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語文教科書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社會特征,對學生影響范圍廣、時間長,廣泛影響著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本文將以人教社三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為研究對象,對三版教科書中人物形象國別狀況及其演變進行文本分析與比較研究,考查二十年以來初中語文教科書所呈現的人物形象國別狀況的變化,及其背后價值取向的演變。這三版語文教科書的相繼出版,代表了新時期語文教學改革的三個關鍵階段。
【關鍵詞】人物形象國別;初中語文教科書;演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人物形象國別狀況頻度差異及地域構成變化
從統計結果看,78版語文教科書中的外國人物形象13人,僅占全部人物形象的14.6%,數量總體上偏低;93版語文教科書中外國人物數量上升趨勢明顯,共有17人,已占全部人物的17.7%;而07版語文教科書選編進的外國人物數量上達到29人,已占全部人物形象的29.9%,數量和比重上比起78版成倍數增加。從國別上看,78版蘇俄占近一半數量,美英等國無一人選 ?入;93版人物形象在國別上日趨平均,蘇俄、美、法、英、日等大國均有涉獵;07版人物形象在國別分布上已呈現偏重美、法、英等當代經濟、文化發達的資本主義大國,蘇俄相對來說比重有所下降,改變了以往注重蘇聯作品的現象。涉及的國家地域也更為寬廣,同時人物形象也更加豐富多彩。
二、外國人物形象的類型及其分布
(一)78版教科書中外國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原因研究
78版教科書中外國人物形象國別主要集中在蘇聯,職業/身份主要為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如《二六七號牢房》中以堅強黨性反抗法西斯,不畏犧牲的革命戰士們。除蘇聯外,日本和加拿大的人物形象各出現兩次,日本的人物如共產黨員,黨性堅定、舍小家為大家的安治形象。加拿大籍人物形象是支持中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醫生白求恩。德國人物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
總體來說,78版教科書中外國人物形象意識形態色彩濃厚、比較單一、偏重符號化,反映的社會矛盾以階級對立為主,所以,人際關系也多是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斗爭,除了革命性很強的人物形象,其他多為處在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當然也體現了底層人民善良、助人、同情革命等優秀品質。總體的價值取向:愛國、愛黨、革命堅定、無私奉獻。這與1978年大綱要求選文要“有助于向學生進行熱愛領袖、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的規定相呼應。 ?這受當時語文強調“政治性”的傳統的影響,沒有體現時代氣息的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人物形象所處年代集中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時代性不強。
(二)93版教科書外國人物形象塑造及其變化研究
93版教科書人物形象在國別上增加了法、英、美等經濟、文化發達的資本主義大國。國別上日趨平均,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和國際視野,這也是1992年大綱“語文教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貫徹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很好體現。
人物形象在職業方面淡去了具有鮮明意識形態印跡的政治領袖、共產黨員,取而代之的是文學家、藝術家、南極考察隊員等更能體現時代精神、文化精神,同時分布的職業領域更為廣泛的人物形象。其中,南極考察隊員由美、法、蘇、英、日、中6國成員組成。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教科書在人物形象塑造選取方面開始具有人文意識和放眼世界的眼光。93版在78版的基礎上,保留了藤野先生、韓麥爾先生、白求恩、警官奧楚蔑諾夫的形象。93版保留的人物形象多反映了人類某些共通的,超越國界、政黨、意識形態的美好品質或固有劣根性。相對于78版著力于培養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93版開始把關注的視野下移到學生自身,關注對學生道德品質的熏陶培養,開始用人物的性格品質、情感因素來熏陶、感染學生,“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這也充分體現了大綱的要求。相對于1978年大綱,1992年大綱提出的“有助于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身的精神”顯然更易被學生接受理解,切合學生實際。
(三)07版教科書外國人物形象的取向及變化
07版教科書中外國人物形象無論從數量、洲際、國別傾向上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人物形象在國別分布上涉及10多個國家,除了英、美、法、俄,奧地利、南斯拉夫、印度等不同洲際國家的人物形象也進入了教科書。07版中人物形象的職業/身份增加了諸如宇航員、商人、高利貸者、淘金者、舞蹈家等,反映了當代的科學成果、科技知識,以更為開放的心態欣賞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藝術,汲取人類共同的寶貴品質和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007年版教科書在外國人物形象選取上更多的關注目光被投向了作為個體的人,開始關注作為個體的存在。同時更為注重能體現出人類共有的寶貴品質、精神的人物形象,無論面對困苦與挫折,還是面對誘惑與成功,做一個高貴的人,將彌足珍貴。如《熱愛生命》中身處絕境、瀕臨死亡的淘金者,經過艱苦卓絕的搏斗,起死回生的傳奇故事。《偉大的悲劇》斯科特一行在南極探險時遭遇了厄運,文中展示了他們所進行的探險是人類的不朽事業,同時展現了他們的誠信,令人敬佩的紳士風度,“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這些是人類共有的高貴品質。
文學本身具有其特點,是一個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折射,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性格和精神,雖然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存在著差異,但也能反映人類相同的生命形式和情感體驗,教科書中精選的外國經典人物形象有助于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在培養人道主義及民主、科學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這也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以及“學會尊重、理解和容納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多元文化”的原則,同時也適應了全球化的快速發展。07版教科書更多地站在了世界的高度和學生未來發展的遠度精選人物形象,主要意圖已經轉變為使學生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了解世界、放眼世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等。
參考文獻
[1]吳永軍.課程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課程教科書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黃顯華,霍秉坤.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2.
[4]汪霞.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比較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5]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董珂,女,1983年生,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