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陽
摘 要: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歷史悠久,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留下許多影響時代的思想道德成果,對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啟發意義。孟子以性本善為基礎和以仁義為主的道德教育理念,對于當代道德教育要尊重人的主體性、重視誠信教育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孟子;道德教育;人的主體性;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167-02
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歷史悠久,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留下許多影響時代的道德教育成果,對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啟發意義。孟子是繼孔子之后最有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他在道德教育方面所倡導的理念影響著后人。孟子生于戰國中期,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諸侯紛爭、天下大亂的時期。他的以性本善為基礎和以仁義為主的道德教育理念,充分反映出了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和價值是人自身,以及人學習和遵守道德的重要性。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為當代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一、孟子人性善的理念反映道德教育要尊重人的主體性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性善是孟子在道德教育當中的理論基本,在他的思想表達當中,人類的道德思想起源于人性,表現為人的善的一面,人具有潛在善的可能。在他的這種思想中,道德的自覺意識是其重要的思想表達,而這種道德自覺意識與其性本善的道德學說有著重大的聯系。孟子認為道德源于人的自身,人的自身擴展也是以人性為前提的,而人性并非來自外部條件。人的性善與生俱來,每個人都具有這種特征,對于仁義,都有向善的本性,而此時道德教育就表現出自身的道德發展功能。而古希臘的柏拉圖作為理想主義者,他認為人性有貪欲,教育時必須注重外在教育。雖然他的思想比起孟子的思想晚了很多年,孟子的思想趨向于外在開放,他的思想趨向于封閉,但是都比較重視教育對于人的影響。“孟子把人性和天道合一看作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君子認為,人改變不了感性欲望,但可以控制感官享受,所以對于感性天賦要認天命;同時,君子要努力追求道德,不斷修養、實踐它,故對道德天賦要人性。人天生具有道德善端,而實踐人道之修養應當通過不懈的自修來喚醒善性,達到人道與天道的統一。”[1]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反求諸己”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具有強烈而鮮明的主體性意識,重視個體內省意識與自律意識的培養。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體的存在都具有其獨特性,都具有不斷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挖掘自身的潛能。“學校的道德教育的出發點應具有社會性。”[2]在當今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開始重視人的主體性,喚醒人的自我意識,從而喚起人的內在性善。道德教育與傳統文化知識教育相比,具有深刻的內隱性與抽象性。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的道德教育中,比較重視道德在整個社會當中的實用價值,而對人的自身發展教育卻重視不夠,從而失去了道德教育當中本應該有的目的,忽略了人本身的潛能的啟發。孟子對主體性的認識對當今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道德教育活動中,應該重視人的主體性存在,因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因為人的本質上就是主體性,是所有一切活動的必要前提,從而也是道德活動的必要前提。人性本身是自我前進,自我的表達,自我的發展。人類在發展中產生道德,道德是社會發展所創造的體現。當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意義,我們本身的意識才能表達出自身的道德意識,這種道德意識的存在才能變得更加自覺自律。所以當遇到這個意義價值的時候,就會理解到道德概念的影響,就是由于它是奠基在它所表達的事物個體和可能存在的基本問題之上的。所以,現代教育應做出反省,充分理解整個社會對于道德層面的所需之處,充分調動個體學習道德的積極性,發揮對于人自我全面發展的正確思維辨識能力,獲得正確的價值方向,要培養個體自省、自律意識。通過這樣的不斷學習,使個體認識自我、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這樣才可以獲得全面的發展,社會才能更加和諧。
二、孟子的仁義道德理念凸顯誠信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是把“義”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認識。孟子的這種理念表明,道德教育跟社會的穩定具有緊密的聯系,道德教育是整個國家穩定的關鍵因素。在孟子的仁義思想理念中,誠信是應有之義。人的良知會因為人所處的環境和空間的變化而改變,道德教育的意義就是讓人們明白在社會的契約法則,尊重各種社會規范,走人間正路,否則整個誠信體系就會崩塌,導致整個社會變得雜亂無章,世風敗壞。當前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下,一些人對所謂經濟效益的追求,對于所謂工具理性和實用理性的追求,使得他們淪為經濟產品的奴隸,人的全面發展變成了經濟產品的產物,變成了所謂人的異化過程。
孟子把誠信看作為人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質,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誠信,是對他人和社會的一種承諾和保證,作為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的規范和準則,它不僅是個體的人,而且也是一個社會的無形資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弄虛作假、背信棄義、欺詐行騙等各種失信現象,在物質利益的誘惑下日益滋生蔓延,有些企業信用之差已經使信用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社會誠信意識的弱化和喪失,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瓶頸和隱患,損害了人際關系的和諧。可以說,社會誠信缺失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儒家誠信理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誠以立身,信以立德”,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穩。誠信既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石和標志,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正因為如此,必須重視誠信道德教育體系的建構,加強整個社會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增加傳統誠信道德教育的高度,明白仁義對于發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把道德教育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來認識它,不僅要在經濟上有所體現,更應該在誠信文化和思想上有所提升。要從我們國家幾千年來的傳統誠信文化當中吸取最優秀的精華部分,用傳統文化當中最優秀的道德思想和傳統美德來教育下一代。深刻理解其存在的功能和重大影響,傳承好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三、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體現出其道德教育的實用價值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孟子通過借鑒“仁”“愛”的美好理念,隨之創造出了一系列胸懷天下、心系國家的正確價值觀。在他的理念當中,認為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擁有美好品德思想的大家,就是因為他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擁有正確的觀點和思想。在其隨后的發展歷程當中,逐步加強對自身人格的正確塑造,把握正確的道德理念,從而把自己打造成他人心目當中的模范。這種道德價值作為一種可以在生活當中實用的思想,帶有一定目標的行為,正是這種實際的目標影響了這種思想的走向和意義,繼而體現出了它所擁有的價值和實用功能。道德思想的實用性決定了在此基礎上的教育實踐也具有非常強烈的實踐要求。如果說道德教育脫離了社會的實用價值,它就變得毫無任何意義,只能變成所謂的“空想主義”。從古至今,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所采取的步驟是統一的價值衡量,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對待學生時的灌輸教育方法,道德思想在學生的傳播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學生對于內容字面上的理解,而這種所謂的理解僅僅只是去背熟整篇文章內容,當時或許能夠記住一些內容,而過后卻很容易忘記。而恰恰是這種只重視灌輸的方式,導致了現如今對于道德教育的“空虛感”。因此,為了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在社會層面創造出這種道德價值必要性的信念教育,讓整個社會層面明白這種教育所特有的重要性,厘清社會各個層級的關系,將其變成適應自身的道德體系,從而在其生活當中擁有美好的道德尺度。一旦其獲得了這種道德尺度,他將變得能夠適應整個社會各種復雜環境之中一個合格的道德人格,對于整個社會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在我們看來,這種道德價值從簡單的課堂教育走向社會層面,它來源于社會,為了社會的不斷良好發展而做出貢獻。這也是道德教育最好的發展方式。社會在不斷進步,也在不斷發展革新。馬克思說過,“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3]。要不斷提升道德教育的社會作用水平,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從所處的環境出發,根據實際情況,設定符合我們國家國情的體系標準,讓它變為每個人不斷提升自我,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實用方式。而在這種教育當中,每個人能否真正去掌握,去理解其精髓,成了是否達到合格標準的必要前提。而這種道德價值體系能否影響到整個社會,所能體現出來的就是它能否被這個社會中的絕大多數成員所采納,變成實際生活當中的自覺性。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變革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利益格局深度調整的時期,矛盾多發,各種道德思想魚龍混雜,必須認清其中的本質,充分運用好所學的正確道德價值理論,保持清醒的認識和辨別能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于洪波.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史比較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55.
[2]袁桂林.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5.
[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8.
(責任編輯: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