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慕云
【摘 要】丹東日報社對本市脫貧攻堅的成果進行了全方位的立體報道,為建設美麗中國形成了強大的宣傳聲勢,較好地發揮了響鼓動重槌、定音丹東的輿論引導作用。
【關鍵詞】精準扶貧? ?故事? ?公益平臺
隨著國家、省、市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工作的強力推進,丹東把精準扶貧工作視為第一民生工程,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為了客觀展示波瀾壯闊的“中國式反貧困”行動,丹東日報社鼓勵記者在吃透黨中央政策的同時,與父老鄉親同吃同住同勞動,并深挖扶貧路上的感人故事……實踐證明,從土地上獲取營養的報道,都是有生命力的。
一、講好扶貧的故事? ?增強報道的感染力
講故事是增加扶貧工作報道的有效方式。在基層,好的新聞線索其實很多,就看你是否真正用腳來跑。在城市呆著時,看到的材料都是死的。即使里面有好的線索,也可能發現不了,或者感覺到了,但因缺乏鮮活的事例和故事經常不得不作罷。而在基層就不一樣,隨時都會發現好線索。
在與基層百姓和干部交流時,丹東日報社的記者們挖出身邊眾多令人感動的扶貧故事,如:寬甸步達遠鎮新安村低保戶劉世臣家的黃土房蓋在半山腰,破舊的房屋呈半傾斜狀態……市住建委駐村工作隊高峰等人為劉世臣一家重新建造住房,把新址選在了出行更方便的山腳下。寬甸下露河朝鮮族鄉馬架子村的冷水大米口感軟糯,產業前景看好。“資源整合、轉型升級”是市發改委領導和駐村工作隊為馬架子村下的“產業猛藥”。然而對于有著濃重土地情節結村民來說,種了多年的地要流轉出去,心里的坎很難過去。工作隊隊員多次深入百姓家中做工作,最終幫助馬架子村建立了明山家庭農場。如今,明山家庭農場僅冷水大米一項年銷售收入就高達100多萬元。寬甸虎山鎮虎山村的村委會主任王春海是一位商人,他想帶領大家共同富裕,并被大家推選為村委會主任。他多途徑向有關單位爭取資金300余萬元,解決了百姓出行難的問題。虎山村三面環水適合發展旅游,王春海就支持許多村民干起了農家樂。如今,虎山村民的存款總額早已超過一億元……丹東日報社要求記者們在講這些扶貧故事時不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要反映人的精神品質、思想情懷,反映工作成效,透過一個個精彩故事和細膩獨特的敘事表達折射宏大扶貧主題。在語言上要盡量生動活潑,少用文件式語言,多用群眾語言、口語化的表述,避免板著面孔、居高臨下的說教,以增強報道的生動性、親和力,從而切實做到“上接天氣,下接地氣”。
二、善于發現創新點? ?提高報道的政治高度
扶貧工作各地都在開展,為什么報道這個地方而不報道那個地方呢?這就要求記者所報道的內容有更高的新聞價值。地方工作報道的新聞價值主要體現在所報道內容應在全國或本地區、本行業的有關工作中處于領先水平,對其他地區具有示范性,而且其經驗做法在同類地區具有可借鑒性。
2018年,記者在寬甸太平哨鎮采訪時,發現鎮政府把防止返貧與繼續攻堅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2017年4月,他們向上爭取了資金110萬元,建立起太平哨鎮黨群共建藍莓示范基地。他們把2017、2018年度全鎮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及因各種原因返貧致貧人員吸納入合作社,此基地相當于為11個村分別建立了產業基地,也為每個貧困戶確立了一項長期產業項目。三年后基地收益將全部用于各村貧困戶,此種做法在丹東尚屬首例。無獨有偶,記者在采訪寬甸“10+1+n”組團助學志愿服務項目時,發現這種服務形式同樣具備可復制、可推廣、可操作的典型意義。所謂“10+1+n”,就是寬甸志愿者每10人成立一個愛心團隊,通過銀行匯款、微信轉賬、定期發放獎學金及到孩子家當面送錢款探望等“n”種方式,共同解決一個貧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問題。
上述兩種全新的扶貧模式,經本報記者報道后形成良好的連帶效果,丹東乃至遼寧很多地方都把這兩種做法引入到本地,為全社會扶貧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引。寬甸“10+1+n”組團助學志愿服務項目,還榮獲了全國“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稱號。
三、加強新聞策劃? ?搭起社會公益平臺
打破日常常規報道的相對平淡,不斷形成規模化有影響力的報道高潮,是丹東日報社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扶貧報道工作中,丹東日報社始終將“創新策劃”列為工作重點。
成功的公益活動,對于提升一張報紙的社會形象和影響力是十分重要的。丹東日報社聯手寬甸滿族自治縣委宣傳部策劃了一個為寬甸山區貧困學子捐書捐資的助學活動,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共鳴。活動一經報道,讀者朋友們慷慨解囊為寬甸山區的孩子們購買圖書、捐贈學習用品。抓住“99公益日”這個時間節點,丹東日報社又發動了丹東市大大小小幾十個慈善團體共同參與,把捐書活動推向高潮。為了募集更多的圖書,他們還到市內部分學校尋求幫助,并得到了校方的積極回應。聽說此事后,遼寧省的一些愛心團隊特地從沈陽趕赴丹東,為寬甸的貧困孩子們購置圖書。活動進行中,一些國際級的公益團體也主動聯系到記者,為寬甸孩子們捐贈了圖書。一些媒體人稱贊丹東日報社“做實事、解民憂”,是丹東地區媒體行業的表率和標桿。
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除了資源條件匱乏、基礎設施落后等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農產品賣不出去,外界的資源也進不來。近幾年,丹東日報社發揮自身的優勢,搭建精準扶貧公益平臺,既推廣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又暢通社會各界援助貧困村、貧困戶的渠道,為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架起一座座橋梁。去年3月,看到寬甸硼海鎮上甸子村積壓了10萬斤綠色蘿卜,記者寫下了《來自寬甸貧困村的求助!10萬斤純綠色蘿卜再賣不出去就爛了!》。此后不久,該村的綠色蘿卜便被搶購一空;2017年6月,寬甸的省級貧困村雙嶺子村的地瓜質量較好卻苦于銷售不佳,丹東日報社與市內知名企業取得聯系,共同到村里商討如何改善村民的生活現狀,并先后兩次參與到企業組織的愛心售賣活動,并刊發了《雙嶺地瓜認籌:為這里的村民打一場脫貧翻身仗》。在企業和丹東日報記者的共同努力下,這個省級貧困村現已摘帽。
除此之外,丹東日報社的記者先后寫下《丹東市脫貧摘帽進入倒計時》《脫貧產業遍地開花》《科學精細 啃下脫貧“硬骨頭”——來自脫貧攻堅的調研與思考》等綜述類文章。正是因為脫貧攻堅宣傳報道及時給力,丹東的脫貧成果先后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國家級的媒體上展示,并獲得如潮好評。
(作者單位:丹東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