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妹
摘 要:我國工匠精神自古至今,延綿不絕。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是一個思想家、科學家還是一個著名的工匠大家。本文旨在通過解讀墨子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剖析當前工匠精神的缺失,進而說明墨子工匠精神對當今培育工匠精神的借鑒意義;并從教育、媒體、制度三方面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徑。
關鍵詞:墨子;工匠精神;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162-02
墨子,春秋末期宋國人,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觀點,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筆者所研究的墨子的思想是其思想中存在的工匠精神思想,其工匠精神內涵包括尚實精神、人道主義精神及創新精神。關于此問題的研究,對解決當前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新時代發揚傳承工匠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墨子的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早在《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已經被形象地描述出來。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我們就誕生了墨子和魯班兩位世界級工匠。“工匠精神”若溯其源流,尋其本意,即為“班墨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一)專注實效
墨子的工匠精神首先體現在墨子的尚實精神,也就是專注實效性。墨子專注實效要從他的義利觀來說明。墨家學派的義利觀與傳統儒學“重義輕利”以及法家諸子的“重利輕義”的觀點皆有相左之處。墨子在《墨子·經上》中提到:“義,利也”,即道義與利益在地位上是趨同的;但是,墨子提倡的“利”是“利民”的“利”。墨家學派認為,政治清明,萬民有利可圖,國家富裕,物質資料充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可無憂。墨子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專注實效,都是為以“利民”為特征的“義”來服務的,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墨子重利貴用、尚實的精神。
(二)人道主義精神
墨子的人道主義精神表現在止楚伐宋這一歷史故事里。止楚伐宋是戰國初期墨子和魯班之間的故事。魯班受命于楚王,制造云梯攻打宋國。墨子聽到此消息后,希望他們不要因此傷害無辜百姓,便日夜兼程到達楚國都城郢。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制造攻宋的武器。魯班引見其見楚王。墨子通過分析比喻勸楚王不要攻宋。楚王理屈詞窮,借魯班已造好攻城器械為由,拒絕放棄攻宋。墨子提出與魯班演習攻守戰陣,說服楚王停止攻宋。魯班組織了多次進攻,結果多次被墨子擊破,楚王因此知難而退,不再攻打宋國。墨子與魯班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技術是為人服務的,工匠所研究制造出來的東西,應該用之于民,利之于民,而不是損害人民的利益。
墨子造物的人道主義精神就是傳統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過去,不管是官匠還是民匠,他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生產出來的產品也都是精美的。
(三)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靈魂所在,工匠大家墨子當然不會缺乏創新精神。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雖然,墨子研究了三年的“木鷂”,試飛一日就敗了;但是,墨子制造的這只只飛了一天的木鳶,它是中國最早的風箏。可見,墨子十分具有創新精神,且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制造三年,終成“木鷂”。后來魯班將“木鷂”進行改造,再次創新,將“木鷂”制成“風箏”。“風箏”在當時被用于軍事上作為偵察工具,還進行過測距、越險、載人。可見,創新驅動發展,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新時代的工匠,應該具備墨子講求效用的實踐精神與充滿光熱的人道主義關懷。
二、當代工匠精神缺失的表現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8年,美國《財富》雜志發布新一期世界500強排行榜。我國有120家企業進入了世界五百強,該數字僅次于位居第一的美國。但是新形勢下,短板問題也日益凸顯,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問題成為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的阻礙。筆者以當前手工業、制造業存在的問題入手,探尋墨子工匠精神在當前的現實意義。
(一)粗制濫造問題
粗制濫造是指在制造商品的生產過程中草率行事,偷工減料,與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背道而馳。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刻苦發展制造業,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制造”的標簽已經無處不在。雖然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但是“大而不精,全而不優”的問題一直存在。2017年,跨境電商火熱,“代購”“海淘”成為消費者追捧的焦點。一方面反映出對好品質的追求,所以衍生出國內消費者對海淘、代購的熱衷,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國內客觀存在的產品質量問題。還有連續幾年的3·15晚會,被曝光的生產質量不合格產品的大小企業,涉及吃、穿、住、行各個領域。我國制造業存在的粗制濫造問題,已經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在2018年10月24日的中國工會全國代表大會上,李克強總理強調:“‘中國制造要盡早變為‘中國精造”;2019年年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中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在了首位。
(二)制假售假的問題
制假售假的問題和粗制濫造的問題近似,但根本上還是大有不同。這里所強調的制假售假著重于食品和藥品安全問題,這些人被利益蒙蔽雙眼,毫無人道主義精神。食品安全事件有多起,最早且沸沸揚揚的是三鹿奶粉事件。此事一出,多家奶粉企業接連被查出含三聚氰胺,引起民眾對乳制品安全的擔憂。2017年11月,長生生物被發現有25萬支效價指標不符合標準規定的百白破疫苗銷往山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事件曝光后,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執法部門也對涉案相關人員、相關部門進行嚴厲懲處。
在筆者看來,任何一個從業者,不管生產什么產品,都應該首先把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墨子止楚伐宋的內在精神正是我們當前所需要的,是任何時候一個匠人所必須擁有的精神內涵。
(三)創新能力不足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具有極強創造力和制造力的工匠們,一直是促進人類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強大推力。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各領域在研發創新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制造業在創新方面不足的問題依然嚴重。在“2018福布斯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榜”中,美國有51家企業榜上有名,而我國僅有七家企業名列榜中。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百千萬排行榜(2018)》,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企業創新能力排行榜。它首次從創新成果呈現、創新前端投入、創新價值擴散以及創新市場收益等方面,對中國8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全覆蓋、全方位的評價。從排行榜評價結果來看,在創新能力方面,除了華為、騰訊等極少數企業的評分比較高之外,絕大部分企業的創新能力評分偏低,創新能力較弱。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那么怎么干?如何干?工匠精神缺失是當前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徑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一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具有較高水平的科學家,更需要具有較強技術水平和責任心的大國工匠。所以,重塑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工匠,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通過教育培養人們的工匠意識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思想的啟蒙者。家庭教育能否充分發揮培育工匠精神的作用,關系到未來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首先,家長應該加強對孩子的價值觀教育,要讓孩子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觀念。其次,父母要鼓勵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實踐,平常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家務,在實踐中培養孩子尊重勞動、積極向上的觀念。心懷陽光與希望,才能為追求人生價值而鍥而不舍,精益求精。
學校教育也要配合家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基地,要從小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樹立職業道德觀。在中小學應該通過樹立榜樣來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校通過講好工匠故事,給學生樹立起學習的榜樣,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職業觀,了解愛崗敬業,牢固樹立職業理想,強化職業責任。
(二)通過媒體宣傳工匠精神
在全球信息一體化的今天,新興媒體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倡導文明風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當下,工匠精神的宣傳工作要盡快適應新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推廣優秀的民族精神,從而對優秀的工匠文化進行傳承。
對于工匠精神的傳承及培育,一定要加強媒體的宣傳,營造出一種“尊重職業、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同時應該大力宣傳我國古代出色的工匠大家。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工匠大家眾多,杰出工匠魯班,是木匠祖師爺,也是“百工圣祖”;丁緩是我國西漢著名工匠、發明家,曾發明了“被中香爐”。新時代,我們更應大力宣傳優秀工匠,以具有精湛技術功底和敬業精神的工匠為榜樣,使工匠精神在全體國民的精神世界中扎根,成為促進國家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力。
(三)完善法律制度保護工匠精神
對于工匠精神的傳承及培育,一定要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工匠精神本質上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工業大發展的當前,我國培育工匠精神還需借鑒其他制造業成熟國家的發展經驗,用完善的制度法律體系打擊侵權者,保障工匠的合法權益不被投機取巧者竊取,使大量的制造業從業者更主動地繼續踐行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號,不僅國家要從法律制度層面給予保障,企業也要有相關的制度規定給予支撐。只有保證擁有工匠精神的職工的薪資福利,保證他們的獲得感,使他們得到社會和企業的認可和尊重,社會上才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擁有“工匠精神”的匠人。
參考文獻:
[1]李小龍.中華經典藏書——墨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古代哲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邵琳,李詠梅.墨子的工匠精神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觀察,2018(2).
[4]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
[5]吳綺雯.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打造新時代大國工匠隊伍[N].工人日報,2018-01-16(7).
[6]王金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與培育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8.
(責任編輯: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