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劉月
摘 要:新時代催生新思想、新實踐催生新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堅守人民的主陣地,基于新時代、新方位,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的新定位,其人民性思想作為一根紅線貫穿思想始終,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多重維度全方位彰顯對人民的關懷和體認。正所謂江河有源、樹有根,其人民性追根溯源是對馬克思人本思想的繼承,并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實現創新性的發展,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時代價值意蘊。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民性;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018-02
新時代催生新問題,新問題需新理論指導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對以往優秀思想理論加以繼承,又能把脈時代問題加以創新,既是我黨和人民的強大思想武器,又是完成新時代目標的重要行動指南。人民性是其新思想的核心,成為一根紅線貫穿其思想始終,使其思想更具感召力,是對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繼承和創新性發展。
一、尋根溯源——對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承繼
習近平總書記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處處為民擔憂,具有濃重的人民性色彩,其新思想的提出既有自身為民情懷、現實的思想訴求,也有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石,即體現為對馬克思人本思想的承繼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系統完善、有無限思想引領性和影響力的開放系統,馬克思終其一生都是在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斗,人民性是其最為鮮明的精神品格。馬克思所言的人并不是一個孤立個體的、片面的人,而是思想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實踐中的人。明晰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是現代化國家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馬克思曾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9馬克思著眼于社會現實關系,把時代問題定位在解決“人的問題”——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明晰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變革中的重要地位。而理論想要被人民所接受和學習就必須能夠反映廣大人民的最根本的現實需要,滿足人民最迫切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習近平總書記高舉馬克思人本思想的精神火炬,深深扎根于中國土壤,提出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新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密切關注人本身的價值、尊重人各方面的現實需要,力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人民性思想的全方位展現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處不閃爍著人民性的光輝,主要體現在對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思想文化環境、社會現實環境、生態文明環境的全方位構筑上,全方位構建人類的幸福家園,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基于此總體布局為進一步深化推進總布局制定新時代戰略舉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其具體推進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引,處處體現著對人民的深切關懷。我們知道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精確界定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攻堅點,這是我們實現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短板,真正提高人民的滿意度是調動最廣大人民積極性的關鍵性因素。
下面將簡單列舉以下幾個方面的人民性思想的具體體現:第一,實現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互通共融。在習近平總書記工作的這幾十年里,處處彰顯著他對人民利益的關懷,著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2]深刻地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的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的人民性思想,以積極推進經濟建設穩步前進為基礎,為人民提供殷實的物質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更加側重補齊經濟短板,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發展,密切關注人民群眾普遍重視的住房、醫療問題,建立健全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人民群眾生活營造和諧穩定的外在環境,讓人民群眾真正舒心、安心。第二,積極加強制度體系建設——人民性的有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等等,積極推進法治國家建設,構建共同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的治理格局,鮮明反映出習近平總書記調動人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熱情,積極反映人民的真實心聲,保證人民當家做主權利的充分發揮,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第三,積極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先進思想文化對人們的精神世界的影響,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覺悟和道德水準,積極實現物質豐富和精神文明健康的雙豐收。“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2]等等,深入挖掘人的創造能力、促進人的自由個性的充分釋放,真正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第四,進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1]146。人稱其為人首先應該滿足自我個體生命的持存,外在物質生產生態環境良好至關重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積極推進生態綠色發展,加大力度實施生態系統屏障保護并加強生態監管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從未放松,更加突顯對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求的滿足,為人民提供舒適、優美、健康的生存環境,真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民性的三重價值內蘊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說“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3]習近平總書記不僅繼承馬克思人本思想,更結合新時代提出新思想,賦予馬克思人本思想以鮮活的生命力,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提供思想理論指引和現實路徑指導。
其一,人民性思想的強大感召力。廣大人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性力量,人民需要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引并轉化為現實的物質力量,“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9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將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的思想理論結晶,想人民之所想,創人民之所需,處處散發著人民性的光輝,時時刻刻貼近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其人民性的思想正是能讓人民心悅誠服的思想理論,具有極其強大的感召力。
其二,人民性思想的思想張力。馬克思將整個無產階級的解放作為自己一生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中國土壤提出自己的人民性思想,不僅是為本國人民謀福祉,“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4]。更在于號召構建一種更全面的、更全方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力同心實現整個人類的共同發展,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其三,人民性思想的現實張力。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社會發展的全局,用人民之線編織強國之網,將思想理論融入現實社會實踐,實現思想理論與現實相接軌,真正展現理論的現實魅力。我國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矛盾重重、問題重重,而人民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性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多重維度注重維護人民利益,把人民的主體地位的重要性通過全方位的角度加以展現,真正落實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從而為新時代新發展戰略目標注入新鮮活力,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提供現實思想理論指引和路徑指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姚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