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云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內科 上海 200001)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深入,老年人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幾率不斷上升,其中慢性心力衰竭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該病以呼吸困難為典型特征,往往伴隨著明顯的體力活動受限,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目前已有學者證實Ⅰ期運動康復干預在心臟疾患中的有效性與安全性[1],本研究旨在探討規范化Ⅰ期運動康復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和生命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符合本次研究的實驗對象均來自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8月間接收的85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與研究組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齡60~83歲,平均(71.51±5.28)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齡61~85歲,平均(72.53±5.19)歲。兩組患者在各項一般資料中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作比較。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和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Ⅰ期運動康復,組建一支專業的康復團隊,由護士、主管醫師組成,全面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后,參考《中西醫結合Ⅰ期心臟康復共識》與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循證實施,最終選擇按照運動康復七步活動在入院次日即開始進行,從運動康復七步法的第三步開始,具體內容如下:(1)3步起步訓練時間為5~10min,1~2次/d,訓練前先采用腹式呼吸2~3min,以調動膈肌、腹肌、胸肌運動;重新鍛煉頸部、肩部、腕部、腰部、膝關節、踝關節各5至10次,以防止肌肉關節受損;然后進行病房內緩慢步行訓練。(2)4步訓練時間為10~15min,1~2次/d,訓練前腹腔呼吸2~3min;然后在中醫各穴位2~3min;然后進行病房內踏步訓練;踏步結束慢步走,使心率逐漸恢復到休息狀態。(3)5~7步訓練時間為20~25min,2次/d,訓練前進行呼吸練習2~3min;然后進行病房走廊、上下樓梯步行訓練;步行結束慢步走,使心率逐漸恢復到休息狀態。
觀察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采用超聲心動儀檢測兩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徑、左室收縮末徑。采用SF-60評價兩組生活質量。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干預前兩組患者心肺功能各項指標與生活質量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心肺功能各指標較干預前均有所好轉,其中研究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徑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左室收縮末徑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干預前后兩組心肺功能與生活質量對比()

表 干預前后兩組心肺功能與生活質量對比()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生活質量(分)研究組 43 干預前 41.89±4.87 58.02±5.16 48.23±4.97 61.97±9.88干預后 57.12±6.37*# 52.31±5.07*# 40.12±3.98*# 49.65±5.21*#對照組 42 干預前 42.11±5.21 57.89±6.14 48.11±5.25 62.18±9.64干預后 47.34±6.21* 47.62±4.34* 44.17±5.08* 38.13±5.06*組別 n 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徑(mm)左室收縮末徑(mm)
慢性心力衰竭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研究認為[2],選擇一種合適的護理方案對提高治療效果意義重大。隨著運動治療在臨床的普及,研究顯示日益規范的心臟康復干預可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明顯獲益。其中Ⅰ期康復是心臟功能恢復、樹立康復理念、實現康復宣教的關鍵時期,對促進患者康復、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具有積極的意義[3]。
也正是由于運動療法具有更多的優勢,本文選擇了85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小組干預。觀察常規治療護理與規范化Ⅰ期運動康復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心肺功能各指標較干預前均有所好轉,其中研究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徑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左室收縮末徑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標準化階段I期運動康復干預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質量,推動延續性康復干預進程,能夠促進從醫院過渡到居家的長期康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最終影響疾病結局的重要治療手段。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