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智軍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體育教學已呈現出一個全新的局面,體育教師應積極創新體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文章分析了高中體育教學現狀,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體育教學策略進行探討,以促進高中體育教學的快速發展,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體育;理論教學;現狀;策略;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7-0097-01
新課程改革要求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目前,部分高中生不重視體育鍛煉,甚至開始厭惡體育課,究其原因是即將面臨高考,學習壓力大。有些教師在教學方面仍然秉承傳統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枯燥乏味,使學生對體育學習失去興趣。還有些學校的場地條件比較差,制約了體育教學的發展。長期缺乏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會降低學生體質,影響學生文化課學習。為扭轉這種局面,本文分析高中體育教學現狀,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體育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課時數不足是目前體育教學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體育教學時間全學年不得少于80學時,理論部分學時不得少于總課時的12%。而部分高中不足8學時,有的高中甚至更少,還有的高中在高三直接就取消了體育課。這些現象的存在,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和身體素質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響。此外,體育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有些學生的身體素質較好,有些學生的身體素質較差,而教師采用統一內容、統一標準進行教學,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會影響整體學習效率的提升。部分體育教師認為自己教的不是主科,教學積極性不高,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積極進行創新,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感興趣,缺乏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直接影響了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還有一些高中體育設施不健全,體育場地被建筑物所取代,學生想鍛煉卻缺少應有的基礎條件。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會讓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越來越松懈,使體育鍛煉的整體水平下降。
1.加強學生對體育重要性的認知
很多高中生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視體育鍛煉,是因為對體育鍛煉沒有一個清楚的認知,不知道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那么,教師就應該加強體育鍛煉重要性的宣傳,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讓學生高度重視體育鍛煉。學生明確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后,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教學活動,迸發出體育鍛煉的熱情,從而提高體育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為文化課學習和身體素質的提升提供助力。加強學生對體育重要性的認知,能培養學生體育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為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基礎。
在每節體育課開始前,教師可針對這節課所教授的內容講解相關知識。例如,這節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是籃球,教師就要講解籃球的相關知識,以調動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如運球能鍛煉學生對于球的掌控力,可以讓身體變得更加靈活,能減少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意外事故所帶來的身體損傷。再比如,運球可以鍛煉耐力,提高身體素質,能夠有更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課的學習中,為應戰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礎。
2.合理安排體育教學時間
還有些學生不重視體育課是因為體育課的課時數和其他學科的課時數相比太少了,這會讓他們產生體育課不重要的思想意識,為了改變學生的看法,學校一定要盡可能增加體育課的課時數,讓學生明確體育學習的重要性。為了讓體育課時得到充分利用,體育教學也可以像其他學科一樣布置課外作業,并且進行積極的反饋。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業認真進行“批改”,以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
例如,可將籃球課的課時增加到每周至少一節,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學生參加籃球鍛煉的時間,還有利于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同時,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考核項目,促使學生將體育和其他學科放在同等位置。如可以考核學生的投籃技能、運球技能,還可以開展小組比賽,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參與籃球鍛煉的積極性,實現體育教學目標。
3.科學選擇體育教學內容
為了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個性化發展,教師要選擇一些與現實緊密聯系、能夠反映當代體育特點的教學內容,使體育教學具有新鮮感和時代感,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長,從而提高體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除了理論知識外,還要有體育運動項目的基礎知識和訓練方法,讓學生通過學習和鍛煉提升體育綜合素質。
總之,體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正在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體育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擺正體育教學位置,探索適合學生發展、能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策略,以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守亮.高中體育教學實施立德樹人六大途徑[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8(04).
[2]謝明培.論提升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的途徑[J].成才之路,2019(06).
[3]謝開華.新課改下創新高中體育教學模式的路徑探索[J].青少年體育,2019(01).
[4]林思超.高中體育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模式探討[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