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數字人文高等教育探析
——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例*

2019-08-06 08:59:56祁天嬌
圖書館論壇 2019年8期
關鍵詞:課程研究教育

祁天嬌

0 引言

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當前國內外人文學科的熱點領域。對“數字人文”概念的表述,目前引用率較高的是引述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現任圖書館館長 John Unsworth 教授的論述:“數字人文是一種代表性的實踐和一種建模的方式,或者說是一種擬態、一種推理、一種本體論約定,將高效計算和人文溝通相結合。”[1]即數字人文的本質在于數字技術和人文研究的雙向互動關系,一方面是將數字技術與方法應用到人文研究過程中;另一方面則是利用人文研究方法論開展對數字媒介與技術的批判性討論[2]。2004年,第一部以“數字人文”為標題的學術成果出版[3],數字人文作為獨立學科的研究對象、學科邊界、學術內容與方法論最終明確,數字人文教育隨即系統化展開,并成為高等教育“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首要重大事件”[4],培養新一代能夠處理數字計算、工具、方法與人文社科研究之間關系的研究者,成為該領域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目標。

在我國,2009年王曉光[5]發表《“數字人文”的產生、發展與前沿》,奠定了國內學界對數字人文學科認知的基礎。目前,我國數字人文研究的學科結構涵蓋歷史地理信息技術、數字史學、文學、藝術、數字博物館等;研究內容以數字計算、關聯網絡、數據統計、文本識別、主題分類、數學建模等技術為核心[6]。這些成果也進一步轉化為數字人文教育的內容。數字人文教育是學術研究成果的實踐陣地,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對國外經驗的綜述性介紹,桂羅敏等[7]從教育需求的視角統計分析了圖書館在數字人文教育中的角色;徐孝娟等[8]對國外眾多高校數字人文課程體系進行統計和分析,為我國數字人文課程的設計提供啟發;王濤[9]則著重對數字人文的本科教育情況進行總結。綜觀國內研究,尚缺少對數字人文教育最佳實踐的案例分析,類似項目的設計、創立和實施,缺少可供參考之經驗。而關于本文所述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數字人文高等教育項目,尚未見全面分析成果。作為美國最早開設數字人文課程的高校之一,UCLA 的數字人文中心在數字人文高等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但在國內關于美國高校數字人文中心的統計調查中,其重要性未得到充分展現[10]。鑒于這樣的研究背景,筆者利用在UCLA 訪學的機會,采訪了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的課程教材Digital Humanities 的編者之一——Johanna Drucker 教授,并通過網絡調查和UCLA 數字人文課程大綱等文本分析,對現有UCLA 數字人文高等教育項目的內容與策略進行深度挖掘,并就管理機制、培養規劃、師資團隊、課程設計、實踐平臺和就業方向等方面總結該項目經驗,以期對我國數字人文高等教育的研究及其發展有所啟發。

1 數字人文高等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1940年代羅伯特·布薩(Roberto Busa S.J.)將計算機用于書籍編輯和文獻檢索,開啟了“人文計算”時代[11]。之后布薩與IBM 合作開展的“阿奎那”項目借助穿孔卡片完成了超量著作索引的制作,并出版《托馬斯著作索引》,提供了最早的使用計算機技術輔助人文研究的應用案例,布薩由此被公認為“數字人文教父”[12]。正是依托于該項目,布薩在意大利建立起該領域的第一個培訓中心,指導學員使用計算機處理阿奎那的手稿[13]。受到當時技術與環境的限制,這項以指導學員操作穿孔卡片為主要內容的職業技術培訓,在教育意識與方法上尚處于萌芽階段,但是培訓過程中以參與實踐操作推動學員認識和了解“人文計算”的教學模式,在當代數字人文高等教育項目中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1986年,美國著名的計算機與人文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ACH)舉辦題為“計算機和人文的教學課程”研討會,意味著數字人文教育開始從個別學者或個別項目的試驗性培訓走向系統化的課程教學。此后10 余年,隨著電子郵件等新型交流工具的成熟,數字人文學術共同體得以形成,更多的計算機軟硬件與方法技術的出現,也使得數字人文教學可依托的內容與方法不斷豐富[14]。21 世紀初提出“數字人文”概念經典定義的John Unsworth教授最早在佛吉尼亞大學開設數字人文研究生課程,這是美國數字人文高等教育實踐的開端。

歐美作為數字人文研究的發起之地,也是當前數字人文高等教育實踐的領先者。據歐洲數字人文學會(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Digital Humanities,EADH)網站統計,2018年歐洲共有31 所高校開展包括本科、碩士和博士培養的數字人文高等教育項目[15]。目前美國境內共有幾十所大學開設了數字人文教程,包括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和本文所述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16]。除了線下基于高等院校的數字人文項目,線上的數字人文教育平臺也應運而生。歐洲語言資源與技術研究基礎設施(Europea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for Language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CLARIN ERIC)及藝術與人文數字研究基礎設施(Digit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for the Arts and Humanities,DARIAH-EU)合作建立的數字人文課程注冊門戶[17],是歐洲數字人文課程和項目的開放在線門戶網站。國際數字人文組織聯盟(The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ADHO)[18]和人文藝術科學技術合作聯盟(Humanities,Arts,Science,and Technology Alliance and Collaboratory,HASTAC)[19]都是為組織成員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學術平臺,用于數字人文學術共同體在線交流學習經歷、教學經驗與研究成果。

我國在數字人文高等教育上的探索相對較晚。2016年,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開設“數字工具與世界史研究”課程[9],教授數字史學知識。同年,我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啟動“數字人文課程創新計劃”,開始建設數字人文課程體系。北京大學也嘗試推出了數字人文公選課。中國人民大學于2016年啟動“‘數字記憶’厚重人才成長支持計劃”,以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的“數字記憶”課程為主、以“我的北京記憶”眾創項目為輔,開展數字人文實驗教學。

總的來講,數字人文高等教育是伴隨著數字人文學科獨立與領域建設的過程發展起來的。目前歐洲國家數字人文學位教育較為完備,美國的教育方式則更加多元化,我國尚處于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探索階段,而總體上缺少體系性規劃。因此,國外數字人文高等教育最佳實踐的經驗,對于我國在該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2 美國UCLA數字人文教育項目解析

UCLA 是目前全美甚至全球少數同時提供本科生輔修培養和研究生學歷認證雙項數字人文教育的高校之一,具有完善的培訓體系和豐富的教學內容,開設課程涉及藝術和建筑、人文和社會科學、信息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學科容納度之高在全球數字人文教育實踐中屈指可數,并且在項目管理、培訓規劃、師資建設、課程設計和實踐就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1 管理機制

UCLA 的數字人文研究興起于1980年代,后來逐漸形成穩定的研究團體。1990年代早期成立數字人文中心(Center of Digital Humanities,CDH)[20],并相繼建立起數字研究與教育協會(Institute for Digit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IDRE)、數字人文孵化小組(UCLA Digital Humanities Incubator Group,UDHIG)、數字人文研究與教育聯盟:人文、藝術和建筑、社會與信息科學(Institute for Digit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Humanities,Arts and Architecture,Socia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IDRE-HASIS)等數字人文機構[21],鼓勵學術共同體運用數字技術開展人文研究。2011年,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UCLA Program in Digital Humanities)在UCLA數字人文中心的運作、管理和資助下正式啟動,同時受到校內其他數字人文機構的合支持。

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是由校內研究項目衍伸而來的。數字人文中心等機構成立后,UCLA數字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大主題:數字文化地圖(Digital Cultural Mapping)、媒介理論系譜學(Genealogies of Media Theory)、文本技術(Technology of the Text)和全球媒體研究(Global Media Studies)。其中,數字文化地圖研究項目在2008年受到W.M.Keck 基金會的資助,在2009年秋季學期正式開設名為“Digital Cultural Mapping”的本科選修課程[22]。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項目為學生提供參與、培訓和實踐機會,UCLA 的數字人文教育體系逐漸形成,最終發展成為獨立的數字人文教育項目。因此UCLA 的數字人文教育一直以“項目學習”(project-learning)為教學的基本方式。

UCLA 教育項目由數字人文中心主任負責,集合來自全校20 多個學科的35 位教師開設不同專業方向課程,并為學生參與的數字人文研究項目提供專家指導[23]。2018年10月,數字人文中心更名為“HumTech”(Humanities Technology,人文技術),更加強調“人文+ 技術+ 學生”(Humanities+tech,with a student focus)的管理理念[24],主要從兩個方面為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提供支持:一是為所有課程、培訓和實踐提供技術咨詢、編程支持、方法培訓、工具選擇指導和數字平臺應用幫助等;二是開發獨立的數字軟件、工具和平臺,用于教學內容管理、翻轉課堂、課程考核和教學資源共享等。

2.2 培養規劃

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分為本科生輔修(minor)項目和研究生學歷認證(certificate)項目兩個子項目,目的是培養具有數字化工作能力的新一代人文社科研究者和工作者。項目定位在為學生提供數字化新興領域的知識、方法和理論,尤其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文本分析、數據挖掘、可視化、數字建模、地理空間分析和制圖、多媒體敘事、信息系統設計、網絡分析、交互設計和其他應用于人文社科研究的工具[24]。其中,本科輔修項目每年分別在冬夏兩季招收兩批學生,生源專業背景和技術技能基礎不限,但根據生源主修專業不同要求所選課程而有所區別。學生在參加數字人文中心開展的研究項目的同時,須選修兩門必修課——“數字人文入門”和“數字人文專題”(專題內容每學期更新)、一門基礎課程和三門專業課程,并組隊完成一項小組合作研究項目[25]。

研究生學歷認證項目面向UCLA 碩士研究生開放,與本科輔修項目同時招生。研究生培養以學術研討為主,不要求學生必須參加數字人文中心的項目,但要求每位學員在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后,提交一份個人數字研究(digital research)匯報,據此對其進行學歷通過考核。在課程方面,研究生必修“數字人文核心探討”和“研究生深度研討”兩門課程,還須選修三門研究生課程[26]。

2.3 師資團隊

UCLA 的數字人文項目集合全校20 多個學科的專家,以滿足數字人文教育高度跨學科的要求。UCLA 數字人文中心在組建數字人文教育師資團隊時采用專職、兼職并用模式,核心團隊由專職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來自不同院系和學科的兼職教授共同組成。專職人員除數字人文教育項目外,還負責數字人文中心的其他職能;兼職教授以不定期會議和在線團隊的方式,承擔數字人文的教學任務。這種團隊模式,一方面保證了數字人文中心可以持續不斷地為全校數字人文教學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充分給予不同學科背景的教授獨立設計課程內容的自主性。同時,這種模式將數字人文教育從一個中心擴展到全校范圍,師資團隊可以借助不同教授所在院系的力量,充分利用不同學科環境中的教學資源。因此,UCLA 的數字人文教育項目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內容的同時,還能提供不同專業背景的實踐項目供學生參與。

隨著兼職教授研究計劃的更新,不同學年師資團隊中主要負責教學任務的成員可能發生變化。就2018-2019 學年來講,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的師資團隊包括來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信息研究部、電影電視與媒體研究院、歷史學部、通訊研究所和語言學部等的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27]。團隊在數字人文中心開設了“數字人文入門”等通識課程,同時在不同學部或研究所開設面向特定學科背景學生的專門課程。師資團隊的組成與變化,會直接影響UCLA數字人文教學課程的內容設計與專業傾向。

2.4 課程設計

自2011年數字人文教育作為獨立項目在UCLA 開展以來,共開設過281 門課程,課程形式包括學期制授課、系列講座、實習項目和分次研討會等,學時不同,學分亦有所區別。筆者調查2011-2018年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的課程安排,發現每年的課程設計會根據當年招生規模、生源專業背景和技術更新情況等調整[28]。

2.4.1 課程規模

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的課程共分為研究生課程、本科輔修基礎課程和本科輔修專業課程三部分,各部分課程數量所占比重如圖1所示。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中,本科生課程數量要多于研究生課程,原因有三:一是本科輔修項目招生規模大于研究生學歷認證項目;二是本科生課程形式比較多元,專家講座、實習項目等都被納入課程體系中,而研究生課程深度較高,一般為學期制課程,因此本科生課程數量更多;三是本科生課程多為專業入門和技術培訓課程,受到近年來數字技術更新的影響,課程調整與迭代率較高,研究生課程則更注重理論與方法的傳授和研討,因此課程內容相對固定。

圖1 研究生課程與本科輔修課程占課程總數比

2.4.2 課程專業

數字人文本身即交叉學科,其教學內容涵蓋不同專業,從數字媒介、計算機語言,到數字歷史、數字地理和教育技術等都有廣泛涉及。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的課程設計,充分體現了數字人文所涉專業的廣博程度。本文統計了該項目從2011-2018年所開設的所有課程,發現課程囊括了歷史、文學、藝術、計算機、信息研究等15 個專業大類的42 個專業細分方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空前廣闊的專業視角,詳見表1。

表1 各專業大類與細分方向的課程數量

根據表1統計,可以發現,歷史學、語言學和藝術學的專業細分方向較多,這是因為UCLA 數字人文教學內容很大程度依托于數字人文中心開展的研究和實踐項目,而這些項目大多解決的是歷史文本挖掘、歷史地理信息呈現、語料庫建設和藝術可視化等數字人文研究目前最關注的問題,因此大部分由這些專業支持。通過不同專業大類課程數量的比較,也可以窺探不同專業在數字人文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

如圖2所示,數字人文是藝術、技術與人文研究的高度融合,需要在藝術呈現方式、技術實現方法與人文研究過程等三個方面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培訓。其中,藝術領域的課程主要為學生提供數字媒體、三維建模和可視化等方面的知識;計算機課程為學生提供開展數字人文研究最基本的技術培訓;歷史學則指導學生利用歷史文本、檔案文獻等開展數據挖掘和網絡分析等。UCLA數字人文的課程還安排了一定比例的信息研究學課程,包括文獻學、檔案管理、圖書管理和情報學等,幫助學生在開展數字人文項目中處理好信息資源管理問題。此外,還有語言學、經濟學、社會學、建筑學和教育學等其他學科的課程,使得學生們能夠廣泛涉獵多種學科,從而基于不同專業視角開展數字人文研究。

2.5 實踐平臺

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尤其是本科輔修項目以“項目學習”(project-learning)為基礎,在實踐項目中接受技術培訓、學習研究方法、進行工作實習,是學生們獲得數字人文知識、方法和技能的主要方式。而數字人文中心多年來對校內研究與實踐項目的支持,確保了數字人文教育能夠享有穩定的實踐平臺。UCLA 數字人文中心已經完成和正在開展的數字人文研究項目有30 余項[29],其中以學生培養為目標或者以學生為核心團隊成員的典型項目如表2所示。UCLA學生們可以參與的項目專業涉及廣泛,也體現了“人文+ 技術+ 藝術”的數字人文跨學科理念。學生與研究項目之間發展出“雙向生長”的關系:一方面,學生也是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學生們參與的數據集處理工作,是項目實質推動和數字成果研發的根基;另一方面,項目為學生接受技術培訓和開展實踐運用提供了珍貴平臺,學生們以掌握文本挖掘、數據建模、數字可視化等技術為主要學習目標,又將掌握的技術方法運用到項目實踐中。最終,學生培養與實踐項目通過這種互動實現了雙贏。

表2 面向學生的數字人文典型項目

2.6 就業方向

在接受了豐富的課程教育與實踐項目培訓之后,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所培養的學生已經陸續在圖書館或博物館、司法、信息設計、教育、計算機技術等多個領域實現了較為充分的就業。根據數字人文中心2018年4月的統計,2013-2017年的數字人文輔修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就業去向如圖3所示[25]。由于輔修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會受到其主修專業方向的影響,圖3所示就業方向并不意味著數字人文的教育方向。但可以肯定的是,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高度跨學科的教學內容設計,以及豐富專業背景的實操培訓,為數字人文專業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提供了更多選擇的空間與方向。

圖3 數字人文輔修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方向與人數統計

3 經驗與啟示

在全球數字人文研究與教育不斷成熟的大背景下,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具有其獨特的發展路徑和經驗特征。對比國內正在開展的數字人文教育實踐,例如筆者曾參與的中國人民大學“‘數字記憶’厚重人才成長支持計劃”(以下簡稱“數字記憶計劃”),本文認為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在充分借助本校數字人文學術共同體的力量、采用跨學科合作教育模式、持續開展教學實踐項目以及為快速發展的技術保留教學內容更新空間等方面,對我國高等院校相關研究平臺開展數字人文教育具有實際的參考作用。

3.1 穩定的學術共同體支撐

UCLA 的數字人文教育項目自2011年啟動以來,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穩定快速發展,離不開UCLA 龐大的數字人文學術共同體的支撐。一方面,UCLA 校內7 個與數字教育與研究相關的機構(除 HumTech、IDRE、UDHIG、IDRE-HASIS外,還包括UCLA 圖書館、信息技術辦公室、教學發展辦公室等)為數字人文教育項目提供了強大的師資、技術、資金、平臺和項目支持。另一方面,自1980年代以來,UCLA 的數字人文研究團隊逐漸發展壯大,并且在不同學科都有研究力量存在,校內來自20 余個專業的教授和研究員組成的教學團隊,滿足了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的獲取需求。同時教學團隊不斷推陳出新的研究成果,也為數字人文教育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近幾年來,我國數字人文研究熱度正在不斷上升,學術共同體也已初具規模。以中國人民大學“數字記憶計劃”為例,旨在培養學生通過數字信息和網絡技術,將國家、地區、社會組織以及特殊事件的歷史以專題方式進行組織和呈現。自2016年成立后,計劃吸納了來自信息、國學、歷史、文學、法學、新聞、藝術和信息資源管理8 個學院的專家學者,為學生提供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培訓和指導。計劃核心課程《數字記憶》由4 位老師聯合開設,兼授理論、方法和技術內容。該計劃充分利用校外學術共同體的資源和力量,邀請臺灣大學數字人文方面的專家開展講座、帶領學生參觀文博系統數字人文項目等。相比UCLA,該計劃的師資團隊力量尚顯薄弱,所依托的學術共同體穩定性不強。但這種依托于學術共同體的力量,從共同體中獲取師資支持,從共同體的研究成果中獲取教學內容的模式,對增強我國高等院校開展數字人文教育項目的可行性具有重要價值,值得推廣和強化。

3.2 靈活的跨學科合作方式

數字人文學科獨立和領域建設的過程,本身就是多學科相互融合、理解并發展出新的研究邊界的過程,跨學科合作是數字人文研究的基本方式。中國人民大學的“數字記憶計劃”嘗試采用多種跨學科合作教學方式,例如邀請不同學科教授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內容涉及歷史、傳統文化、知識產權、語義網技術等領域;由8 個專業教授組成導師團,為學生分組實踐提供獨立指導。跨學科合作方式可以靈活多變,但從根本上應該體現在師資團隊建設和教學內容設計兩方面。

首先,要積極納入各學科的優秀師資力量,基于數字人文獨立學科平臺,為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交流合作與成果共享空間。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的教師就來自20 多個專業,但在數字人文中心的組織領導下,能夠基于不同研究項目共同完成科研和教學目標,實現了教職工之間的跨專業合作。再者,要充分包容不同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將藝術、技術、管理、人文等不同領域知識納入到數字人文課程內容體系中,給予學生廣博的學科視角和充分的研究視角選擇空間。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的課程體系中,就包含了42 個專業細分方向的課程,學生們能夠基于主修專業相對自由的選擇課程內容和參與項目實踐,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能夠借助課程與項目平臺實現交流與合作。

3.3 持續的實踐性項目平臺

數字人文是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學科,其教學內容、研究成果往往來源于也體現在實踐項目成果中。因為依托于UCLA數字人文中心(即HumTech),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的學生擁有充足的機會參與到實踐項目中,融入人文研究過程、接受數字技術培訓并能夠將所學技能運用于項目實踐。為了保持實踐項目的可持續性,數字人文中心每年定期向全校開放數字項目的合作申請,并為入選項目提供項目策劃、評估和預算估算等服務,并且根據申請需求指派專員參與項目和提供技術支持。這些項目或者將成果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或者組織學生參與部分項目工作,或者由學生作為核心研究力量直接推動項目實施。

目前我國數字人文領域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著大量的研究項目,這些項目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的珍貴平臺。例如,“數字記憶計劃”現正依托于人文北京、人文奧運研究中心承擔的“北京城市記憶”數字資源庫建設項目,在其中的“我的北京記憶”互動網站中辟出眾創空間,鼓勵學生分組選題,并在線呈現他們對北京歷史文化資源的創意與開發成果。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對課程理論有了進一步理解,也學習和運用了專業技術與實踐技巧。我國未來數字人文教育的基礎方式可以推廣這樣的“項目學習”式,讓學生們利用項目平臺邊工作邊學習、邊理論邊實踐。

3.4 及時的數字化技術更新

數字人文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將數字技術應用到人文研究中,因此數字技術、方法的更新將直接影響數字人文教育的內容。綜觀UCLA 數字人文教育項目的課程設計,可以發現幾乎每年甚至每學期都會進行課程更新與調整,以適應當時數字化技術的最新發展。尤其是主題建模、三維模型以及虛擬可視化等新技術在數字人文課程中的比例不斷增加,使得學生們能夠始終追隨數字技術發展潮流,站在領域前沿開展創新性研究。

我國數字人文教育項目在設計教學內容與探索相關研究方法時,不僅要關注領域基礎知識和理論,還要充分容納新興技術和方法,并給予教學體系一定的更新和修改空間。國內數字人文教育項目一方面可以不定期邀請網絡技術、傳媒藝術等行業從業者為學生介紹、闡釋當前先進的技術及其運用;另一方面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定期調整與更新,使學生接受的教育始終符合數字人文研究的發展實際。

4 總結

UCLA 從2008年開始推出數字人文方面課程,到2011年啟動獨立的數字人文教育項目,至今發展成美國甚至全球數字人文高等教育最佳實踐之一。UCLA 的數字人文教育項目依托于數字人文中心等其他校內研究機構,積累了較成熟的項目管理經驗,并且在穩定的學術共同體的支持下組建了龐大的跨專業師資團隊。在課程設計方面,UCLA 充分體現了數字人文的學科融合特征,開設了40 余個專業研究方向的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學科研究視角。基于數字人文研究機構的實踐項目平臺,UCLA 支持學生在實際項目中接受培訓、參與實踐,這對于學生們真正掌握數字人文的理念、知識、技術和方法并將其運用到人文研究實踐中,具有關鍵作用。UCLA 在開展數字人文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學術共同體的力量,同時開發出靈活高效的跨學科合作模式,不僅利用該校資源開發持續性的實踐項目平臺,還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技術更新保留了充足的空間。這些經驗對于我國開展數字人文教育,探索適合我國高校實際的數字人文教學方法、內容和路徑,都具有珍貴的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課程研究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計算機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黄色不卡视频|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久久伊人操| 国产99精品久久| www.亚洲色图.com|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jizzjizz视频| 高清不卡毛片|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色久综合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9999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亚洲国产清纯| 欧美久久网| 一级爆乳无码av| 亚洲美女操|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亚洲啪啪网|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91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亚洲69视频|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欧美在线网|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91精品综合| 欧美久久网|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国产91高跟丝袜|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91视频精品| 毛片手机在线看| 日韩在线网址|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91av国产在线| 青青操国产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少妇精品网站|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午夜日b视频|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视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