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 陸浩靖 祝凱月
摘要:風景名勝區作為旅游業的一部分,為帶動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文通過分析民族地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的取得前后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對比研究,分析產生的變化,得出在一些旅游業發展較好的民族地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的作用明顯;對于基礎薄弱的地區,效果則暫時不顯著,但是其經濟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從而建議少數民族地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地區旅游業,充分發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的作用,進行有效挖掘。
關鍵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影響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8-0482-01
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
中國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稱號,自1982年設立以來,已公布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共有244處,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風景名勝區管理體系,對風景名勝區的后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第八批名單中,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景區,分別為湖南省鳳凰風景名勝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須彌山石窟風景名勝區等。
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對民族地區經濟的影響
湖南鳳凰風景名勝區旅游資源優勢明顯,山清水秀,自然地理位置優越,且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苗族、土家族等眾多少數民族在此聚集,獨具民族特色,在2012年獲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鳳凰風景名勝區進一步發展。
通過對湖南省鳳凰風景名勝區旅游收入和地方生產總值建立聯系,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取得前的2006年-2011年和后的2012-2017年對比發現,雖然在取得前后的旅游收入都呈上升趨勢;但從表格的折線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在2006年-2011年旅游收入占地方生產總值呈波動上升趨勢,其地方生產總值增長率波動較大;2012-2017比重持續上升,旅游業的主導作用愈發顯現,且取得稱號后的趨勢更明顯,每年占GDP的比重波動較大,處于持續上升的階段,旅游業作用十分顯著,地方生產總值增長也符合經濟新常態的要求,提質增效。
旅游收入對經濟的貢獻度量化學術界暫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現在一般采用的旅游貢獻率進行替代。旅游貢獻率指的是旅游總收入增量占GDP增量的百分比。根據現有數據,通過計算可知2006-2011年鳳凰的旅游貢獻率波動較大,且平均貢獻率為1.46,明顯小于2012-2017年的3.06,這顯示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取得前后旅游貢獻率有顯著差異。在取得稱號后,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為切入口,加強鳳凰古城國家5A級景區創建,積極開展當地建設旅游項目,舉辦國際鼓文化節等多場旅游活動,采取系列宣傳措施,舉辦民俗活動吸引游客,取得一定成效。
須彌山石窟風景名勝區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地區回族人民眾多,帶有明顯的回族特色;須彌山石窟歷史悠久,周圍環境優美,宗教特色濃厚。近年來須彌山石窟風景名勝區發展曲折,吸引游客到來帶動消費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服務不到位,市場秩序混亂的問題。
通過對須彌山風景名勝區所在地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緩步上升,旅游業作用顯露,并且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旅游業不是其關鍵產業,在稱號取得前后旅游業作用不明顯,所占比重小,對其貢獻率較低,增長不明顯。實際情況表明在稱號取得短期內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但從長期來看,須彌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潛力大,充分打造可以增加旅游優勢。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初見成效,迎來須彌山風景名勝區的發展新高潮。
總的來說,對于原來有旅游業基礎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民族地區,稱號的取得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加明顯,可以借機進行宣傳引導,進行合理利用。對于旅游基礎較差取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的民族地區,稱號的取得帶來的影響不明顯,貢獻率低,存在運用不合理,開發不到位的問題。
三、建議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是對景區的一種肯定,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其所體現的作用也各有差異。
對于經濟發展較快的民族地區,應該繼續挖掘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的經濟價值,發揮其附加值,同時注意景區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注重文化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帶動人民就業發展,實現景區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發展。
對于經濟發展較慢的民族地區,應該加大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的合理利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做到與稱號相匹配,同時要加強宣傳力度,發展經濟,宣揚民族文化,促進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