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華 趙亞軍 鄭麗波
摘 要:增強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是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體制改革的重要著力點,是實現大學生群體思想價值引領的實踐路徑。新時代,準確研判我國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的基本現狀,引導大學生群體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從根本上破解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區和短板,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育人質量,是實現新時代大學生群體思想價值引領的根本理路。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169-02
文化自信源于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發展的深處,是國人在對其文化體系及文化軟實力進行理性考量基礎上所擁有的心理認同態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增強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增進高校青年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創新發展的根本發力點。引導高校青年學生自覺提升對中華文化的深度認同,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短板和弱項,加強大學生群體思想價值引領的根本理路。
一、增強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所面臨的問題與任務
(一)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困境
文化自信是文化認同的一種心理狀態,是既定人群對所處社會意識形態所固有的思維方式、行為范式。在現代大學育人體制內,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程度是其在物質和精神層面所保持著的理性判斷、價值選擇。從我國大學生群體的總體思想價值觀狀況可判斷,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是充分自信和高度認同的。但是,近年來,由于網絡新媒體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多元社會文化的相互交融,其負面的影響則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和困境。由于內外部文化環境的影響,個別大學生在文化認同意識和文化自信力方面出現了問題,甚至會出現價值判斷模糊、價值選擇失當或迷失方向等現象。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世界深度接軌,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交融。展望新時代,應該堅持在不忘本來的基礎上吸收外來,克服落后文化、低俗文化、腐朽文化對我國文化環境的侵蝕,抵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面向新時代,將中華文化的基因轉化為引領大學生群體的精神力量,引導青年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是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根本路徑。
(二)面臨的形勢與任務
新時代,增強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意識,引導高校青年學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理解、接受,是培養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作為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范式,文化自信意識是國人對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的自信程度,是由這個國家的社會制度體系決定的。新時代,引導大學生群體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在于引領其提升認同意識,不斷增強認同能力。文化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其內容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因此要從社會存在這個角度,持續完善文化本身所依附的土壤。解構大學生群體的思維方式,引導其形成科學的行為范式,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意識的關鍵。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認同力,引導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深度認同和自信,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因此,站在新時代起點上,引導青年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意識,激發文化自覺性,增強文化認同力,也就成為新時代培育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強化文化認同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務。
二、解決好育人的需求側與供給側統一的問題
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需要不斷改革創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體制,尤其要注重探索適合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特點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模式,持續培育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意識,有效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從育人的效果探析,唯有解決好育人的需求側與供給側統一的問題,不斷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育人質量,進而引導大學生群體對其自身獨特文化境遇實現深度認同。高校育人工作要符合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實際,要把科學的方法論原則貫穿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全過程,具體來說有以下三點。
一是要真正把準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特點和價值觀狀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體制的各環節,教育者都要持續深入學生思想實際,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價值觀特點,把準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狀況,將文化育人工作覆蓋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二是結合大學生群體思想特點,根據大學生群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范式,研究新時代大學生群體在文化育人過程中,到底需要什么,尤其是要解決好特殊群體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問題。因為這些學生在思想價值觀上,往往會出現一定的心理困境,高校的教育者如不能及時發現,就會出現嚴重的后果,因此大學體制內的教育者要聚焦特殊群體的實際思想需求,切實解決青年大學生的實際困難。
三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要注重挖掘和激發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內因。由于大學成長過程中其自身的內因是發展的關鍵,因此,加強大學生內生動力的挖掘就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通過文化育人平臺,屆次化的文化演繹模式,文化社團等,寓教于樂,引導學生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的真實境遇中獲得提升。
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體制的實踐路徑
加強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培育,是強化大學生群體思想價值引領的根本理路,其關鍵在于創新育人模式,完善育人環境。關于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引領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1]這一重要論斷為實現新時代大學生群體價值引領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期,唯有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根本遵循,發揮育人主渠道和主陣地的功能,強化實踐養成,注重制度設計,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育人質量,實現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引領。
(一)強化創新理論武裝工程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2]這一根本的育人問題,增強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培育和思想價值引領,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根本指引,從組織育人的角度強化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斷提升政治站位,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武裝青年學生頭腦;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強化創新理論武裝,持續增強黨的創新理論的引領力,讓偉大真理的光芒照亮新時代高校青年學生前進的航向。
(二)深挖思政課程育人功能
在現代大學育人體制內,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始終發揮主渠道育人作用。對于新時代高校的思政課教師來講,要堅持教書育人相統一,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將育人理念充分釋放,發揮課程育人的引領功能。近年來,高校思政課育人實效性受到廣泛聚焦,如何提升其育人實效性也就成為思政課教師的首要政治任務。面向新時代的思政育人任務,高校思政課是創新育人模式的重要突破口。新時期,探索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課育人體系,著力建設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已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重要創新點。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主體力量,成為中華文化的堅定弘揚者。對于思政課堂教學來說,堅持各教學環節和元素協同創新,將育人理念貫穿到育人全過程,實現從理論講授轉變為能力提升,堅持改革創新,不斷增強課程育人的實效性。
(三)引導增強新媒體文化自覺
近年來,網絡新媒體文化持續深刻影響著高校青年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建構。要引導大學生群體自覺遵守網絡文化公約,堅守道德底線,在網絡空間積極傳播正能量,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引導大學生群體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傳播快、受眾廣的特點,通過各種網絡新媒體平臺,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力和認同力,積極傳播先進的文化觀,理性參與文化創造,追求高雅的先進文化,摒棄落后的低俗文化,持續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引導新時代大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網絡新媒體文化,要堅守文化道德底線,積極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新媒體文化自覺,成為新媒體文化的傳播主體。
(四)在社會實踐中引導行為認同
高校育人體制內傳統的育人模式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除了第一課堂,大學生群體的課余時間都會用在社會實踐中。創新社會實踐育人模式,在實習實踐中加強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價值引領,已成為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體制的關鍵。近年來,實習實踐手段被廣泛應用到教育教學各環節中,高校的實踐育人模式應契合時代需要,注重取得育人實效。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探索社會實踐的新路徑、新載體,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科學創設育人環境,探索深度交互的實踐育人模式,實現“課內課外”相互作用發力,引導大學生群體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群體,使思政工作真正取得育人實效性,更加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
總之,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將文化認同培育貫穿大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引導青年學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度認同,注重實踐養成與行為引導,創新育人體制,力推思想政治工作育人體制改革創新,可持續性地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價值引領,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責任編輯: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