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為文化傳播創新提供了新的渠道。通過融媒體、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能夠讓人們更加直觀便捷地認知了解許多瀕臨斷代的民間美術形式。本文重點探討民間美術如何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新的傳播與發展。
關鍵詞:民間美術;互聯網;傳播
中圖分類號:J0;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024-01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為文化傳播創新提供了新的渠道。借助融媒體、三維動畫、體感技術、虛擬現實等新技術,使得原本生硬、晦澀的概念及文化形式更加立體、真實。將這些技術運用于民間美術的傳播,能夠讓人們更加直觀便捷地認知了解許多瀕臨斷代的民間美術形式。傳統民間美術,由于受眾群體規模小,發展空間局限,往往被邊緣化。盡管目前我國針對民間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了搶救性保護措施,但往往難度較大。其中一關鍵原因在于傳播渠道方式的局限性,如展現方式單一、缺乏主動性體驗等,缺乏震撼力和感染力,自然難以引起大眾的關注和重視。此外,從民間美術自身的創新發展看,互聯網技術的引入,能夠借助各種CAD輔助軟件,實現更為便捷的創新設計,為設計者提供更多靈感,從而豐富我國民間美術寶庫。
一、當前我國民間美術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民間美術體現地域性特色文化
民間美術伴隨地域性的不同而產生的藝術風格的差異性,與創造者、受眾所處的環境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民間的各種壁畫、年畫、布藝、剪紙、雕刻、泥塑、風箏、皮影等,都帶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即呈現出聚落性、群體性、民俗性等。而這些又是在人們群眾生活的過程中創作的。因此,地域性美術的來源必定是中國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種民俗活動。我國東西南北地域性美術風格迥異,也主要受多民族客觀因素影響,民俗、生活習慣等差異都會產生不同的審美及實用性差異。上述地域性文化影響下的各種五彩斑斕的民間美術形式,就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完整地體現、表達、傳播這些文化藝術形式。
(二)民間美術面臨著傳承危機
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們在民間美術認識方面存在著誤解,認為民間美術屬于陳舊、過時東西,并不重視民間美術傳承和發展,這就使得一部分民間美術的技藝逐漸消失。部分民間美術的理論家、保護者等較重視民間美術,這也成為體現人類生活形態重要的載體,同時在博物館內展覽留存一部分民間美術作品,這也成為了藝術重要組成部分?;ヂ摼W背景下,各種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中,文化保護者與藝術家需要認識到民間美術重要性,重視民間美術保護工作,探究民間美術的意義和價值。
二、互聯網輔助創作
互聯網輔助創作重要支撐在于融媒體與互聯網,數字技術發展催生了更多創作渠道,這就使得新型藝術表現形式在傳播渠道上獲得了解放,這對人類審美、思維以及體驗等方面具有非常深刻影響。人類天性在于追求新事物,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無法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物質文化需求,那么就需要重視新科技創新,借助新型科學技術促進人類發展。互聯網技術能夠兼容多種藝術形式,以實現藝術作品和創作者之間直接互動。設計創作不會受到材料局限,所見即所得,由此帶來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為民間美術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
三、民間美術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與創新
(一)構建民間美術信息與資源共享平臺
互聯網技術為民間美術傳承和發展帶來根本性的傳播與發展方式轉變,在融合過程中,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數字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等,使得民間美術能夠突破地域、技術、手段、文化等因素限制,這就為民間美術發展、文化發展等帶來契機,促進民間美術穩定性、持續性高效發展。借助互聯網手段能夠全面、系統化分析民間美術流程以及民間美術工藝,實現傳承民間美術藝術。針對被人遺忘民間美術藝術需要重點保護,借助信息化技術和信息化手段來保存和記錄,構建完善民間美術的信息資源庫。
(二)構建民間美術的數字博物館
目前不少大型藝術場館都實現了數字化展示,即通過技術手段將實物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參觀者不僅欣賞到實物,還能借助多媒體手段了解其文化背景與制作流程,充分了解各種民間美術形式與內涵。例如,針對陜西鳳翔木版年畫開發的數字博物館,借助民間美術的數字化博物館發展模式,全方位展示其發展歷史、文化淵源、制作工藝等,使人們在參觀中快速了解認知,培養保護意識,進而更好傳承這一優秀民間美術形式。
(三)促進民間美術和數字技術的融合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民間美術的數字化作品能夠給予人們更好的欣賞體會,同時有利于擴大受眾群體。通過實踐能夠更加積極開展民間美術活動,將民間美術和數據技術融合,以數字京劇臉譜為例,通過臉譜面具和新媒體技術融合,制作臉譜特效,創新傳統京劇臉譜設計模式,將現代網絡游戲和傳統民間美術融合,能夠讓傳統京劇藝術滲透到年輕群體,讓傳統文化“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