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朝暉
摘 要:理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它能使人們正確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但人們運用理性思維的時候往往并非是純粹無比的,導致理性思維常常陷入困境,例如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將理性思維困于動靜的泥潭,相對主義否定理性思維的客觀性,感性思維又常常羈絆著理性思維的認識過程,這些影響因素不僅導致我們理性思維的不純粹,甚至可能使理性走向非理性。
關鍵詞:理性;感性;邏輯;相對主義
中圖分類號:B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071-02
理性思維最早源于古希臘哲學,它不僅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精神,同時發展到現在更是人類最根本的思維模式,人類理性思維能力的形成是區別于動物的標志。理性思維要求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要尊重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不應受到感性等精神方面的影響。康德說過:“人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1],這句話并不是說人們沒有足夠的勇氣來運用自己的理性,而是說人們常常沒有正確地運用理性,這就隱含著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在運用理性思維的時候存在著某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理性思維的純度。事實上,人類的理性思維幾乎不可能是絕對理性的,而往往是不純粹的,理性思維也不是無所不能的,總會受到某些因素影響,但我們需要探究的是,我們在使用理性思維進行認識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才不至于產生虛假的理性認識甚至非理性認識。
一、邏輯對理性的束縛
邏輯,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引入以來,諸如歸納和演繹等思維方式便成了理性思維的基準范式,所以有些人也說邏輯證明是認識真理的重要工具,無論怎樣,不可否認的是邏輯思維的確比非邏輯思維更接近理性。
(一)形式邏輯使理性靜態化
形式邏輯是一種規范性的傳統邏輯形式,主要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形式邏輯總是有一套嚴密的邏輯規則,用來指向對象也有著專屬的邏輯符號,通過這些可以進行令人信服的邏輯演算,這種邏輯演算可以對已經形成的或者固定不變的認識進行總結和歸納,所以形式邏輯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它反映了客觀事物最簡單最普通的關系,是在固定的范疇內建立起的邏輯體系。但嚴格遵守這種邏輯模式容易使我們的理性思維處于一種靜止的認知狀態,忽視了事物的運動狀態,把事物看成靜止的思維對象。
當我們按照形式邏輯進行歸納演繹時,被我們思考的對象在我們的認識之中是靜態的存在,我們沒有考慮到事物的運動與發展。當我們運用歸納演繹的方法對事物得出某一種結果時,其真實的結果必然和你所得到的結果不同,因為事物不是靜止固定的,它在我們運用這種邏輯證明之中或者是得出結果之后是運動的也是發展的,并且事物至此之中是可能發生本質變化的,若這種本質上的變化發生,那么之前靠著歸納演繹這種形式邏輯的理性思維得出的結果其實是非理性的結果。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其原因不在于邏輯這種思維模式,而是我們對待思維對象的認知,我們在運用形式邏輯的時候易將對象視為靜止的,致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一直處于事物本身之后,故從這點來說,我們理性認識是需要具有前瞻性的。
自邏輯思維被提出來之后,很多哲學家和思想家都采取了靜態形式邏輯的思維方式,這種靜態思維模式無疑是公眾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其弊端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和認識的發展而逐漸顯露,事物并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運動發展的。
(二)辯證邏輯使理性動態化
另一種與傳統的形式邏輯相對的思維方式是辯證邏輯,它是由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雖然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同為邏輯,但它們有根本的區別:形式邏輯將對象視為靜態,而辯證邏輯則將其視為動態。
辯證邏輯不僅是從形式結構中研究思維,更是從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上來研究思維,并結合表現在思維形式之中的認識內容和過程來體會思維形式的運動和發展,它將對象看作一個整體,考察其內在矛盾、運動、變化及相互關聯。辯證邏輯是以抽象的概念得出邏輯結果的,是抽象的概括人們認識的發展變化,故理解起來不如形式邏輯那么容易,辯證邏輯反映了客觀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一種在流動范疇中建立的邏輯體系。
這種動靜之間的對立正是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之間的對立,事實證明,認識能力只有在動態認識過程之中才能得以體現,辯證邏輯的思維模式正符合實際情況的,這種邏輯思維模式將一切事物視為運動和發展的,在這些認識和思想被提出之后,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靜態邏輯的思維模式雖說是尋求真理,但其得到的往往是一個滯后甚至非理性的結果。
動態的辯證邏輯思維雖說是相對于靜態的形式邏輯更加理性思維的方法,但因認識的多樣性使得我們也不能執迷于此,辯證邏輯者們對于事物的發展的認識又存在不同的爭議,因為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發展都有著自己的認識,認識不同則結果不同,過分的使用辯證邏輯則會涉及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問題,使得對于理性標準判斷的眾說紛紜,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
二、相對主義對理性的限制
黑格爾是絕對理性的擁護者,他運用辯證法的思維來極力證明著絕對理性的結果,但是這種結果卻不是科學認識世界的結果。理性思維應當符合科學認識自然的結果,并且其思維的建立與本體論的基礎也應正確。從古至今,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從一個個猜測到科學論證的提出檢驗的過程,是發現現象到發現規律的認識過程,所以相對主義者借此否定理性思維的基礎同時也懷疑理性思維結果的準確性和確定性。
(一)相對主義的詭辯
科學認識是相對主義者的出發點,正因為科學認識是無限的,過去的科學認識以及現在的科學認識總會被日后的科學認識所取代,沒有哪一種科學認識被認為是永遠無錯的,即使有,那也是相對于某些人而言,因為認識的局限性,我們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出現新的被認為是科學的認識,根據這一觀點,相對主義否定了認識的客觀性,強調了認識標準的主觀性,相對主義者們堅信真理是相對而言的,就一個事物而言,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認識,比如說某件事物對于主體A是真理,但對于主體B就不是真理,你無法批判誰的說法是對是錯,因為對錯是相對具體的人來說的,對錯本身也是相對的,相對主義者將理性思維一下子變成了非理性思維且極具有主觀任意性,但這種說法顯然是違反了矛盾律的。
相對主義的懷疑論無論是在古代西方還是中國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莊子就是典型的相對主義者,從莊子與惠施的“濠梁之辯”中就可窺見一斑。莊子一直都是從主觀的觀點去進行理性思考的:你不是我,你永遠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你不是魚,你也不會明白魚兒的思想。這種主觀的思維是忽視了客觀性的,既然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認識,那么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的主觀認識和標準,那么認識客觀就無從談起了。
舉另外一個例子,看到風吹旗動的現象,相對主義者們便會說不是旗子動了而是你的心在動,這便是完全否定了風吹旗動的客觀事實的荒唐之言,他們從各個角度都能得到各種觀點,這樣一來便毫無理性可言。這種把一切都看成是相對的、強調主觀性和任意性的思想恰恰是詭辯論的認識基礎,這種思想不但可以扭轉黑白,而且可以混淆是非,更為詭辯論提供了最合適的工具。
(二)相對主義否定理性思維客觀性
列寧說過:“把相對主義作為認識論的基礎,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絕對懷疑論、不可知論和詭辯,就是陷入主觀主義。”[2]相對主義的思維模式否定了理性思維模式客觀性,這種客觀性可以來自社會的發展規律,也可以來自被公認的原則,否定這種客觀性就等于否定是非對錯的標準,否定了社會的整體性,我們生活的社會之所以能夠如此和諧美麗正是因為它存在著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從而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如果這些被公認的準則都能被看作是相對的和主觀的話,那么社會的和諧穩定是無從可談的。此外,相對主義者還否定真理的普遍有效性,他們認為真理不具有普遍有效性,都是相對而言的,如果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話那么相對主義本身也就是普遍有效的真理了,所以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說法。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相對主義這種哲學理論就是一種詭辯論,相對主義消除了事物的界限,從根本上否認事物的客觀存在,他們在認識事物時總是夸大事物的絕對運動而忽視相對靜止。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相對主義則是夸大了認識的相對性,完全把相對和絕對割裂開來,否定了相對中有絕對,否定了客觀的是非標準。
三、感性對理性的羈絆
雖然說理性思維是最為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但它不是唯一的思維方式,也不是無所不能的思維方式。人們的思維是由多種思維構成的,并且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其中感性思維是影響理性思維最大的一種思維方式。
(一)感性思維的弊端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過,如果你不能傷害你的感情,你就不能正直地思考。這話乍一聽似乎有點聳人聽聞,但是細想起來卻是十分有道理的,人都是感性動物,人具有非常豐富的情感以及各種欲望,而這些情感和欲望會或多或少地干擾我們進行理性的思考,從而使我們理性認識中存在著非理性因素,則所得結果也是非理性的。人們通常在遇到一件事物時,通過自身產生的情感來推定事物的本質,這是感性認識最大的弊端所在。
感性認識通常伴隨著一個事例,在面對具體的事物的時候,感性認識往往會占主導地位,比如說,人們看到公交車上年輕人未給老人讓座便會認為年輕人沒有尊老愛幼的品行,這是出于對老人同情的感性思維得出的認識,但事實上可能是因為這個年輕人的腿腳不便無法起身。又或者看到老人碰瓷的事件便認為社會風氣不正,世風日下等,這是出于憤怒的感性思維得出結果,但事實是老人碰瓷只是極個別的現象,并不能說明我們社會風氣就不好了,要知道這些使我們產生感性的事例可能僅僅屬于數學中的偶然事件或者叫小概率事件,我們并不能通過偶然事件推出必然結果。
這就是為什么歸納演繹的邏輯學被認為是一個通向理性的認知道路,雖然我們所歸納的事件并不能涵蓋無窮數的感性現象,但其可觀的數量是顯然比個別感性認識得出的結論更具有理性的。
(二)感性影響理性判斷
感性思維是人們認識事物時十分常見的一種思維模式,只有了感性,才會有理性,我們的理性思維總是來自于感性認識,是在感性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分析和判斷而產生的。但感性認識常常導致我們看待問題的絕對化和片面化,這種情緒化的情感不利于我們進行理性分析,甚至會直接產生非理性的認識,就像從小生活在負面環境下的孩童會比其他孩童更加仇視社會,在他們看來社會就是黑暗無比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每件負面事件都會使他們產生消極的感性情緒,一旦這種情緒積累起來,便使感性認識蒙蔽了理性認識,使他們的認識發生偏差,產生非理性的認識。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有情緒化的感性,因為感性是從每一件具體的事物產生的,即使受過嚴格思維訓練的人也是會或多或少的有意無意的產生感性思維,這就使得理性思維常常受感性思維的羈絆。
當然作為一個現實的人我們總不會刻意的要求自己運用某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我們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環境等因素使多種思維模式混合交叉產生,也即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總是交叉產生,但是作為與動物不同的人,我們的感性思維是應該在理性的基礎上運作的,感性離不開理性才會有如此豐富的感性世界。
四、理性的思考
理性思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限制,理性思維常常會將這些因素的參與過程都納入理性思考之中,將這些因素內化與理性之中,從而得出的結果歸為理性結果,所以這些理性結果往往是不純粹的理性認識。
但是如果人們意識到了這點,在認識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將這些非理性思維排斥,以單一的理性思維來認識事物的話,那么將會使理性走向絕對化,使思想固化,人們便成為了一個“單向度的人”,即人們在認識對象之時只有一種思維,而這種單一的思維是理性思維的話,就會使人們只看客觀世界而忽視了主體自身,所以這就要求理性思維要保持一個度。真正的理性思維是要求人們在面對客觀事物的時候只有做到克服產生的感性因素,擺脫相對主義的個人主觀視角,用辯證思維的方式來建立客觀標準。
理性思維始終是我們最根本的思維方式,是人們必須使用的思維方式,也是其他思維方式的基礎,無論我們是否愿意,不管我們刻意或無意,我們必須也總會用到理性思維。
參考文獻:
[1]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3.
[2]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