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 要:布哈林作為俄共(布)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創造性地提出了“意識形態性勞動”概念,拓展了意識形態概念的思考維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v觀布哈林意識形態思想,馬克思的精神生產勞動理論、物化理論以及列寧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是其主要理論淵源;意識形態概念與特征論、屬性與存在論是其主要內容。不斷進行意識形態理論創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心理是布哈林意識形態思想的重要當代啟示。
關鍵詞:布哈林;意識形態思想;社會主義文化;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047-02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十分脆弱。在此背景下,防止政權蛻化變質、維護國家政權安全成為第一要務。布哈林作為蘇聯早期負責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人,認識到了在此過渡時期必須緊抓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筑牢廣大干部與工農群眾的思想陣地。因此,結合唯物史觀與現實需要,布哈林創造性地提出了“意識形態性勞動”概念,并把意識形態理論與馬克思的精神生產勞動理論相聯系,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工作具有極端重要性,深入研究布哈林意識形態思想能夠對新時代中國的意識形態建設提供有益的方法論啟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布哈林意識形態思想的理論淵源
(一)馬克思的精神生產勞動理論
布哈林認為“意識形態過程是分化的勞動”,將意識形態的本質定義為勞動。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這里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以及“生產物質生活”指的都是勞動。恩格斯也曾再論勞動,他更明確地強調人們必須先勞動才能滿足吃、喝、住、穿等基本需求。除了主要討論物質勞動之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探討何為“真正的分工”時便提到了精神生產勞動,認為“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1]。在此基礎上,布哈林將社會總勞動分為物質勞動以及歸屬于“上層建筑”的所有勞動,而屬于“上層建筑”的勞動便內含著意識形態性勞動本身。在這里,布哈林深刻剖析了馬克思的精神生產勞動思想,提出了“上層建筑性勞動”以及“意識形態性勞動”等概念。除此之外,布哈林還對意識形態性勞動的組織范式進行了研究,認為它參照了物質勞動的組織范式。這樣,布哈林便從“骨骼”(運行范式)與“血肉”(具體內容)兩方面充實了“意識形態性勞動”概念。
(二)馬克思的物化理論
布哈林將意識形態過程視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勞動,提出意識形態具有“物的社會存在形式”。既然是勞動,必然存在對象化的問題。我們熟知,勞動是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正如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盵2]那么需要追問的是,“意識形態性勞動”所創造的使用價值為何?它又通過何種形式得以呈現?針對上述疑問,布哈林作了巧妙地同義語轉換:他將意識形態性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等價為精神文化的產生過程。布哈林說到,“精神文化的積累不僅是通過人們頭腦中的心理和意識形態的升華的形式,而且是通過物的積累形式實現的?!盵3]也就是說一定形式的精神生產必然離不開特定的社會存在,即特定形式的物質載體。由此得出結論:“意識形態性勞動”所創造的使用價值是“精神文化”,它不僅以意識形態的形式存在,同樣也以物質化的形式存在。勞動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不僅要“物質的”存在著,還要“精神的”存在著。
(三)列寧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意識形態是作為具有否定性(虛假性)意義的語詞使用的,可以說與“科學”是不沾邊的。但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進行了拓展,首次提出“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不再籠統地探討意識形態虛假性。列寧指出,“思想的社會關系不過是物質的社會關系的上層建筑。”[4]面對當時國內盛行的修正主義,列寧已經意識到厘清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與無產階級意識形態邊界的緊迫性,因此格外強調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梢哉f,列寧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學說是布哈林意識形態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布哈林正是沿著列寧的思路,因此在創設其意識形態理論時同樣凸顯出鮮明的階級性。
二、布哈林意識形態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概念與特征論
首先在概念上,布哈林將意識形態過程看作是一種分化的勞動。他認為,“在‘人類史初期,也就是說,在不存在剩余勞動的條件下,幾乎也不存在意識形態。”[3]意識形態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它的產生依賴于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工,這其中隱含著腦體分工,即體力勞動與智力勞動的差別。因此,布哈林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分化的勞動,并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分工的細化,這樣一種勞動呈現出日益專門化的趨勢。其次,在特征上,布哈林認為意識形態性勞動與物質性生產勞動之間及其內部均呈現著動態平衡。他以“平衡論”的形式邏輯來分析意識形態性勞動與物質生產性勞動之間的關系,認為二者存在著“動的平衡”。實際上,布哈林講的“平衡”不是一種靜止的、不變的、恒定的狀態,而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的、發展的狀態。即所謂“動的平衡”之勢。我們不能將“平衡”就簡單地等同為“和諧”,而是要將其理解為一個場域,即在社會統一體存在下“和諧”(正向)與“沖突”(負向)之間的廣大場域。在這個“平衡的場域”中,有時沖突占據上風,有時和諧占據上風,但總的說還是一種動態的,有時甚至是不穩定的平衡狀態。
(二)屬性與存在論
首先,在屬性上,布哈林認為意識形態性勞動存在鮮明的階級性。他強調一切社會科學都有階級性,他強調歷史唯物主義就是“無產階級的社會學”。布哈林認為:“最高地位同所謂‘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有聯系,而‘精神生產資料屬于階級的壟斷所有權;由此可見,在分配物質生產產品時,這種‘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者相應地比處在他們下面的人們獲得較大的一部分社會產品。”[3]可見,作為“分化的勞動”的意識形態性勞動應然地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布哈林正是深刻挖掘到了意識形態概念的本質屬性,即鮮明的階級性,從而為其“意識形態性勞動”概念設定好理論邊界。其次,在存在形式上,布哈林認為精神文化(意識形態)的積累不僅通過人們頭腦中意識形態升華的形式存在,而且也通過物的積累的形式存續。布哈林指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之一就是意識形態物質化規律。意識形態不僅只有思想觀念的呈現方式,還有物質化的形式。比如說,書籍、碑銘、雕像、圖畫、廟宇等等這些物品實際上就是凝固的、物質化的意識形態,我們根據這些“物的積累”就可以對當時人們的社會心理或者意識形態進行判斷。正如布哈林所強調的,“精神文化的物的骨骼就是這種文化的‘固定資本,它愈是豐富多彩,它的固定資本就愈多,這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盵3]這里“精神文化的物的骨骼”就是承載著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即物質化的意識形態;那么,“固定資本”則是指精神文化得以附載的物質載體的可能性或選擇性空間??傊?,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衡量意識形態物質化程度的決定性標尺,意識形態不僅是以純觀念的形式存在,也同樣以物的形式存在并延續著。
三、布哈林意識形態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不斷進行意識形態理論創新
布哈林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問題,認為一個有著“健康肌體”的社會必須同樣具備恰當合理的意識形態過程,與物質生產相配合,共同推進社會進步。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創新也同樣永無止境。新時代聚焦當代中國,可以發現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問題重重,加強意識形態理論創新意義深遠。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意識形態工作,他指出:“意識形態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盵5]因此,不斷進行意識形態理論創新,需要結合我國現階段發展實際增加具有針對性、導向性的理論話語。既要重視對意識形態基本理論的再思考,又要推進具有中國特點的意識形態理論不斷推陳出新。
(二)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布哈林從意識形態性勞動視角看待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其中隱含著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布哈林提出意識形態性勞動概念,內在包含文化實存的勞動價值,文化市場化以及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考。從國內一維,在新時代中國,要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繁榮與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尤為重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要形成適應性發展。人們對文化層面的需求要得到極大提升,必須對文化生產領域進行深刻變革,尤其是推進文化生產領域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推進文化市場化發展,加大對高質量高標準文化產業的重視,努力建成文化強國。從國際一維,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要素,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日益突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助于促進中國文化與國際社會進行深度交流,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與認同感。
(三)不斷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心理
布哈林曾這樣解釋社會心理,“人們通常是靠‘日常思維過活的。在社會生活所由構成的無限多的人們相互作用中,在人們的精神交往范圍內,存在著一些大量的沒有系統化的要素”[3]。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不同社會的群體利益訴求更為鮮明,再加之思想領域的氛圍活躍,使得現階段社會心理呈現出多樣化態勢。由于多元利益訴求的需要,許多社會心理與諸如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產生“契合”,無疑會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構成威脅。在對多樣化社會心理進行引導的時候必須掌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亮明階級觀點。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不應“回避”或消解階級性之于意識形態的深刻意涵,這是原則底線的問題,不應隨著全球化思維而淡化弱化。在全球化時代,更需要凸顯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旗幟鮮明地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心理,樹立強大社會認同,堅決同反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做斗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16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4.
[3][蘇]布哈林.歷史唯物主義理論[M].李光謨,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22:76:256:321:244.
[4]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1.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464.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