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立足于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把握中華民族需求,引導民族實現自身發展的一系列偉大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從哲學角度深入分析這一道路,發掘其內在的哲學理路是歷史客觀規律性與主體實踐性的統一,是追求人民幸福的價值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它既堅定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與自信,又為重塑社會主義的力量和形象、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新方案做出獨特貢獻。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哲學理路;意義
中圖分類號:B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063-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艱苦摸索、流血犧牲開辟出來的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道路問題,是一個國家一個執政黨首要的問題,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事關興衰成敗的第一位的問題。因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哲學思考,對于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自覺和實踐中的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它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與西方現代化道路相區別;它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它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蘇聯相區別。
首先,與西方現代化道路相區別。人類社會進入近代工業化以后,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追趕工業化進程,以便實現工業化目標。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在推動社會發展的諸多矛盾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其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則更為基本,是一切矛盾的物質根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沖突、緩解,從封建手工作坊進入大機器工廠階段,從封建中世紀的“黑暗”和封建專制,通過哲學政治等思想革命引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走上工業化道路。
中國從歷史上發達的封建生產方式,在近代受到西方列強入侵后,雖然歷經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資產階級革命等,卻依然沒有能挽救中國在近代鴉片戰爭后,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生存岌岌可危境地。救亡圖存,怎樣使中華民族走上現代化道路,成為中國先進分子百年來的“中國夢”。
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證明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走封建主義的回頭道路,已經被證明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失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與西方不同的另外一條道路——社會主義道路。
其次,它與歷史上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相區別。中國共產黨適應中國生產力發展要求,聽從中華民族發展的召喚,為滿足人民希望過上自由、民主、公正的幸福生活的要求,帶領廣大人民浴血奮戰,終于建立起反映中國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蘇聯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展開,給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先驅者們,帶去了經驗和蘇聯模式。但是,中國國情與蘇聯國情的不同,使得我國照搬照抄蘇聯模式的教訓深刻。中國國情包括民族傳統、國家政治經濟等特殊性,決定中國只能走與蘇聯不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艱苦奮斗探索出來的一條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也是人民獲得幸福之路。
二、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客觀性與主體實踐性統一
中國共產黨領導探索出來這條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客觀規律性與主體實踐性統一基本觀點的一種具體實現方式。
1.合歷史發展客觀規律性
馬克思在總述《資本論》指導思想中說“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即社會有機體的發展是一種復雜的物質運動過程,他的發展同自然界一樣,有其固有規律,不過是不同于自然界物質運動形態的更為復雜的物質運動形態罷了。
馬克思從社會物質生產出發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從而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就必須解決吃喝住等及其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1]馬克思發現的這一簡單事實、樸素真理,卻是歷史觀上一個偉大的革命。馬克思這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發現既是馬克思對于人類的巨大貢獻之一,也是世界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國家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
列寧曾經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物主義者。他們用唯物主義觀點觀察世界和人類,看出一切自然現象都有物質原因作基礎,同樣,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受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發展所制約的。”[2]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生產力是全部社會歷史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中國共產黨深入研究中國社會生產力狀況、中國社會狀況實際,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開辟出一條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合歷史發展客觀性與人的實踐性的統一
歷史規律,就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之間的本質聯系。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人們對于生活實踐中直接而現實的目的追求,植根于社會具體的、歷史條件之中,“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會發現,任務本是,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1]
中國共產黨承接著中華民族的百年多來求生存、求富強的歷史使命,反映時代發展的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后,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為此,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活力大大激發。中國共產黨又敏銳地捕捉到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新特點,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然而,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國情表明:我國生產力水平還不夠高,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這一社會具體條件制約著人們的實踐活動發揮作用,因此,堅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成為現在和今后始終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定地站在人民立場上,傾聽時代的呼喚,從現實實踐特征出發,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自覺將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性與主體實踐性相統一的歷史自覺性。
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出的獨特的經驗,我們要堅定地自信和自覺地堅持。
首先,我們付出許多探索的代價,得出的寶貴結論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鴉片戰爭后,我們探索學習西方“堅船利炮”,搞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政治體制搞戊戌變法、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社會革命搞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歷史實踐證明,中國必須走上一條不同于以往的路,才能實現現代化的夢想。俄國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經過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努力、流血犧牲,最終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雖然由于經驗不足,經歷了曲折摸索的過程,但是,最終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4]
因此,對于我們付出沉重探索的代價,得出的寶貴的科學結論要倍加珍惜。
其次,現在我們正面臨以及還將面臨社會發展道路的各種非議,我們要更加有信心地堅持。毛澤東同志說過:“一百多年以來,中國人民的先進分子……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中國反動政府的壓迫,領導廣大的人民,進行了不斷的斗爭,百折不撓,再接再厲,到現在,終于達到了目的。”[5]今天,我們擔負實現“兩個一百”奮斗目標的使命,要完成這一使命,必須要堅定自覺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為這是一條有利于人民文明進步繁榮的光明之路。
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世界各國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世界上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成功經驗。打破了以西方為唯一發展模式的局面,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加快發展提供了可供選擇的中國經驗和道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
[3]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EB/OL].(1984-06-30).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0/20000529/80783.html.
[4]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s://baike.so.com/doc/9351422-9688846.html.
[5]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7.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