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制造提質增效的精神動力之一;工匠精神是勞動者德、能、知的三態合一;工匠精神是國家全方位、高品質發展的精神動力;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家、政府、企業、社會、學校和學生共同努力。
關鍵詞:工匠精神;主體性;中國制造;制度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164-03
工匠精神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質增效,制造業由質低價廉向品質和品牌過渡的精神動力,工匠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制造業的鮮明體現和落實。工匠精神是勞動者主體性的表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制造業的具體體現。工匠精神還是勞動者實現個人發展、提高個人技能、提升職業道德、實現勞動者自我實現的重要方式。
一、真理維度:工匠精神是勞動者德能知的三態合一
工匠精神是一個客觀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首次將“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
工匠精神是工匠與精神的有機組合。在古代,工匠也叫手藝人,是指熟練掌握一門手工技藝并以此謀生的人,如鐵匠、木匠等;在現代,泛指手工業或制造業領域的從業者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能工巧匠的記載,庖丁解牛、大馬捶鉤、鬼斧神工、游刃有余、爐火純青等成語都是用來描述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藝,“精益求精”“技進乎藝,藝近乎道”很好地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意蘊。
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具有工匠精神的案例看,工匠精神是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沉著、執著、專注和沉浸,把生命投入其中,把靈魂注入其中的細細打磨和精心制造。在沉浸中,讓產品、作品和服務帶著創作者精益求精、卓爾不凡的精神氣質和生命訴求。工匠精神不僅指向一門具體的手藝、技術,即它不僅僅是有形之物,更重要的是有形之物背后的態度、情感和意志,對產品品質的堅定信仰和執著追求,這才是真正打動人的地方。
工匠精神是工作者知、情、意、信、行的統一,是工作、態度、信念的統一,是德、能、知三態合一,是生命的投入和傾注。德、能、知是人類知識和能力的三個領域。“知”的本質是人類思維對客觀事物或事業發展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具體而言,是對本部門工作和工作對象發展規律的客觀知識,“知”的水平取決于理論思維能力。“能”的本質是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和改造實踐的過程,具體而言,是本部門工作在國家行業體系、產業體系和事業體系中的職能、目標和作用的實現狀況,“能”取決于實踐能力、執行能力、操作能力。“德”的本質是對于自己工作和事業的使命感和人文追求,對服務對象的責任、對單位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對世界、對人類、對自我的責任和意義的認知和體會,“德”的水平取決于感知能力、共情能力和精神格局。德、能、知三態合一是勞動者最美好的生命狀態,是勞動者主體性的充分展現。工匠精神的普及需要勞動者主體性的全面蘇醒。
工匠精神中蘊含著濃郁的人文氣息,涵蓋了消費者和生產者雙方,不僅蘊含著為消費者服務、為產品和服務品質負責的經濟理念,更包括為生產者人生價值和自我價值服務的人的發展的理念,它是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個人價值和人的發展的有機組合,是辯證法的完美體現。工匠精神作為形而下與形而上的有機統一,其范圍不僅指制造業和手工業,而且涵蓋了所有行業的從業者,不僅包括具體的專業技能,還包括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對一項事業的專注、沉靜、認真和投入。這種生命氣質不僅屬于工人,也屬于企業家、政府以及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適性。
二、價值維度:工匠精神是國家、產業與勞動者發展的內在動力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各個領域的建設者發揮工匠精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1.工匠精神是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提檔升級的精神動力
經濟結構和產品品質既是一個國家生產能力、創造能力和財富制造能力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消費結構、生活方式、精神生活的確證。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空前廣泛,但和這種總體實力相對比的是,一方面中國享有世界工廠的美譽,中國制造遍布世界各地;另一方面出境游的中產階層和高消費階層卻大量購買國外產品。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已經說明了中國制造業的品質和檔次沒能滿足國內高消費階層的需求,部分產品品質低于外國產品。產品質量問題固然和一國發展階段、技術水平、消費水平有關系,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和制造業本身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工人的技能和敬業精神有關。只有8000萬人口的德國誕生了2300多個世界名牌,德國產品成為人們放心購買的產品,就是工匠精神孕育的結果。
國家高度重視以品牌建設為核心的工匠精神培育。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強調“加強質量品牌建設”,2015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遼寧考察時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要有別具一格的創新思維,抓住市場的新需求,還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細節和質量,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開發出適應多樣化需求的優質產品”。2016年3月首次將“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2016年5月,第二屆職業教育活動周以“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為主題拉開帷幕,在全社會營造了尊重勞動、崇尚技能、弘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
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國經濟騰飛的兩翼。科學精神引領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工匠精神打造完美、高品質產品。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要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經濟支撐,早期的粗放式經濟發展已經不足以承擔這一歷史使命。正因如此,《中國制造2025》應運而生,為中國經濟強筋健骨、搭配骨骼框架。產品細節也要由工匠精神浸潤下的工匠們繼續打磨和鍛造。工匠精神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是制造業提升品質的需要,更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據統計,世界上延續200年以上的5586家企業中,日本3146家,德國837家,荷蘭222家,法國196家[1]。
制造業發達的國家往往也是工匠精神盛行的國家。日式管理的精髓是工匠精神,這就是制造業強國的秘密。產品即人品,產品的質量即是生產者的生產知識、生產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的綜合體現。海爾產品之所以贏得世界消費者的認可,也是這個道理。產品的品質往往是企業家品位的體現。海爾董事長張瑞敏在海爾冰箱出現質量瑕疵時,曾經毫不猶豫地把冰箱砸爛。作為一個優秀企業家,張瑞敏對產品品質的追求遠遠超出了顧客的要求,正因如此,海爾作為一家世界級的家電企業,才能領先世界潮流并贏得市場的尊重。企業家的品位只有高出普通人的品位,才能創造出令市場振奮、令消費者眼前一亮、驚喜暖心的作品,才能夠制造經典的傳世之作,從而打造百年企業。
2.工匠精神是教育體制改革和教育重心的轉移
從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看,大部分大學生畢業甚至研究生畢業以后要走上具體的工作崗位。從事具體工作的是多數,真正從事科學研究還是少數。因此,80%的畢業生以就業為目標,比如德國,2014年德國青少年接受初級職業教育的比例為66%,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為23%[2]。因此,從發達國家經驗看,高等教育的絕大比重應該是職業教育。
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邁進,需要高等教育從提供大規模定向不明確的人才,轉向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人才。教育體制本身要跟上時代發展、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就要根據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行適應性調整。教育體制改革特別是職業院校要按照《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當代工匠精神作為德能知的統一體,是專業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的有機集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業化、職業化表達,為專業教育和德育的融合提供了有效載體和形式,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
3.工匠精神的內核是勞動者的主體性
工匠精神作為德能知的統一,是一種很高的生命狀態和工作狀態,其內核是勞動者對于自己專業的學習、鉆研和掌握,對自己工作的忠誠、專注和認真,對自己工作意義和價值的整體認知。德能知的統一是一個長期的磨煉和沉淀過程,需要意志和堅持,因此,需要勞動者主體性、自覺性和能動性的發揮,需要勞動者對于自己的職業始終如一、持之以恒,百折不撓地堅持到底。
工匠精神的內核是人的主體性,工匠精神的終極表達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主體性是人性之精華,體現了人超越自然、超越物質化生存的能力和意志。“人的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造的特性。”[3]馬克思認為“主體是人”[4],有主體性的人,是能夠運用理性,按照目標、規劃和藍圖來指導自身實踐,以改造客觀世界,實現自身目的。“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5]以理論的方式認識客體,以實踐的方式改造客體,是人的主體性表達,“在主體的對象化活動中自覺實現人的目的,在客體改變了的形態中確證主體的本質力量,同時也使主體本身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才算真正證明了自己的主體性”[3]因此,人的主體性的程度,具體到某一社會實踐領域中,體現為人的知識、能力和道德素養發展的綜合水平,以及運用理性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人的主體性的獲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的主體性的實現,是一個由覺醒到奮進、由自在到自為的過程。只有“當人認識到自己所具有的拓展人的力量的能力,他才能完成如下任務:成為自在自為的人,并通過充分實現人的潛在的諸能力——理性、愛、生產性勞作——而達到幸福”[6]。主體性的發揮程度就是人的發展程度。工匠精神的普及需要勞動者主體性的自覺和蘇醒。“工匠精神”本質上是人類運用理性的結果,主體性越強的人,越善于利用理性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手段,以實現自己的目標。
三、工匠精神的實踐維度: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
工匠精神是勞動者對于工作的認真與執著。一個國家的勞動者普遍具有工匠精神,這個國家的產業和經濟不可能不發展,不可能不強大。
1.加強頂層設計,創造有利制度環境
優秀的精神之所以持續,是因為有制度化的土壤和條件作為支撐,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能夠生存發展下去。國家制度層面要切實落實對勞動者的尊重,全面梳理和勞動者相關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條例等。從根本上,國家要建立勞動者的獎勵制度和正常工作的上升渠道、勞動者的職業技術等級進階體制、國家榮譽制度、勞動光榮的觀念、先進模范人物的榜樣示范作用。
在文化環境方面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氛圍。勞動文化能真正讓工人在自己的領域內獲得尊嚴和尊重。需要切實的制度保障、工人技術等級和晉升體系,對工人技術水平的認可和鼓勵,最高工人技術級別和教授同級,工資同級。勞動光榮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土壤,倡導對勞動的尊重、對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同等尊重,借鑒改革開放前的八級工體制,賦予勞動者技術進階體制和社會榮譽制度,享受和干部、知識分子同等的社會榮譽、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
為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的長遠計,為工人階級的現實利益,為了國家的穩定和社會和諧計,工人技術等級制度是勞動者主體性的制度設計,是尊重勞動、勞動光榮的體現和載體。只有全體社會成員都自認為是一名樸素的勞動者,工匠精神才能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業化的普遍表達,工匠精神才能深入人心。
2.職業教育體系加強校企結合
工匠精神是實踐性的。工匠精神最終是用產品和作品的品質來說話的。一是積極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作用。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以刺激企業的積極性。二是探索職業院校創辦機制上的主體創新。創新辦學模式,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可以借鑒引進德國職業教育模式。“現代學徒制”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為載體,以學校、企業、教師和企業技師的合作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的實訓和企業實踐有一定差別。就像軍事演習和軍事戰爭的差別,再逼真的演習也無法達到真實戰場上瞬息萬變的生死考驗和極限挑戰。因此,職業院校需要加強和企業的聯系,培養學生在真刀真槍的社會產品和服務中,感受最嚴格的自律和獨立的習慣。實訓由于沒有企業工作的逼真情景,學生的實習實踐、對人的鍛煉總是有限的。
3.職業院校教育重點聚焦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養成是一個歷經千錘百煉的過程。有的人只有精神,沒有技能,只有空疏的理想和遠大志向,卻不愿意腳踏實地地去干活、埋頭苦干地去鉆研,導致德與能的分離。教師要探索教學藝術,學者自身的理論探索和把理論探索的結果傳遞、傳播給學生是兩個不同的過程。學者自身的理論探索是基于學者自身的學習模式,而理論教育則基于學習者的學習模式。一個優秀的教師既要熟知自己的學習模式,又要熟知學生的學習模式,要能在兩者之間自由切換,才能既做好科研又上好課。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專業教師、德育教師、企業技師的相互配合。工匠精神是德能知的統一,不是學校、企業、社會任何一家可以獨立操辦的,必須齊心合力。對高校職業教育而言,其優勢和局限都是明顯的。專業老師理論知識儲備豐富,但學生實習場所不足或實習機會不夠,德育老師思想道德知識豐富,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空白,基于專業的職業道德培養和建設從何處著手是模糊的。因此,需要加強專業老師、企業和德育老師的配合與協作。專業老師、企業和德育老師分別從知、能、德三個方面聯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要探索專業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工匠精神中的德既有一般的職業道德,又有和職業相關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二者要區分開。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服務和結合專業教育,又要超越和高于專業教育,因為德育承載的是生命意義和專業價值的結合。
參考文獻: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的進化[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會出版社,2013.
[2]韓鳳芹,于雯杰.德國“工匠精神”培養及對我國啟示——基于職業教育管理模式的視角[J].地方財政研究,2016(9).
[3]郭湛.主體性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6][美]馬斯洛.人的潛能和價值[M].林方,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08.
(責任編輯: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