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理解與表達在現代社會交際中具有不可衡量的作用,在現今的中學語文教學中,突出學生的閱讀審美感知力是十分重要的,其不僅涉及至對文學藝術作品的直接感知與審美熏陶,也是應對題型各異、花樣百般的升學考試現代文閱讀試題的核心能力。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完成課程標準的設置的同時,提升學生于課堂之外的延伸意義才是現代教育的成功。
【關鍵詞】現代文;教學;審美感知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過程中,現代文閱讀教學是重要的模塊之一。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現代文的教學往往與中學寫作要求相掛鉤,要求學生在完成閱讀目標的同時,掌握寫作的基本要求,二者相輔。在2015年福建省初中學業考試大綱(語文)中提到考試所涉及的能力目標,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現代文精讀,著眼于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知、情感體驗、感受領悟以及創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從“詞句理解、文意把握、理清思路、要點 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學生閱讀的水平,要從“形象、情感、語言”等方面考查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另一種是現代文略讀,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二者都集中于考查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品位的自主體驗和感悟。由此可見,關注于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自我領悟,是現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現今,語文教學存在的困境在于,教師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依照課程標準作為課程設置的思路與教學目標,但是一旦教學面臨應試的要求之時,所謂的語文審美性、閱讀性、人文性等方面的語言能力的培養幾乎成了無稽之談。上至學校面臨著升學率考察問題,下至學生家長的高校、名校情結,而夾雜于學校體制與家長厚望的教師則處于夾板狀態,一方面是人文情懷迫使他們不得不完成既定的語文教育達到的感知目標,另一方面是現實情境促使他們不得不調整教學策略,以求在語文教育理念與應試升學壓力之間達到平衡。那么,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該如何將課程標準有機地融合于應試對于學生的解題要求,從而不失培養學生對現代文閱讀的審美感知力的意義傾向呢?
一、重感想還是重分析?
關于文章思想的解讀,體現為語文教師側重于文章的主題與意義解讀,繼而直接將關于文章的結論與既定的認識輸入給學生,忽視學生在閱讀文章時產生的第一感覺。實際上,將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老師的講解實際上是一種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教學行為,若是教師以“講”為主,考試主要考學生“聽”的效果,那么,便成為一種半身不遂的語文教學。不是將語文教育視為一種內在精神與個人文化素養的必需工具,而是升學路上不得不學習的任務,導致學生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樂趣,也斷送了學生在未來人生道路上與文字繼續產生共鳴的直觀體驗。
那么,“學生為什么上完了課就不知該學什么呢?主要是缺少自己學習的興趣。課上聽得有趣不會必然轉化為學得有趣。能讓學生自己享受到成功讀寫的喜悅,才是語文教師應該努力追求的。”要讓師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教與學的樂趣,“提倡讓學生訴說感想體會,各自說出從課文中讀出了什么,哪里受啟發,為何受感動,怎樣被說服,都要做到言必有據”。所謂“有據”,就是要結合課文語句來談,盡量通過文句的誦讀與揣摩去喚起映現、聯想、想象等心理體驗,自然也包括必要的認知與推理。而如何讓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文章的內涵與審美屬性,便體現于“誦讀”的意義。
二、讓學生“說”,言必有據
“如果說真有什么最優化的語文教學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練地閱讀文本,達到心與言謀,神與文通。”提倡用誦讀的方法去整體感知,在抒發自我見解的同時,加之以語文教師正確分析引導。所以,現代文教學是注重閱讀過程而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結論的教學。而延伸的實際操作方法,如陳日亮在其訪談錄中所言:“緊緊抓住語言教學來培育文心和訓練方法習慣。一般地講,像熟誦深思,整體領會,局部揣摩,尋繹比較,語境參照,提要概括,聯系拓展,自問試答等等。”讓學生養成善于閱讀的能力與習慣,形成自我感知文章意義的審美視角,體現為善于從文章的上下文與字里行間觀察文章的內部關系,同時參照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等,以此加以引證發揮,完成對文章閱讀體驗的整個流程。
教學過程中,“提倡讓學生訴說感想體會,各自說出從課文中讀出了什么,哪里受啟發,為何受感動,怎樣被說服,都要做到言必有據。”若是空談個人對文章的理解,會導致偏離文章基本意義的后果。賴瑞云在其《混沌閱讀》一書中指出,文章雖具有多義性,但始終存在著一個核心意義,作為各種文藝解讀的基本參照。自我解讀并不是無水之源,而是基于對文章基本意義的闡述上而加以提升、概括的。要想達到合理的審美感知力的體驗,師生都要關注精讀的重要性,所謂精讀,是指“一方面要面對作品本身的精讀,另一方面不要僅僅停留于作品本身的精讀,而又要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推廣開來,略讀其他書籍”。教學過程中,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才能創造課堂價值的最大化。課堂內,學生基于對書本的直觀感受,分享自我的看法,但若是在課外有先前閱讀的經驗,便可以更好地在教師的教學中進入文本,形成言之有理、有據的審美體驗表達。也就是說,讓學生學會在審美對象中不計功利性,純粹性地進行文章的審美閱讀與體驗,達到與審美對象的一體,進行自我摸索。
三、融入實際題型思考
語言基礎知識的獲得與閱讀文章的感知能力的評判標準,便是考試形式。在教學中讓學生形成好的學習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必要的訓練與強化。我們反對機械性的應試教育性的訓練,但是合理、有機地閱讀訓練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在獲得文章教育意義的同時,擁有應對各種試題與考試的基礎能力,這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附加效果。陳日亮說過,“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要使一個人的語言自發行為變成自覺行為,使之合乎規范切于需要”。也就是說,學習能力的養成是要納入于一定的考核與規定之中,才會久成習慣。學生的能力有限,其認知領域的局限性導致其對于文章的閱讀水平亦停留在特殊的階段,“讀者想象類型的片面性,會造成外觀層次的某些歪曲;對審美相關性質遲鈍的感受力,會剝奪這些性質的具體化;對作品中描繪人物的心理狀態缺乏敏感的同情,會把再現客觀層次的內容改變成對它不利的東西,并因此阻礙了某些形而上學性質的呈現”。所以,教師的引導與有效的訓練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訓練中完成認知領域的擴大。
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不忘融入對應試性思維的引導,是當前語文教育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緊密聯系語境,理解詞句、章段的內涵與表現形式的特殊處(這就迫使我們必須把審美感受和技能訓練、課內和課外完美地結合起來)。”可見,在教學過程與教學反饋中尋求、實施合乎中學生實際的、科學的、有效的訓練方式,是兩全之道。一方面,避免由于應試的解題方式阻礙了語文教學的正規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在檢測中明白了所謂的考查實際上是“萬變不離其宗”,而所謂的“宗”便是學生擁有感知文本、解讀文本、應對各種文本的能力,這才是語文教育的取勝之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考試技巧的展示與文本解讀相結合是可取的,但其中最為基本的還是要完成學生的審美感知力的培養,若是一味注重應試能力的訓練,一旦離開學校,學生便失去閱讀考試之外的現代文感知的基礎能力,這是教育的失敗,也是功利化教育理念導致的社會文化缺失。
四、結語
中學生的文藝閱讀的能力若是能在學校教師的合理的指導之下,擁有基本的認知能力,在課余時間,增加廣泛的閱讀量,那么,閱讀能力的提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文學的藝術作品的真正功能在于使讀者能夠對一個審美對象進行適當的審美具體化。”學生閱讀能力的體現便在于能夠對文章中的審美對象進行具體化的想象與延伸,若是能形成敏銳的審美感知力,那么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大千事物,無一不是寫作題材的來源。因為閱讀與寫作具有直接關聯的關系。所以,有效地實現學生對現代文閱讀的審美感知力,也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一舉兩得之法,當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迅,邱德奎.古池新鑒1996—2006年福州一中教師論文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賴瑞云.混沌閱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波】羅曼·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M].陳燕谷,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作者簡介:黃在文,1968年生,福建省華安縣人,福建省華安縣第三中學教師,中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