療效。隨著慢性腎臟疾病知識的普及,慢性腎臟疾病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備受重視。此外,大部分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營養狀態均欠理想,加強患者的飲食指導,可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營養指導是一種以患者飲食為護理中心,通過改善患者的飲食行為,從而提高患者的營養狀態,使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以加快患者病情恢復[2]。為探究營養指導對慢性腎臟病患者自我管理及其健康狀況的影響,本次研究對80例慢性腎臟病患者分組干預,現對護理結果報道如下。
80例慢性腎臟病患者(2016年1月—2018年12月)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范圍37~76歲,平均年齡(49.6±4.7)歲,腎病綜合征14例,腎功能不全7例,糖尿病性腎病19例;研究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范圍32~74歲,平均年齡(50.1±4.5)歲,腎病綜合征12例,腎功能不全8例,糖尿病性腎病20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為慢性腎臟疾病,研究目的患者知情,自愿參加,醫學倫理會批準;排除標準:精神意識障礙患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3]。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患者患者的基本資料數據處理,數據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吸氧、糾正電解質平衡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即檢查患者的體征變化,叮囑患者戒煙戒酒,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為患者制定運動方案,增強腎血流量、尿量,改善患者腎功能,飲食方面,以低蛋白飲食為主,注意補充維生素,對于行動不變的患者,則需要定期進行翻身,預防壓瘡的發生。用藥方面,叮囑患者嚴格遵從醫囑用藥,不可隨意增減藥物劑量。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營養指導,具體如下:(1)宣教與指導計劃制定:向患者介紹營養指導的目的,讓患者對營養指導的重要性充分知曉,可以積極配合,評估患者的病情、機體情況,并根據不同患者采取針對性的營養指導。定期對患者的營養水平進行監測,并針對患者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營養指導。(2)干預措施:每周周二、周五下午3.00~3.30對患者進行營養指導,先簡單向患者介紹營養指導的必要性,告知其營養指導旨在控制患者病情,以改善其健康狀況,并采取一對一的形式對患者進行營養指導,并評估患者的病情、血壓、飲食習慣等,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膳食計劃,隨著病情的好轉,可以采取電話隨訪、微信視頻等方式與患者保持積極的溝通,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告知患者根據自己喜歡,積極進行體育鍛煉,以耐受為宜。(3)營養攝入: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在飲食方面,要以低蛋白飲食為主,以降低腎小球內高灌注,減少蛋白尿發生,一般情況下,蛋白質的攝入量控制在0.6g/kg·d,此外,可以適當補充必需氨基酸,如果合并血脂異常患者,則需要遵醫囑應用降脂藥物。如果患者存在低血鈣,需要補充適當的鈣劑,如果存在腎性骨病,則需要控制磷的攝入,糾正高磷血癥。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健康狀態指標進行觀察,自我管理能力從飲食控制、規律鍛煉、遵醫囑方面進行評估,每項滿分為2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4]。健康狀態從體質量(BMI)、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方面評估。
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觀察指標數據匯總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飲食控制、規律鍛煉、遵醫行為方面評分比較,統計學處理無差異性(P>0.05),研究組干預后上述指標評分比對照組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結果(,分)

表1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結果(,分)
飲食控制 規律鍛煉 遵醫行為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4011.38±3.4215.23±1.46 10.32±2.4115.27±2.08 11.54±2.21 16.32±1.78對照組4011.42±3.3917.21±1.19 11.38±3.1217.32±1.43 11.46±2.17 18.22±1.06 t - 0.053 6.648 1.700 5.137 0.163 5.800 P - 0.958 0.000 0.093 0.000 0.871 0.010組別 n
BMI、Alb、PA干預前數據經統計學處理無差異性(P>0.05),研究組干預后BMI、Alb、PA水平均比對照組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組間患者營養狀況對比結果()

表2 組間患者營養狀況對比結果()
BMI(kg/m2) Alb(g/L) PA(mg/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4021.38±5.0822.03±3.48 33.24±7.36 34.01±3.38 178.62±74.46219.39±31.68對照組 4021.41±5.1124.71±5.69 33.21±7.40 36.11±4.22 178.56±74.37186.15±73.46 t - 0.026 2.541 0.018 2.456 0.004 2.628 P - 0.979 0.013 0.986 0.016 0.997 0.010組別 n
慢性腎臟疾病是腎內科多發性疾病,主要由糖尿病腎病、原發性腎小球腎炎、缺血性腎病、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為主要原因。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初期無典型癥狀,臨床以乏力、腰酸為主要表現,對患者健康安全、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對于慢性腎臟疾病患者,體內會積累大量的代謝廢物,進而誘發惡心、嘔吐等疾病的發生,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增加了腎功能衰竭發生風險。慢性腎臟病目前尚無特性的治療手段,可以通過積極的控制,改善其病情,延緩其病情進展。營養不良是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的主要問題,在對患者積極治療干預的同時,采取營養指導,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健康營養狀況,提高患者機體的抵抗力、免疫力,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
營養指導是通過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從而改善其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提高機體功能。臨床發現患者行為改變的重要影響因素就是患者的矛盾心理,營養指導在開展過程中,會先調查患者的基本情況,對患者進行宣教,加強患者心理疏導,從而說服患者改變自己的不良心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楊楠[5]研究中指出,對慢性腎臟病患者開展常規護理的同時加強營養指導、飲食控制干預,護理3個月后,患者的自我管理、營養狀況均得到明顯改善明顯,證實了營養指導、飲食干預應用的有效性。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在自我管理行為方面指標評分及健康狀況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一研究結果說明,對于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在采取常規護理的同時,加強患者的營養指導,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且積極的宣教及心理指導,可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取得了十分顯著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慢性腎臟病患者應用營養指導,可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態,對患者病情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