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驍 王宇欣
摘要:遼寧裝備制造業一度是遼寧省的支柱性產業曾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下遼寧裝備制造業有了新的發展機會。“一帶一路”也是遼寧裝備制造業走出國門的有利契機。
關鍵詞:一帶一路;產業競爭力;裝備制造業
中圖分類號:F424.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8-0496-01
一、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現狀
我國制造業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國家。近十年來,中國制造業快速持續的發展,總體規模和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它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并且成為支撐世界的主要力量。在2014年中國工業值為22.8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85%。2013年,中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總量的20.8%,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2014年,共有100家中國企業入選《財富》世界五百強,與2008年相比增加了56家(不包含港澳臺地區)中國連續兩年成為世界五百強企業數量第二大的國家,僅次于美國。近十年來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直接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率,提升了中國在全球化格局下的國際分工。從國內看,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85%增長了一倍多。從國際比較看,1990年中國制造比例占全球的2.7%,居世界第九位。到2000年,這一比例已升至6.0%,在全球排名第四。2010年,這一比例為19.8%,居世界首位。自十九世界中葉以來,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展,中國已重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國家。
遼寧是中國裝備制造業重要的科研生產基地,遼寧通用裝備制造業和特種裝備制造業具有高度的專業化,遼寧裝備制造業在大型技術裝備的實力可謂全國第一。國內大型裝備均可制造,并且遼寧省可利用其優異的地理環境發展“一帶一路”周邊的發展中國家,其就可以利用遼寧省的優勢,發展他們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雖然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較好但也存在許多問題。改革開放以前,遼寧省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后遼寧的裝備制造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機械設備制造業、汽車及零部件、航空以及電子設備等都是重點發展的項目。
(一)規模方面,機械裝備制造業汽車及零部件以及航空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但在通信電子儀器方面處于劣勢。
(二)市場方面,國際市場方面以鐵路裝備、機械裝備制造業、汽車及零部件方面出口較高,通信電子儀器方面出口較低。
(三)生產方面,生產規模雖大但是生產效率過低。
二、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的問題
現階段遼寧裝備制造業雖然發展的很快,但隨著國際合作的加強以及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如果想把握“一帶一路”這個機會在國際舞臺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遼寧裝備制造業還需要進行改進。
(一)企業規模小,無法立足于“一帶一路”國家
遼寧裝備制造業存在企業規模小、投資短缺、布局類似的情況。改革開放后,我國重點的工程、產品設計以及制造三方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想在其中打開市場對小企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二)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遼寧裝備制造企業規模小,對于研究開發新產品缺乏經費和能力,所以開發能力差,缺乏創新。并且中國的研究人員一般集中于大學和研究機構,企業缺乏高級科研人員。遼寧裝備制造業受諸多條件的制約,設計、創造能力都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比例相差懸殊。
(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文化差異大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多,政治制度、人文觀念都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無法統一市場;產生民族宗教矛盾,導致社會不安定;歷史文化不同,對中國的認知不同,質疑中國的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各國有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差異使合作沒那么容易達成。
三、推動遼寧裝備業融入“一帶一路”發展的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
國家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使中小企業擁有資本、擴大規模。在國際立足,改變中國的用人制度,鼓勵科研人員走出大學,走出科研中心進入企業發光發熱。遼寧裝備制造業要轉變思想,把握住產品的質量并且改變企業理念以調整生產。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存在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們大部分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因為進行創新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并且一般情況下短期內看不到效果更存在研發失敗的危險,因此很少企業會進行自主研發,機械大部分都依賴進口。國家應制定優惠政策大力支持企業自主研發,企業應建立健全的體制,在創新力度上有所突破,轉變觀念支持創新。
(三)推展保險業務
進行風險評估,開展國家間的風險咨詢服務。對沿線各國的文化,人文習俗等進行信息咨詢,依照國情加以分析,為企業提供參考。要推廣境外保險業務,開展出口保險,海外投資保險,要根據各國的國情制定相應的保險項目。努力規避風險,免受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