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心怡 賓幕容
摘 要:隨著環境治理進入新階段,環保產業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面臨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受融資環境緊縮的影響,呈現出了融資難、現金流斷裂的問題,上市的環保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紛紛折翼、跌跌不休,僅有少數企業免于“資金危難”。現金流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血脈”,體現在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是企業實際持有的“真金白銀”。由于目前大量環保企業因資金鏈問題而導致破產結算,因此如何管理現金流成為環保企業的關注重點。鑒于此,就當前環保產業的發展特性以及現金流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并給出改善現金流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環保產業;現金流;管理措施;融資
中圖分類號:F27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7-0156-02
一、環保行業現金流管理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背景
隨著我國環境保護與綠色經濟的不斷發展,可持續理念深入人心,近幾年環保產業越發受到關注和重視。環保產業大多屬于非盈利產業,也是政策導向的產業之一,所以環保產業的發展狀況與社會環境、國家形象等直接相關,只有環保產業健康發展,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才能得以平衡。然而,我國環保產業較為軟弱,仍在發展階段,主要面臨融資難、資金緊張、現金流脆弱等問題。創新環保企業融資方式,建立和完善現金流的管理與監控,有助于降低行業風險,同時促進環保行業的快速發展,創造經濟、社會的雙重效益。
(二)必要性
環保行業作為政府大力發展的新興行業,如何管控大量資產的流入和流出是企業的一個挑戰。現金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血脈”,現金流是企業一定時期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流入和流出及其總量情況,以現金流量表的方式體現在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反映了該企業一段時期的經營成果,即“血液”的流動情況。因此,環保企業加強對現金流的監督與管控,不斷提高現金流管理水平,是維持企業更好更快、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
二、環保行業特點及現金流的基本情況
(一)環保產業特點
首先,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大。環保行業與能源與原材料相關,能源對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升敏感,價格增加環保行業的營運成本,影響環保行業發展。政府部門作為重要的環保治理需求方,因為環保行業具有很強的公益屬性,環保產業的發展對政策的依賴性較強。國家增加環保產業下游高污染、高耗能工業企業的治污減排需求,會有助于環保產業的發展。另外,具有高壁壘性。環保企業多為重資產企業,對固定資產的投入量比較大。準入門檻高,體現在資金壁壘、技術壁壘和資質壁壘三方面。首先資金壁壘,總項目投資較大,投資回收期時間較長,具有較強的資金壓力;其次技術壁壘,只有掌握專業技術和擁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才能在行業中盈利;最后是資質壁壘,企業開展設計、運營、工程服務都需要具備相關資質以及經營許可資質。
(二)資金量大、周轉時間長
從2013年放開市場準入,到2015年加速PPP推行,這一系列國家政策為環保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環保項目普遍采用PPP模式,其特點是重資產、長周期。例如,福建龍馬環衛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中標貴州省鐘山經濟開發區環衛一體化服務項目,中標金額2 485萬/年,服務期限為1+29年,期限內項目總金額高達7.46億元。2019年度至今,這是龍馬環衛的第六個合同金額超億元的大單,合同總金額已近50億元。流入金額量大,但回收期超過了30年,對現金流提出了超高要求,現金太多留滯企業,導致資金利用效率低,影響企業發展。資金大規模流入、流出,回籠速度慢,會造成企業資金緊張,現金流斷裂。
(三)國家PPP項目政策收緊、融資難
在過去的四年間,PPP被有些行業用來搞大建設、大開發,導致PPP走上“歧途”,給我國對PPP項目下了回歸本質的“緊箍咒”。受去年財政部和國資委92號文、192號文的影響,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緊縮,過去那種簡單的依賴政府寬松的金融環境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再適用,民營企業為主的行業融資越來越難,其中就包括大量依靠融資發展中小型環保公司。同時,對PPP模式的審查越來越嚴,剔除了大量項目,不少環保企業不得不面對資金緊張的局面,典型的代表有東方園林、神霧環保、神霧節能等[1]。E20數據中心公布的環保PPP市場最新動態數據顯示,2018年前8個月PPP項目中標數量為58個,8月之后開始出現 PPP 項目中標數量大量減少的情況。這說明對環保企業現金流的要求更高了。
三、現金流管理中的問題
(一)依賴于政府投資,融資需求缺口大
雖然政府致力于加大對環保行業的資金投入,2015 年僅治污方面的總投資就達到 8 800多億元,占 GDP 的1.28%,并引入PPP模式、綠色金融、第三方治理等投融資方式,但由于環保行業多數屬于重資產企業,資金需求量大,加上環保產業的公益性,推動環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的投資[2],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分析的數據,2015—2020 年間我國環保產業所需的投資資金高達 2.9 萬億元,其中政府的出資比例只占 10%~15%,超過 80%的資金需要社會資本解決[3],加之中小型環保企業發展不成熟,政策環境不穩定,難以通過銀行貸款進行融資,所以融資需求無法滿足,資金嚴重短缺。依賴政府投資、融資方式單一,導致環保企業融資需求的缺口巨大。
(二)市場環境差,受合作企業影響
隨著環保行業的蓬勃發展,一方面,環保標準體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督機制,環保企業為在激烈混亂的占得一席之位,盲目承接與企業實力不相匹配的項目,導致現金流出現問題,資金鏈斷裂;另一方面,環保企業受合作企業影響大,環保基礎設施前期投入大、收益低、周期長,因此通常選擇與其他企業合作建設。環保企業不僅要承擔自身經營的風險,還面臨合作企業由于市場監督不到位、在利益的驅動下毀約、壓低價格、刻意拖欠資金款項等轉移風險。
(三)現金流管控意識薄弱,管理體系不完善
我國環保企業仍屬于幼稚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企業集中化程度低,以中小型企業偏多,資金制度不完善,且長期受國家政策補貼,自主經營能力較弱,因此企業缺乏現金流管理的意識。“快時代”下企業忙于提高速度、規模,將利潤增長放在第一位。但利潤是帶有欺詐性、容易人為調節的,僅僅能代表未來的發展趨勢,無法判斷當下的財務狀況。而現金流量表能提供更重要的財務信息,現金流是保持企業持續經營的資本,相當于財務信息的“真金白銀”。管控現金流的意義在于分析企業來自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能否維持企業的運轉并償還負債,然而部分企業缺乏長遠的眼光,忽視現金流,資金管理不當,影響資金使用效率及安全性。
四、完善現金流管理體系措施
(一)優化融資渠道,完善綠色金融體系
環保投資項目期限長、回報率低,在環境投資方面還有很大的資金缺口,融資渠道不暢通。因此,要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和銀行業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加大綠色信貸業務的規模,建立綠色發展基金和環保專用基金。同時,要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如“廁所革命”,由過去政府付費到如今對能源管理進行設計,采用新技術進行降本增效,通過節約用水、用電及其他資源利用等方式獲得增量收益。泰隆銀行浦江支行向浦江凱瑞車鏡有限公司發放了180萬元的“環保貸”授信,用以支持企業增加環保設備和購買原材料。泰隆銀行利用“一企一策、私人定制”方式,在全縣金融市場推出“環保貸”。
(二)完善現金預算、日常經營及結算管理體系
在現金預算中,企業要制定短期、中長期的滾動預算,對短期預算提出精細度要求,對中長期計劃要與風險預期、盈利預期以及企業發展戰略相結合,做到長短結合、遠略近詳。在日常執行中,構建風險預警機制,對現金流進行定期考察,及時把控資金風險,落實現金流入、流出的時間點,對成本、金額、結算時間進行詳細規劃,對流入資金計劃投資方向,盡量減少閑置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特別關注應收賬款的收回,及時追回拖欠款項[4]。
(三)設計專項現金流計劃,加強現金流管控
目前對現金流的管理只停留在現金預算、現金支出的日常控制上,沒有與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結合起來,存在滯后性和被動性。因此,企業要積極主動進行現金流的規劃,對企業的現金流來源及其時間安排、現金流走向以及資本進行配置,根據企業不同時期、不同環境選擇激進型、防守型、調整型的現金流模式。找準項目定位,對于純公益性的項目,依靠政府政策補貼、投資發展,對于半公益項目或盈利性項目,應走PPP模式、政府合營、尋求金融機構貸款融資等方法。針對不同項目設計不同現金流方案,單個項目現金流不夠時,通過其他項目收益覆蓋單個項目。探索經營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捆綁的運作模式,解決公益性項目融資金額少的問題,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結果。同時,深化與政府、金融機構的合作溝通,共同商討將補貼資金與金融貸款的轉化與銜接問題,維持環保項目的持續健康經營[5]。
(四)市場環境
社會對環保企業要求的提高,必然要求政府完善產業政策,引導、干預環保產業的發展,加大政府監管力度,維護市場秩序,減少不良競爭和價格戰的發生,提高環保行業的整體素質;加強對綠色金融項目公司的審查,杜絕利用綠色金融項目做噱頭自我宣傳的劣質企業,將綠色金融等補貼優惠政策落實到有實力、干實事的環保企業,并給予特定保護。在籌資時考慮企業的償債能力,杜絕為了粉飾財務報表而進行大規模融資,降低整個環保行業的資信能力,破壞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興然.僑銀環保:盈利能力變弱 現金流不樂觀[J].股市動態分析,2018,(11):32-33.
[2] ?嚴迎燕,吳建東,謝月瑩,何旭倫,羅維.佛山市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廣州化工,2019,(1):104-106.
[3] ?徐乙旗,胥彥玲,鄧明榮,陳安琪.中國環保產業發展形勢及對策分析[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8,(10):77-81.
[4] ?龍金秀.施工企業如何有效加強現金流管理與控制分析[J].納稅,2019,(1):232-233.
[5] ?趙海.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融資困境和路徑選擇[J].農村金融研究,2019,(1):25-28.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