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娟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廣大的中小企業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滿足社會需求,優化產業分工,推動技術創新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諸多方面表現出良好的優勢,其在國民經濟持續增長,推進技術改革,促進產業細分,增加就業、創業機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小企業特點;創新優勢;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8-0082-01
一、我國中小企業特征分析
在國民經濟中,合理的企業結構通常會表現出“金字塔”的形狀特點,即數量龐大的中小型企業與數量一般的大型企業、特大型企業一起發展,這些大型企業、特大型企業的數量往往彰顯一個國家真正的經濟實力。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特大型企業之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表現如下:中小型企業,特別是與大企業配套的那些中小企業會促進大型企業、特大型企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反過來,大型企業、特大型企業主導國家經濟,從而指導小型企業的正確發展方向。中小型企業發展具有持續、不穩定的特點,許多單個中小型企業面臨倒閉,但同時每年又會涌現出大量新的中小型企業。正是由于這些中小型企業的獨有特點,在融資方面也區別于一般企業。
1.中外中小企業的共同特點
中小型企業的產業領域涉及眾多,數目巨大。雖然不同地區、不同產業領域或同一地區、同一領域的不同發展時期出現的各中小型企業沒有可對比的意義,但應該注意到這些中小企業仍具有某些相似的基本特征。
2.中小企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種產品生產規模如何,與該產品的“經濟規模進入壁壘”有關?!敖洕幠_M入壁壘”是指新企業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所必須達到的最小規模。不同產品具有不同的“經濟規模進入壁壘”,形成不同的生產形式,通常來說經濟規模壁壘高或比較高的產品,多存在以大規模集中的生產形式,如汽車、鋼鐵等;而經濟規模壁壘比較低的產品則多存在以小規模分散的生產形式,如日常生活用品、服裝等。中小型企業多是經濟規模進入壁壘較低的密集型產業,且具有技術要求低、企業間競爭激烈等特點。其與生俱來的發展要求,使中小企業最具競爭活力,而優勝淘汰的市場選擇機制促進了中小企業的不斷更替,從而培育起頑強的生命力。企業間既相互競爭、相互制約,又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的格局,促使中小企業群體繁衍壯大。
二、中小企業具有技術創新的優勢
熊彼特的理論指出,中小企業代表落后的生產技術,只有大型企業才能推動技術進步。研究分析發現,大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弊端,表現如下,大型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創新動力,且大型企業常通過兼并或收購中小型企業搶占新的市場領域,這些中小型企業往往能夠為其帶來成熟的產品和現有的技術。在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產業化形成行業或“規模經濟”行業中,大型企業往往表現出技術創新緩慢的特點,而中小型企業表現出良好的趨勢,具有諸多技術創新成果,發揮積極作用。
Acs和Audretsch(1990)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各行業的技術創新情況,結果分析發現: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較多的行業中表現出更大的競爭優勢,相反大型企業在技術創新較少的企業中競爭優勢明顯。此外,他們還分析了美國1982年技術創新成果發現,大型企業在技術更新相對緩慢、開發周期相對較長的行業中表現出競爭優勢,而中小企業則在技術進步迅速、產品個性化程度強的行業中優勢顯著。
表1-1美國15個創新最多的行業與企業規模(1982)
行業中小企業創新件數大企業創新件數相差件數
電子計算機227 158 69
自動控制儀器93 68 25
工程和科學儀器8343 40
電子元件73 54 19
塑料制品82 22 60
測電儀器47 28 19
工業控制46 15 31
外科和醫藥設備36 30 6
通訊電視和無線電設備72 83-11
外科醫療設備13 54-41
特殊工業機械21 43-22
半導體29 91-62
制藥13 120-107
照相設備9 19-70
辦公設備10 67-57
(資料來源:Aes,Z.J.和Audmtsch,D.B.,1990,Imnovation andSmallFinns,The MIT Press,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
知識經濟時代為中小企業發展帶來機會,隨著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向技術、知識密集產業轉變,為中小型企業創造條件,這些中小企業將有機會擺脫資本約束向高技術領域邁進。發達國家中,中小企業已在生物工程、信息與軟件技術創新中處于先導地位,而且眾多中小企業還出現在與計算機技術相關專業服務領域,如特殊加工、軟件設計等。中小企業的先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身創新能力快速提高;二是靈活的經營機制時期成為某些高新技術產業擴散的關鍵載體。對美國121個行業技術創新調查分析發現,每100萬名工業工人的技術革新數在中小企業為162項,而在大企業只有62項,500人以下的小企業花2.22年就可將一項創新技術投人市場,而大企業則需要3.05年。美國對大型企業在企業R&D經費投入上約為95%,但在1975-1996年的20年間,中小企業的在按價值量計算的創新成果占55%,由此可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