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筆者自身20年的語文教學經歷,對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教學篇目《桃花源記》質疑三點:一是“見漁人,乃大驚”釋義不合情;二是“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注解不合理;三是“皆嘆惋”的界定不明晰。并結合課本注解、教參資料及自己的獨到理解深入淺出地辨析,以求與學者和同行交流商榷。
【關鍵詞】《桃花源記》;質疑;辨析;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陶淵明先生的名篇《桃花源記》,被收錄進初中語文教材,作為傳統保留篇目已經幾十年了。我做學生時就在學,如今我為人師已經21年了,它古典經典的文學地位仍然雷打不動。我前前后后教了十多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觸,但從來沒有置疑過。
今年,我又在八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遇見了它。步入中年的我,課教得越來越認真,備課也越來越翔實。凡事怕認真,這一認真,發現了三處可疑,特贅述以鑒之。
課文《桃花源記》是以一個武陵漁人偶然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故事。桃花源“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的神秘縹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幽靜,“土地平曠,良田美池”的豐饒富麗,“雞犬相聞,黃發垂髫”的安寧祥和,以及“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熱情淳樸,“處處志之,不復得路”的撲朔迷離,都是通過武陵漁人的所見所聞來描述的。整篇文章,雖然陶淵明是以第三人稱來向廣大讀者講述“偶入桃花源”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但是在敘述過程中明顯傾向于凸顯漁人的好奇、驚訝、贊嘆、向往和迷惑。一句“皆嘆惋”,既借漁人的見聞感受寄托自己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又借桃花源人曲婉表達了自己對東晉末年,戰亂頻繁、賦稅繁重的黑暗社會現實的厭惡。最后,“處處志之”卻“不復得路”“無人問津”等句子更是以第三者口吻直白地告訴讀者,陶淵明真希望能有這么一塊沒被玷污的世間凈土存在。文章始末,都以第三人稱口吻敘述,毫無違和感。誠然,我質疑的三點也是建立在這一前提下的。
一、質疑“見漁人,乃大驚”釋義不合情
文章第二段“林盡水源”止于“并怡然自樂”,讀者一路跟隨漁人,心懷好奇,見聞了桃花源的奇異景色和富足生活。有“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等句子作鋪墊,說明漁人已經確定桃花源中有人居住,若果后面見到,也是料想之中。讀到文章第三段,文言省略句“見漁人,乃大驚”,即“(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一句,漁人前面的所見得到了實質性的印證,一切無可厚非。那么,我質疑的是什么?
請看該句的注解翻譯:桃花源人見到漁人,于是(就)大吃一驚。這不是我信口雌黃的翻譯,課本文下注釋對“乃”字給出的意思就是“于是,就”。我就是順著這個注解翻譯的整句話。斟酌反復,這分明是在說桃花源人初見漁人的感受,而且是波瀾不驚的驚訝。桃花源人對漁人的突然出現,只是略感意外。
這個反應符合漁人潛意識里已形成的推測:桃花源或許并未與世隔絕(根據: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蛇@并不符合文章虛構的情節。因此,漁人并不知道后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所描述的境況。所以,漁人應該對桃花源人見到他自己后驚訝的態度更感意外才符合情理,也符合陶淵明主觀傾向于充滿好奇心理的漁人的第三人稱敘述,而能表達出這層微妙的,只有將“乃”字理解為“竟然”。也就是說,漁人對桃花源人見到自己后驚訝的神情完全出乎意外。誠然,將“乃”字理解為“于是,就”也講得通,只是我覺得和整篇文章虛構的傳奇色彩不能相得益彰,略有瑕疵。
二、質疑“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注解不合理
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有一段關于桃花源自然環境和生活情狀的描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逼渲嘘P于“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理解,我認為教參和許多教輔讀物有失偏頗。它們統一把該句理解為“田間的來往耕作,男女的衣著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樣”。
文章首段交代“晉太元中”,即為東晉孝武帝376—396年間,這與后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所交代的桃花源人進入桃花源的時間相距600多年。
600多年前秦人的服飾發型不可能和600多年后東晉的一樣。這不符合歷史進程和人類文明的規律。
出現這種偏差的原因,我認為是對“外人”的界定不清楚。讀者習慣拿漁人作參照,順其自然地把這個“外人”理解為“桃花源外面的人”,即東晉百姓。但作為一個會辯證思考的當今讀者,將這個“外人”理解為相對于漁人不曾見過的“另外一個世界的人”才更合乎情理。這樣理解,才能與作者主觀傾向漁人的第三人稱敘述感官相吻合。
三、質疑“皆嘆惋”的界定不明晰
陶淵明寫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寫文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短一ㄔ从洝沸形闹校筒环Α熬壪小薄皬颓靶小薄敖試@惋”“具答之”“既出”等這樣的短句,顯得簡潔干脆,讀起來很有節奏,更是給讀者思辨的空間和遐想的余地。這些短句大都是一些省略句,或承前,或蒙后,使文章結構緊湊,篇幅短小??蛇@些短句固然給文章增色不少,但同時也給文章帶來了不少理解的分歧。
例如文章第四段,“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的句子,我認為在理解上就存在分歧。此文教了十多遍,但關于此句的理解翻譯,權威教學參考和所有的教輔資料竟然出奇的一致: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桃花源的人聽了都感嘆惋惜。很顯然,該理解把“皆”字界定為“所有聽聞漁人所言的桃花源的人”,我反復思量,覺得這種理解或許有失片面和狹義化。
回看前文所述,漁人從桃花源人口中得知了他們的來歷: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知道了他們竟然對外界的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一無所知,知道了他們竟然過著沒有戰亂、沒有黑暗的富足生活。試問,作者主觀傾向性的第三人稱敘述角度怎么允許不交代漁人知曉情況后的神情?可細細想來,這符合兩個充滿好奇的陌生人彼此焦急互問信息的場景,也符合陶淵明簡潔善略的語言風格。聯系前后文,“皆嘆惋”應指問答完畢后雙方的神情才對,即“漁人和桃花源的人都感嘆惋惜”。漁人感嘆桃花源人的與世隔絕,渾然不 ? 知;桃花源人惋惜外面世界的紛亂黑暗,滄桑巨變。這樣似乎更為妥帖。另外,文章是古人所寫,句讀是后人所斷,怎知不會有誤解呢?
總之,《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構的,是陶淵明美好政治理想的寄托,是對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把桃花源虛構得越美好、越真實,與現實社會形成的對比反差就越大,就越能加大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力度。但陶淵明心性沖淡平和,淡泊名利,他心中即使再憧憬、再不滿,表現在文字上也是云淡風輕的不經意。故而,他選擇了第三人稱的敘述角度。所以,我認為針對此文的任何贊譽或質疑,都應該建立在傳奇色彩和第三人稱敘述角度完美融合的前提下。
《桃花源記》此文正是向來以前有照應后有伏筆的精巧結構,虛實結合的傳奇色彩,質樸簡潔曲徑通幽的表現手法名動古今,成為經典,才不敢有人造次置疑。鄙人一時興起,斗膽質疑,但愿“一得”正好是“智者”的一失,能拋磚引玉,激起千層浪,引來更多學者和同行探析商榷此文,也不失為一種文學思想的隔空交流。
作者簡介:路豐源,1978年生,本科學歷,中學一級語文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與課堂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