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
【摘要】在語文閱讀實踐中,以“質疑·思考”為中心的質疑式閱讀教學在學生的“能動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上產生了積極意義。就如何具體實施質疑式閱讀教學,筆者以初中語文部編教材的教學為例,從文本標題質疑、結論性語言質疑、矛盾性語言質疑三個方面入手進行了探討。同時從質疑的自發性、層次性和反饋性做了三個方面注意事項的說明。
【關鍵詞】能動學習;質疑式閱讀;閱讀教學策略;初中語文部編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質疑式閱讀教學的實際意義
能動學習(active learning)是一種區別于“被動學習”,以學生認真聽講、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基本特征,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的理解、提高學習效果、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為導向的學習方式。
在語文閱讀實踐中,以“質疑·思考”為中心的質疑式閱讀教學在學生的“能動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上產生了積極意義。
首先,質疑式閱讀教學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意義上從一個“記憶者”轉為“思考者”和“探究者”,使得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也逐步轉變為學習探究的過程。
質疑式閱讀教學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質疑的過程是思考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又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同時,質疑式閱讀教學具有延展性,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自發地構建了新的知識體系。
質疑式閱讀教學打破了固有的課堂教學時間,將閱讀延伸到課外,可以結合有關語文教學活動,真正實現課堂轉型,以閱讀項目的方式延續學習。
那么,質疑式閱讀教學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施呢?筆者以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為例,從文本標題、結論性語言、矛盾性語言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具體策略。
二、質疑式閱讀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策略
(一)從文本標題中質疑
一篇文章的閱讀是從標題開始的,往往作者在寫標題的時候就已經透露出很多文本的信息來,如文章的內容、情感、主旨等等。而對文本閱讀的質疑最簡單和直接的也是從文本標題開始。那么,怎么來質疑呢?
首先,最基礎的是追問三個“W”,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比如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劉慈欣的作品《帶上她的眼睛》為例,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標題這樣追問:“她指的是誰?”“為什么要帶上她的眼睛?”“怎么樣帶上她的眼睛?”等。這樣的嘗試性質疑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能夠更快地抓取文本信息,提高閱讀的效率。其次,除了這種基礎問題的質疑外,我們還可以挖掘標題的特殊性,如使用的修辭手法、強烈的情感性、特殊詞語或句式來進行質疑。比如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為例,很顯然,“時間的腳印”用到了擬人化的手法,對抓住我們眼球的擬人辭藻“腳印”,我們可以進行質疑,這個“腳印”是什么?怎么留下這個“腳印”的?等等。
引導學生學會從文本標題中質疑,也是質疑式閱讀教學的基礎,可以快速幫助學生了解文本內容,抓取關鍵信息。
(二)從結論性語言中質疑
我們在教學中時常會遇到或文本稍長或情感復雜或時代性特征強的文章,面對這樣的文本,常見的教學模式總是從文章結構、文章語言、文章情感娓娓道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自動成為一個接受者,而不是思考者。這個時候,我們要善于發現文本中結論性的語言,發現其中的矛盾點,用質疑的思維帶領學生能動性思考,從而增強文本閱讀的探索性。
怎么發現和質疑結論性語言呢?首先,我們可以關注文本的首和尾。比如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魯迅先生《社戲》的節選文章教學,對大部分初二年級學生來說,《社戲》本身就有很多艱澀難懂的點,而文本的長度也讓學生先天性地產生一種閱讀畏懼。這時,可以先讓學生讀文本的第一小節最后一句結論性的話:“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從而追問:“為什么平橋村能成為我的樂土?我得到了什么優待?從中可以讓你感受到怎樣的情感?”這樣的結論性語言的追問,可以讓學生面對復雜文本時迅速打開閱讀分析的局面。
其次,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出現的抒情議論性的語句。以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中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為例,找到其中的抒情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然后對其質疑。“我為什么想念昆明的雨?昆明的雨有什么特點?”在這樣的質疑閱讀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自由的,對文本的情感體驗是自發的。
引導學生從結論性語言中去質疑,將幫助學生更快地理清文本的結構和內容之間的聯系性,讓閱讀更有邏輯。
(三)從矛盾性語言中質疑
如果說從文本標題和結論性語言中去質疑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快地抓取信息,了解文章內容,那么抓取文本中矛盾性語言去質疑,則是對文本細節的理解和體察,尤其是情感體悟的一種落實性抓手。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關注文本中看似矛盾的詞語表達,理解作者矛盾性表達的意圖。比如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在文段的第一小節中“……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其中有兩個詞是十分矛盾的組合,“似乎”和“確鑿”,作者卻把它們放在一起,我們會很自然地提出質疑,“似乎”和“確鑿”放在一起,是不是一種語病?作者為什么要這么說?在這樣的質疑引導下,學生們才會細膩地體察到,魯迅在文本閱讀中透露出來的“成人”視角下的憂傷和“兒童”視角下的快樂。
其次,關注文本中多種轉折詞的使用,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變化。還是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在文本中,魯迅在敘說“美女蛇”的故事中使用了多個轉折詞,如“卻”“但”“而”等,這一系列的轉折詞不僅能夠使得“美女蛇”的故事情節被敘說得更加曲折,更增添了“我”跌宕起伏的心情變化。在一次次的轉折詞背后,是“我”聽故事時候緊張、期待、害怕等情緒起伏,也是兒童時代的“我”入迷狀態的最好驗證。而在這個故事的結尾,魯迅先生的一句“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中三處轉折,卻讓人一下體味到成年視角下一種獨特的遺憾和憂傷的復雜心態。在文本中關注多種轉折詞的使用,是學生質疑思維的延長。“作者為什么要在此處表達時使用轉折呢?”一次次這樣的追問,將會幫助學生更深刻細膩地去體察文本表達的妙處。
三、質疑式閱讀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注意事項
質疑式閱讀教學策略的實施是需要根據具體文本、具體學情、具體目標來制定的,在有效實施質疑式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質疑的自發性
質疑式閱讀教學是以培養學生“能動學習”意識和能力為中心的,故而在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質疑的自發性。想要激發和保護學生質疑的自發性,教師就必須轉變自己的課堂角色,真正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和參與者,轉課前預設更多到課堂生成,做好學生質疑能力的前期培養。
(二)注意質疑的層次性
閱讀過程是有層次的,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那么,在進行質疑式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把握由淺入深的規律,科學設置質疑問題的層次和質疑的路徑,使整堂課在不斷質疑、不斷解答的過程中推動前行,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吁思敏,向榮,陳彩虹,等.從“被動學習”走向“能動學習”——記全國第十一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J].全球教育展望,2017(7).
[2]鐘啟泉.能動學習:教學范式的轉換[J].教育發展研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