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摘 要: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偉大的政治家,其政治思想非常豐富,監察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探討亞里士多德監察思想的來源、監察制度的設置原則、監察制度的評價,對于探究對我國監察制度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監察思想;反腐倡廉
中圖分類號:D50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053-02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和思想家,西方古典政治學的創始人。在西方哲學、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馬克思稱贊他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1]。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極為豐富,學者對他的思想進行研究,如公民、城邦、政體、教育、法制等,但是鮮有學者對他的監察思想進行研究。亞里士多德沒有明確和系統地提出監察思想,但在描述城邦穩定及更替時,提出了一些關于監察的思想。本文通過探析他的監察思想,結合新時代我國反腐敗斗爭,對建立廉潔政府,完善監察體制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亞里士多德監察思想的來源
首先,城邦的政治機構組成上。亞里士多德分析斯巴達政體和克里特政體以及迦太基政體的政治機構組成部分時,涉及監察機關的內容。斯巴達政體的主要政治機構由國王、長老會議、公民大會、監察官組成,故監察官便是斯巴達政體的一個重要權力機關。其次,城邦權力的運行上。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后,監察官權力逐漸增大,不僅可以監督斯巴達城邦的一切官員,而且有權審判甚至處死國王,國王外出都有監察官的監督,可見在古希臘某個特殊時期,監察官的權力非常大。再次,監察官的選舉方式上。監察官抑制貴族權力,增強了平民的權力。亞里士多德描述了監察官的選舉方式,他認為斯巴達平民對監察官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監察官使平民有了參加城邦重大事務的均等機會,監察官會議代表民主政體,并且在城邦事務方面有著最高的決定權,而且這些官員都是從平民中選舉產生。最后,政體保全的方式上。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的私生活有時可能成為引發政體變革的重要因素,為防止政體毀滅,就應當委任一位官員,專門監督那些私生活與現行政體要求不符的人,力求爭取使生活在平民政體中的每個人的生活與平民政體的要求相一致。可見,亞里士多德在考察政體的變更時就意識到腐敗的危害,只有城邦設置專門的監督機關才能保證政體維持穩定。
二、亞里士多德對監察制度的設置原則
首先,監察官從平民選舉產生。亞里士多德認為監察制度讓普通平民有機會分享最高權力,而且平民安享監察官職位。平民中產生的監察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眾多的民意,有利于城邦政體的權力機構的制約與平衡。其次,監察權力的機構配置。他認為一個最好的方法是把行為監管權和行政官職分別授予兩個有著矛盾斗爭的階層,比如把行為的監管權授予多數群眾,把行政官職權授予貴族,或者把行為監管權授予富人,而把行政官職授予窮人。實行這種劃分可以使階層之間的權力實現某種制衡,任何一個階層都不可能膨脹到威脅政體存亡的程度。雖然這種看法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色彩,但是對于監察職權的分配上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最后,監察權的行使方式。亞里士多德在描述監察官的權力時稱它類似于僭主,“權力太大”,可以“專斷事物”“隨意決斷可否”“有權監督一切行政人員”。為了限制監察權的濫用,亞里士多德在權力分配中提出了一種“多數人的統治”,多數人的統治之所以比少數最優秀的人統治要優良,是因為多數人的智慧和感覺聚集在一起時可能會比少數人要優秀。可見亞里士多德認為監察官既要從平民中產生,又要選舉多數人行使監察權,這樣可以保證監察權的合理運行,保證城邦的穩定。
三、亞里士多德對監察制度的評價
監察制度是古希臘適應一定城邦管理國家的機制。亞里士多德在城邦政體論述過程中對監察制度具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監察制度的積極因素。亞里士多德認為監察制度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對城邦的維持和保全起了積極的作用。一是從監察官的數量上,在對比克里特的科斯摩制度和斯巴達的監察制度時,他認為兩者的監察官具有同樣的職責,克里特的科斯摩有10名,而斯巴達的監察官只有5名,很明顯是克里特的人數更多,發揮的效果應該更好。二是從監察官的產生上,亞里士多德認為克里特的科斯摩制度沒有斯巴達的監察制度優越,因為斯巴達的監察官是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的,普通平民完全有機會成為監察官,而克里特的科斯摩只是從某些特殊種族選舉產生。因此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不管是從監察官的數量和產生對比來看,古希臘的監察制度體現了民主性和平等性的原則,符合城邦正義和德性。
其次,監察制度的消極因素。斯巴達政體的監察制度在維護其政體的生存發展中發揮過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歷史發展,監察權力的擴大,監察制度就會帶來顯而易見的弊端。亞里士多德認為斯巴達政體的監察官代表的是平民政體,賦予了平民權力,但是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非常貧窮的人進入官場,擔任官職,有可能會利用他的權力,收取當事人的賄賂。早期斯巴達的丑聞不勝枚舉,那些受過賄的監察官權重一時,恣意妄為,甚至連君王都不放在眼里,扮演了嚴重危害城邦的角色。可見,亞里士多德既看到監察權存在的必要性,同時也發現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弊端。
四、亞里士多德監察思想對我國完善監察制度的現實意義
亞里士多德的監察思想是城邦建設思想的一部分,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但是其對于新時代我國完善監察制度和反腐敗斗爭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1.推進國家監察法的運行
亞里士多德崇尚法治,良好的法律是增進和維護“至善生活”的前提,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才能促進國家的法治。國家形成一套完整的監察法律體系,利用法律的權威性和延續性推進國家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的長期穩定和社會和諧,同時完善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建設清廉型社會,以制度化的約束構建新型監察制度,保證權力行使的有效性,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確保社會監察正義。
2.推動監察機關權力的執行
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城邦要長期存在下去,就必須采取措施,使城邦的各個部分和階層都看到城邦的興旺發達。一個國家的監察法律的制定需要一定的機關來執行,才能確保監察法律的有效實施。監察制度對當時斯巴達政體一定時期的穩定和完善斯巴達政體的城邦機構的設立和權力制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國制定監察法的情況下,需要監察機關來執行監察職權,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機構改革,積極推動監察機關的實施力度和實際運行效率,以維護社會的清正廉潔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3.提升人民的監督意識
亞里士多德在考察斯巴達政體的監察機關時,對監察機關前期發揮的權力效用持肯定態度。他認為這代表了平民政體的民主,體現了大多數人的權力。然而,隨著斯巴達政體發展到后期,監察官權力逐漸擴大,各機關的權力平衡被打破,發生了監察官利用手中的權力結黨營私,忽視正義德性、濫用職權的腐敗現象。監察制度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建立了一套針對官吏行使權力的監察制度。它發軔于西周,確立于秦漢時期,至隋唐時期臻于完善,歷經變革延續至晚清,可謂源遠流長[2]。監察制度在中國歷代王朝治理官吏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制止官吏貪污。當前,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提高人民對行政人員行政過程的監督意識,使人民積極主動參與到反腐敗斗爭過程中,形成堅決反對腐敗的主力軍,使權力行使者保持清正廉潔、秉公辦事的作風,對于預防腐敗、打擊腐敗分子具有時代進步性。
4.完善監察機關干部隊伍的建設
良好的監察制度需要依靠一支優秀的隊伍來執行,只有建設一支政治過硬、嚴格執法、一心為公的監察干部隊伍才能有效地監督公職人員,預防腐敗現象的滋生。亞里士多德在城邦誰來當監察官的問題上,他提倡以德選人的標準,使有一定知識能力,代表正義德性的平民擔任監察官,保證行使職權代表大多數平民的利益。因此,我國在新時代對待腐敗問題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上,堅決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使干部隊伍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建設機制。不僅要發揮監察人員的監督作用,而且需要完善監察干部隊伍的建設。
首先,注重監察隊伍的用人標準。在用人機制上,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優化監察干部隊伍的結構,嚴格遵守一定的標準,把德才兼備、勇于承擔職責、具有與腐敗斗爭的精神和勇氣、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的人才選拔進來。
其次,提高監察干部隊伍的素質。監察人員作為一個整體,辦事的效率和處理事件的果斷性是取信于民的重要內容,正確處理腐敗問題的堅定信念能夠為人民樹立一個榜樣。因此,加強監察隊伍人員的素質至關重要。要通過經常性的教育培訓,把那些敢于對違法亂紀堅持零容忍的態度和對權大違法者敢于監督的人員進行表彰,而針對那些對待腐敗問題不敢監督,不敢嚴肅追責問責,暗中維護腐敗人員、知法犯法的監察人員的典型例子開展警示教育,強化監察干部隊伍知敬畏、守底線,維護法律的權威、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加強監察人員的自我修養。監察干部隊伍作為監督別人的人,必須自身保持廉潔,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監察干部隊伍身處反腐敗斗爭的第一線,必須加強自身的廉政修養。一是加強理論修養,強化自身服務意識,增強對反腐倡廉建設的認知,堅定信心和決心,以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去履行任務,以強大的責任擔當證明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堅守廉政建設的重要理念。二是加強道德修養,堅守政治底線,監察干部要以身作則,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反腐敗斗爭的形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始終堅守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職業道德精神,堅決抵制社會腐朽思想,特別是腐敗分子給予的誘惑和設下的陷阱,要以廉潔自身的道德高尚引領社會道德建設,成為廉政社會的先進模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7.
[2]張生.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從復合型體系到單一性體系[J]行政法學研究,2017,104(4):21-29.
(責任編輯: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