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摘 要:清朝末年為抵制外國銀行紙幣的在華流通和維護民族利權,各省紛紛建立官銀號并以當時當地通行的硬幣為本位發行紙幣,奉天省政府建立東三省官銀號發行奉票作為官方流通貨幣。作為當時東北地區流通最廣泛的紙幣,奉票對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奉票產生的特定歷史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發展階段的特點進行分析,闡述了促使奉票產生的三個最主要的因素。
關鍵詞:清末;奉票;產生原因
中圖分類號:K2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130-03
奉票作為清末民初在東三省統一發行與流通的地方性紙幣,曾對東北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為其具有存在時間長、流通范圍廣和影響大等特點,在中國近代地方性紙幣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當時動蕩復雜的歷史環境,使奉票在幾十年的時間里,經歷了不斷變動的過程。就廣義的奉票的定義來說,奉票是包括東三省官銀號(其前身是奉天官銀號)、奉天公濟平市錢號、奉天興業銀行、東三省銀行、東北邊業銀行、遼寧省城四行號聯合發行準備庫所發行的票券的統稱。
奉票是在近代中國社會動蕩和經濟變革的特殊時期出現的,所以奉票的產生離不開當時社會變遷時期產生的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
一、外國金融資本的入侵是奉票產生的刺激性因素
(一)外國金融資本進入中國
晚清時期的中國經濟正處于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的時期。鴉片戰爭之前,以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社會經濟中仍占有主導地位。而英國已經在17世紀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隨后,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等國家也陸續跟上了英國的步伐,資本主義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滿足自身殖民擴張的需要,急于打開中國的大門。英國在1840年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與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緊接著,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隨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英國、法國、俄國等西方國家要求中國割地、賠款、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并且要求協定關稅、獲得領事裁判權和租界等,一步步地在中國土地上分割勢力范圍并且肆意進行經濟侵略。這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受到資本主義的強烈沖擊,也使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制國家逐步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西方國家在各種不平等條約中都有開放商埠的要求。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到1930年,中國共向西方列強國家開放商埠百余處[1]。資本主義國家在這些商埠里劃定租界,不但加緊對中國的商品輸出,更進一步發展到了資本輸出。為方便資本輸出,加強在中國的政治特權,各國紛紛在華開設銀行。在華外籍銀行的主要業務包括對華的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至1897年之前,中國的各大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區的金融,都完全被這些外資銀行所控制。這些銀行包括英國最早在華設立的麗如銀行、麥加利(又名渣打)銀行、匯豐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比利時的華比銀行,俄國和法國共同出資設立的道勝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等。外資銀行不顧其對中國主權的侵犯,相繼在中國發行紙幣。而當時由于政府的軟弱無能和對金融知識的匱乏,并沒有對外資銀行發行紙幣采取任何限制措施,使外幣在中國肆意橫行,對中國原有的貨幣產生了嚴重威脅。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也促進了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西方商人在通商口岸城市集中開設各種工商企業和金融機構,使其成為最早一批擁有資本主義工業的城市。隨著對外貿易的增多和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商品生產開始被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近代新式工商企業的興起、農業生產的商品化以及新興都市的成立,都使原來那種以手工業和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為背景的貨幣制度不再滿足市場的需要。這時,不但需要鑄造銀圓和銅圓等硬通貨,更需要發行現代的紙幣來適應市場的需求。
(二)外國金融資本進入東北
俄國是最早在東北建立金融機構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盧布票即“羌帖”在19世紀60年代就進入東北地區流通。甲午戰爭之后,俄國和法國共同出資,在東北設立華俄道勝銀行。1898年在哈爾濱設立了華俄道勝銀行分行,之后又在長春、營口、奉天等地設有分行,在東北發行了大量的“羌帖”。
日本橫濱正金銀行最早在東北設立的分行是1900年設立的營口分行。日俄戰爭之后,在奉天、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大連、旅順、鐵嶺等地設立分號。除此之外,至1930年,東北共有11家外資銀行。即美國的花旗銀行,英國的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極東銀行,中美合資的中華懋業銀行,法國的露亞銀行,美國的極東借款銀行,極東猶太商業銀行,猶太庶民銀行,中法合辦的法亞銀行,以及蘇聯的遠東銀行(原名伯力遠東銀行哈爾濱支行)。這些銀行分別在營口、大連、奉天、開原、哈爾濱、海拉爾、滿洲里等地設立分、支行16處[2]。
這些設立在東北的外資銀行,一方面作為外國金融資本主義掠奪東北物產資源和輔助其殖民統治的工具;另一方面通過發行各種貨幣干擾和破壞東北的金融市場。當時在東北發行的貨幣種類十分繁雜,在東北流通的貨幣有俄國發行的羌帖,日本的軍用券、銀券、老頭票(金票)等。此外在東北市面上流通的外國貨幣還有俄國的盧布、日本的日洋、墨西哥鷹洋、香港銀圓、朝鮮銅圓等。
當時東北地區幣制的紊亂給列強國家的商業貿易和投資造成很大風險,所以它們希望控制東北地區的紙幣發行權、統一東北幣制,最終達到控制東北政治經濟局勢的目的。隨著外國貨幣在中國的日漸流通,奉天省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建立統一的貨幣體系收回貨幣發行權,抵御外來經濟勢力的入侵。
二、東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奉票產生提供了基本條件
在這樣的歷史時代背景下,清末民初之時東北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在農業商品化和對外貿易方面的發展尤為迅速,如此迅速的經濟發展必然需要更多的現金來支撐。但是東北地方政府的貨幣供應數量并沒能跟隨經濟發展的速度。
至鴉片戰爭以前,在中國東北興起了一批既是軍事政治統治中心又是工商業活動陣地的城鎮。鴉片戰爭之后,由于清政府對外簽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1861年至1917年,東北地區共開放商埠30處[1]。根據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中的內容,規定開放牛莊為通商口岸,1861年英國領事又強開自然條件更優越的營口為通商口岸。
營口是東北沿海各口岸城市中最緊要之地,也是東北沿海城市中通商最早的商埠,到嘉慶、道光年間,已經發展成為遼東灣沿岸重鎮和軍事要地。商業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營口被迫開港后,既成為外國商品傾銷的重要市場,也成為外國侵略者掠奪原料的基地。西方國家在營口以及開放的東北各港口,占租界、開商埠、設海關,控制了東北的進出口貿易,進而壟斷了財政金融,這些行為進一步破壞了東北地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一向封閉的東北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東北地區封建制的社會經濟形態一步步發生變化,同時也促進了東北資本主義的發展。
由于商船往來頻繁,營口的糧棧和油坊逐漸增多,交易十分繁忙,“爐銀”應運而生。“所謂爐銀,即過賬爐銀,簡稱過賬銀。是當地銀爐發行的一種記名支票,具有貨幣的職能。當時,商業間的交易(包括與外商)全用爐銀過付,每年以三、六、九、蠟四個月初一為卯期。屆期開卯,向爐銀兌付現銀。營口成為東北地區的金融中心。”[3]在當時的奉天,也出現了經營錢業的錢莊,1853年萬億恒開業,1858年義泰長開業,1871年淵泉溥開業,1875年豫豐長開業,1885年泰記錢號開業,1896年德興泰開業,1903年咸元會開業,1910年錦泉鋪開業[4]。
三、政府財政危機是奉票產生的直接原因
(一)白銀外流使清政府陷入財政危機
貿易入超的不斷增加和白銀的大量外流,迫使政府依靠發行紙幣來支持經濟運轉。外國銀圓從16世紀就開始流入中國,之后隨著商品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銀圓輸入中國。外國的銀圓純度不及中國的銀塊,在中國做等量交換后,使中國高純度的紋銀大量流出。再加上道光年間鴉片的大量進口,中國的白銀流出過多,清政府對外屢屢戰敗,欠下巨額戰爭賠款,引起財政的困難。據記載,1842年鴉片戰爭之后,賠款白銀2 000萬兩;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賠款白銀1 600萬兩;1895年,中日戰爭戰敗,賠款白銀23 000萬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賠款白銀45 000萬兩……①在這期間,還有許多數額較小的賠款。此外,英國大量向中國走私鴉片,并且由中國向歐美走私細銀絲。英商將白銀從中國走私出口,到印度則公開報關。在鴉片走私最猖獗的1833至1839這六個年度里,平均每年度出超達4 281 032兩[1]25。此外,由廣州等地對歐美海上合法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和鴉片銷售,也造成了中國白銀的大量外流。巨額的戰爭賠款和西方國家大量向中國走私鴉片,扭轉了中國白銀三百年不斷內流的局面。
清政府在利用禁煙運動遏制白銀外流失敗之后,轉而主張增加制錢的流通量并擴大錢的流通范圍。但是制錢制度經歷鴉片戰爭銀價昂貴的打擊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最終徹底崩潰,清政府又采取銅圓制度來擺脫困境。銅圓初上市時雖然很受歡迎,但是由于大量無限制地鑄造和幣制不健全等原因,導致銅圓價值一貶再貶,失去信用。
同時,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經歷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特別是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資本主義勢力入侵,更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舊的貨幣制度已經不能滿足外來侵略者和國內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發行現代紙幣成為其經濟侵略中國和發展現代工商業的迫切要求。清朝末年,現代的紙幣制度正式產生了。
(二)清政府倡導在各省籌辦官銀錢號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后,清政府在財政和貨幣上已處于崩潰的邊緣。此時,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問題采取了飲鴆止渴的辦法,認為“行使官鈔,以錢代銀,逐漸以票代錢”,可以使國家財政充裕起來,用增加貨幣發行量的辦法來支持國家財政,開始鑄發大錢,并發行官票寶鈔。1853年,清政府設立管錢總局,并積極倡導在各省籌辦官銀局、官錢號。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設立中國通商銀行,發行銀兩銀圓兩種鈔幣[5],這是中國最早發行的銀行兌換券。光緒三十年(1904年)戶部開始籌備設立政府銀行,1905年開始在北京發行紙幣,之后在天津、漢口、濟南、奉天等處設有分行,發行銀兩票、銀圓票和錢票三種紙幣。
為配合中央財政政策,清政府又在各省城及商業繁盛之地設立官錢總局和分局,其主要業務是開錢票、放兵餉、收兌清政府發行的錢票和寶鈔,以籌現款用于軍需、賑災、官員公費及各項工程費用等等。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的清政府不僅在政治上已經破敗不堪,在經濟上由中央戶部統領地方藩司的財政系統也基本上崩潰。此時,全國貨幣的地方性日益增強,而之前清政府在各地設立鑄錢局及其銀兩成色的不同,也為日后地方官銀號的興起打下了基礎。外加紙幣與各地種類繁雜的硬幣相比具有便于流通的優勢,基于各地方財政的需要,各省加大了籌設官銀錢號的力度,并且開始發行在各省內獨自使用的紙幣。這實質上是以地方財政發行代替了過去的中央政府的財政發行。
1905年,由奉天省財政總局籌撥沈平銀30萬兩,另籌商股數萬兩創辦奉天官銀號,是官商合辦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奉天官銀號成立初期,主要的工作任務是印刷和發行各種紙幣。它的成立,對于奉天金融事業的發展和奉天地區社會經濟的繁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09年,為了將遼、吉、黑三省的金融機構統一起來,把奉省的地方銀行升格為東北三省的地方銀行,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將奉天官銀號的資本增加至60萬兩白銀并更名為東三省官銀號。東三省官銀號發行的奉票曾一度在東北三省通用,那時東三省官銀號實際上成為東北三省中央銀行。
四、結論
清末民初時期,西方列強紛紛在華設立銀行發行紙幣,同時也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為抵御西方金融資本的入侵和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各地方政府紛紛建立官銀錢號發行紙幣以補充市場上貨幣量的不足。奉天省政府發行的奉票在統一幣制、穩定金融、繁榮地方經濟等方面曾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張福全.遼寧近代經濟史(1840-1949)[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315.
[3]王魁喜.近代東北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60-61.
[4]孔經緯.東北經濟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85.
[5]彭信威.中國貨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560.
(責任編輯:姚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