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薇
摘 要: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網絡成為大學生宣傳教育新陣地,發源于上海的“易班”平臺以其實名、便捷、高效贏得了師生的青睞。文章從易班平臺的特征出發,結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為基于易班平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易班;新媒體平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7-0008-01
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進一步體現國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近年來,信息化、網絡化不斷發展,如何突破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運用大學生青睞的易班開展網絡化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高校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現結合教育實踐,對易班的概念、基于易班平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及有效措施進行探討。
易班,英文名為E-Class,是面向高校師生的虛擬化網絡平臺。易班集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為一體,主要通過班級社區、論壇、博客、微博等提高大學生的互動性,并支持手機APP瀏覽,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能夠促進“實現教育夢想”目標的達成。
易班平臺目前主要有學院、二級學院、班級主頁及公眾平臺,主要模塊包括動態簽到、相冊資料庫、群組、公共平臺、輕應用快搭、應用、應用廣場、優課等。學生可以在易班手機APP上實現即時動態分享,實現資源互動與分享,能夠促進師生交流。
(1)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目前在校大學生主要是95后和00后。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這一時期的學生處于青春晚期,其內心沖突主要為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行為特點方面,自主性與依賴性并存。他們渴望獨立,具有較強的反叛意識,張揚個性,善于接受新事物;他們大多處在“6+1”家庭的庇護下,抗挫能力差,缺乏獨立生存能力。第二,情感特點方面,情緒外顯化與情緒心境化并存。大多數學生情緒外顯且張揚,一部分學生基于“信任對不信任”的心理沖突,難以向他人敞開心扉,容易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第三,認知特點方面,善惡分明與叛逆意識并存。大多95后和00后善惡意識分明,他們敢愛敢恨,果敢直接,但由于社會閱歷少,往往對社會現象或自身發展有強烈的反叛意識,容易一意孤行。
(2)易班平臺的優勢。第一,相對完善的功能模塊。易班的主要模塊包括動態簽到、相冊資料庫、群組、公共平臺、輕應用快搭、應用、應用廣場、優課等。這些模塊基本可以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需求,如簽到分享學習生活感悟、班級心理健康活動照片上傳、利用群組討論交流、利用公共平臺開展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活動、利用優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第二,嚴格的實名認證機制。易班新媒體平臺有嚴格的身份審核機制,學生進入易班必須用學院、班級、學號、姓名進行多重認證,這不僅能保護用戶的信息安全,而且能凈化網絡運營環境。第三,主流價值觀和輿論輿情引導。易班新媒體平臺能夠對高校師生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輿情引導,使廣大師生在宣傳正能量的氛圍中和諧溝通。
在易班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和途徑。秉承“助人自助,心有芬芳”的心理健康教育宗旨建設易班平臺時,一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吸引具有教育學、心理學背景的教師和輔導員擔任指導老師。二要擴大宣傳,舉辦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增加易班使用粘性。三要深化內容建設,使心理健康教育適時、實時,分階段、分層次地開辟新欄目和新內容。
(1)心理知識普及。在易班平臺上,可通過每日動態簽到普及心理基本知識,通過相冊視頻推送學生喜歡的心理趣味圖片和影像資料,通過優課分享知名心理專家的心理健康課程,以提升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關注度。
(2)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指導教師、班主任、輔導員需密切關注學生動態,構建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體系,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可以利用易班平臺組建心理健康互動群,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特殊學生一對一咨詢等活動,還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團體輔導和有針對性的個體輔導活動,拓寬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3)團體心理組織建設。團體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體輔導體現了心理健康“預防為主,教育為先”的原則。可以通過易班公共平臺、輕應用快搭等,建立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站。前期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建立學生對團體心理輔導的基本認識,中期通過應用廣場等的搭建舉辦團體輔導實踐活動,后期通過群組搭建討論平臺讓學生分享自己參加團體輔導的感受,深化學生對團體心理輔導的認識。
(4)情緒宣泄指導。情緒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消極情緒又稱“心理垃圾”,合理地進行情緒宣泄有益身心健康。可以通過易班搭建游戲和留言討論平臺,如“曼陀羅繪畫”“心靈涂鴉”“一起來吐槽”等,幫助學生緩解不良情緒,釋放壓力,為學生的后續學習生活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高曉霞,劉敏娟.基于易班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5(03).
[2]蔣玄.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切入點提高易班大學生用戶粘性的探討[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