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虹

摘要:由于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與模式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筆者針對低碳經濟的概念、特征和要素,從四個方面,選取各個指標,評價低碳經濟發展程度。
關鍵詞:低碳經濟;構建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4;F20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8-0033-02
引言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的變化,近年來提出了一系列與碳相關的新概念和新政策,探索并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這一話題在國際上熱度不減。但是國內外各界對低碳經濟的概念及對評價體系的認識并不統一。本文就低碳經濟的概念、特征、要素與其統計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和策略提出一些基本認識,以供參考。
一、低碳經濟的概述
(一)概念分析
英國首相2003年在政府文件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中最早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詞。低碳經濟產生的背景是基于全社會人類生存與發展受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巨大挑戰。低碳經濟在這一大背景下摒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制度創新,產業結構轉型等多種方式,從而達到社會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雙贏發展模式。
(二)特征分析
與之前各種的經濟發展模式相比較,低碳經濟在國際上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特征表現為“低碳排放”、“高碳生產率”、“階段性”。低碳排放著重強調的是對碳排放量進行計量,但在不同的學術研究中,對其理解角度不同;高碳生產率就是指每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所產生更高的GDP或附加值,一般可以衡量一個經濟體發展的效率高低;階段性是指低碳經濟發展周期具有階段性,可以用碳排放彈性指標去衡量。
(三)構成要素
低碳經濟包括四個核心要素: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技術水平、消費模式。其中,資源稟賦包括各種自然能源和社會、人力資源;經濟發展階段更多體現在產業結構、城市化等方面;技術水平主要指產品和技術所消耗碳效率的高低;消費模式則是指生活習慣與品質的不同導致碳排放差異。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構建低碳經濟統計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是客觀反映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低碳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不但要遵循統計指標體系構建的相應原則,而且還要反映低碳經濟自身的概念、特征。言而總之,低碳經濟統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應具備以下原則:
(一)科學性與創新性原則。即指標體系的構建要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能夠反映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特征。鑒于低碳經濟是近年來興起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呼吁人們改變生存發展觀念,形成低碳生活的習慣。
(二)全面性與代表性原則。由于低碳經濟涉及內容廣泛,因此評價統計指標體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從各個角度反映所統計的對象。為了能更加準確的反映低碳經濟內涵與特征,應著重選取代表性強的相關指標。
(三)可操作性與通用性原則。由于統計指標體系涉及多個指標,所以應該重點選取可獲得、可具體操作分析的數據。指標選取應盡量具有通用性,以便對不同地區進行低碳經濟的評價與分析。
三、指標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指標體系總框架的構建
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為低碳經濟統計評價體系的一個基本框架。根據低碳經濟的概念、特征和要素,結合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和相關思路。低碳經濟統計評價指標體系作為第一層目標層,經濟發展指標、資源利用指標、環境保護指標、社會生活指標這四個方面構成第二層準則層,上述四個方面進一步細分成16個評價目標構成第三層指標層,最終構成統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選擇和完善,構建的最終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5.人均消費二氧化碳排放(噸/人),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總人口的比率。該指標為逆指標。計算公式為:人均消費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總人口×100%
四、結語
隨著全球氣候不斷惡化以及資源緊張問題日益突出,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在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低碳經濟自提出以來,海內外學者對低碳經濟的研究也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但是,目前對于低碳經濟統計評價體系方面的文獻報道,數量并不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就這方面的研究尚在探索階段。如何構建科學、權威的低碳經濟統計評價指標體系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