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意
【摘 要】彼得·辛格作為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和國際生命倫理學會的創始人提出了動物解放論,他把道德范圍從人擴展到了人之外的動物。《動物解放》作為辛格的代表作旨在宣揚一種動物保護及福利的理念,倡導人們去關心和愛護動物。本文通過對彼得·辛格《動物解放》的解讀,分析我國當前動物的生存現狀,探尋動物保護及福利的倫理依據,為人與動物的和諧發展提供更多的倫理路徑,致力于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彼得·辛格;《動物解放》;保護;福利;倫理
中圖分類號:I06?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222-02
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一書于1975年出版,從此“動物解放”一詞成為學術界熱議的話題,該書隨后又被譯為德、意、荷、法、日等各種版本,在世界各國引起了極大反響,引發了全人類的思考。關注動物保護、動物福利也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議題。
一、我國動物的生存現狀
動物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對于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動物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具體表現為:第一,因工作、搬遷等原因遺棄動物,造成流浪動物的數量逐漸增加或因個人心理因素虐待動物,對動物造成一定的傷害;第二,生產者為了經濟利益,活剝動物皮毛,進行動物皮毛貿易;第三,黑市上的“野味”餐飲,采用活體動物直接烹飪;第四,在實驗室里,不當操作造成動物的死亡,沒有人情關懷,讓動物承受不必要的痛苦;第五,野生動物被捕殺的現象等等。因此關注動物保護與福利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中最為迫切的問題之一。
二、基于動物保護及福利的倫理審視
(一)尊重動物——動物感覺論。動物感覺論以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為理論基礎,把能否帶來快樂作為評判道德與不道德的標準,認為動物也具有情感的表達,能夠感受到痛苦與快樂,所以動物應該同人一樣被列入到道德評價的范圍之內,得到同人一樣平等的道德關懷。
當前很多動物養殖場為了達到提升產量的目的,無視動物原有的生活習性,忽視動物的精神感受,把動物僅僅當做生產的工具。基于動物感覺論,我們應當重視動物的精神生活,尊重動物本身的生活習性,杜絕將動物與外界隔絕的情況發生,動物同人類一樣具有情感,忽視動物的精神生活有違倫理。要盡量為動物的生存提供足夠的水以及食物,確保動物能夠健康成長。
(二)愛護動物——動物權利論。雷根作為動物權利的倡導者,認為動物與人類一樣具有意識和感受苦樂的能力,主張賦予動物一定的道德權利,賦予動物一定的道德地位。
人類肆無忌憚地食用動物,為了其健康又銷毀大量患病的動物,實則這種虐待動物的方式更容易導致動物患病或者死亡,更加加大了人類感染病菌的可能性。對待動物的態度主要取決于我們對于人與動物關系的認識,人類和動物都是地球上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理應共同享受各類自然資源,做到和諧共處。人類應當充分保護自然界的每一個生命,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生命體。動物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價值,人類不應當根據自身的主觀感受對其進行傷害,每一個動物的生命都應該是人類道德關懷的對象,要賦予動物生活自由的基本權利,保護我們身邊的動物。
(三)敬畏動物——敬畏生命論。施韋澤和泰勒作為著名的哲學家將道德關懷的范圍擴大到所有生命,提出有機體是生命的目的中心,有機體是有其“善”的存在物,因而也都有其天賦價值,他們承認動植物的價值,提倡眾生平等的價值觀念。
人類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利益,盲目引進國外的畜禽品種,外來品種的引入擾亂了當地生物的繁殖與生長,導致生物品種的減少、數量的下降。我們應做好動物保護及福利這項工作,合理處理人與動物的關系,依照動物的生存方式,敬畏動物,敬畏生命,不然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
(四)善待動物——德行修養論。康德認為,“我們之所以倡導對動物的仁慈情感,是因為這種有助于培養對他人的仁慈情感”。德性修養論認為人類的品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良好的品行、善良的品性在對待動物上也是仁慈的,因為以賦有善意的情懷對待動物,久而久之對待人類也同樣賦有善意,以粗暴的行為對待動物逐漸會發展為對待他人也是粗暴、冷漠的。
一個國家的人民對待動物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國民的綜合素質。活剝動物皮毛、野味餐飲、注水豬肉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反映了某些個人品德的低下,呈現出國家無視生命、缺乏人道觀念的現狀,一個人賦有道德情懷的人,一個人有德行,有修養的人更應該懂得善待動物,不要讓個別的違法犯罪分子破壞中華民族仁愛和諧的傳統道德。
三、我國動物保護及福利的倫理路徑
人與動物兩者之間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人類理性對待動物才是當前明智之舉,那么人類該如何理性處理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控制和改進:
(一)國家維度:完善動物保護及福利法律制度,加強動物保護監督體系。我國于 1989 年正式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之后經過幾次修訂也加強了對破壞野生動物行為的懲治力度。為了推進動物保護及福利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還需要完善動物保護及福利的法律法規,從根本上保障動物的基本權利;其次,監督管理體制的設置是實現動物保護及福利的保障性功能。政府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監督、引導企業按照動物福利標準養殖、生產動物,引導個人文明飼養寵物,還應加強其理論教育,通過各種渠道向全社會宣傳動物保護及福利的意義。
(二)社會和企業維度:合理養殖和收養動物。在某些農場中,肉食的養殖和生產完全違背動物的生活習性,生產者為了獲得高額的經濟利益,把動物看作是肉食生產的機器。因此在動物養殖實踐中,企業應強化工作人員的動物保護及福利意識,在飼養過程中我們應當堅持合理的動物養殖方式,盡量給動物提供較好的生活需求,要人道地對待動物,滿足動物的基本生存需要,關注動物的健康。
(三)學校維度:加強動物保護及福利倫理思想教育。在我國,關于動物保護及福利倫理教育欠缺,學生對于動物保護及福利倫理意識不足,所以開展動物保護及福利倫理教育,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形成和諧的校園環境氛圍尤為重要。在課外,學校可組織學生參加關于保護動物和生命的公益活動,還可以去動物保護區或者動物園等活動場所親自體驗,將有關動物保護及福利的觀念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讓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保護、關愛動物。
(四)個人維度:轉變方式,理性消費動物產品。傳統利用動物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僅給動物的身體和心理方面帶來巨大的傷害,而且使其種類減少甚至毀滅一些動物資源,這就告誡人類需要提倡理性地、得當地利用動物,培養理性的消費觀念,并且轉變傳統的利用動物的方式。例如:合理保存肉質食品,理性消費,避免購買過多而導致過期浪費的現象;其次,盡可能較少地用動物來進行更多的試驗,野味餐飲、貂皮大衣要堅決抵制。總之,在生活中,個人應當樹立文明消費動物產品的意識,文明食用動物產品,綠色消費。
參考文獻:
[1]辛格.動物解放[M].祖述憲譯.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
[2]牛慶燕.道德世界“預定的和諧”與生態秩序的構建[J].浙江社會科學,2015(12).
[3]薛桂波.負責任的科學咨詢何以可能——科學家參與公共決策的倫理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15(1).
[4]曹順仙.深化生態文明研究的理論體系與方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2).
[5]孫建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創新研究述論[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8).
[6]喬永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
[7]賈堯天.新時代背景下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漢字文化,2018(19).
[8]郭輝.環境倫理學的過去與未來——尤金·哈格洛夫教授訪談錄[J].晉陽學刊,2018(2).
[9]劉海龍.環境正義: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的重要維度[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