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海波
摘要:“外師造化”即審美活動必須以自然萬物作為客觀基礎,它是審美心理發生的起點,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根藝;載體;自然;形態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184-01
根藝就是根的造型藝術,其創作是以各種自然根材為載體,因材施藝,而進行的一種藝術活動,它的創作應以自然為師,把人的作為看作從屬于自然的和諧關系,是“天人合一”的再現。來源于大自然的各類根材,以大自然賜與的多種的姿形,給創作者以靈感,同時也成為創作者表達內心情感的媒介。
唐代畫家張躁曾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畫論,換言之,自然物之美是藝術美之基礎,藝術美是自然美之升華,無自然物之美,藝術美便為無本之木,無米之飲。沒有藝術美的發現和再創造,自然物之美只會被淹沒的無影無蹤。這對根藝創作有著實質性的指導作用,也應關注自然,對自然之形進行概括和提煉,并提升到能觸動人之心境的位置,才是“中得心源”。
所謂“外師”者,即“寫生自然,師法自然”,藝術家通過寫生的方式,從觀察和體會中感悟自然,最后才能通過所感、所悟,將目中之形賦予藝術之美。根藝創作應以自然的根材,通過人類的加工制作成形,來反映自然。根藝創作者應以特有的眼光和理念感悟自然生活,以形雕情是其真正的目的。借助自然實現生活的“形”表達對其感悟到的美感之情,寫生的“形”是為情而準備的,“形”是藝術表達情感的媒介。只有真情才能動人,有感而發,為情所動,有思想情感的藝術創作才是藝術的生命。在根藝創作中,作品也是在曲折的發展中推陳出新,并從技法到理論,交織著作者的審美思想,隱含著豐富的審美理念。人與自然的交流是潛移默化,點滴積累的“外師”只有一種外在的表過程,而“造化”卻是潛在的情感升華。
唐人張彥遠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于立意而歸于用筆……”。根藝要用刻刀這個工具去實現作品的立意。根藝是來自民間,但創作者要用自己的心眼去看世界,養浩然之氣,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靈氣,無性流露,意趣自高,作品不斷立意出新。在中國古代,人與自然合一始終是中國主流的精神傳統,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人與天是拍通一體的。道家看重自然,認為道字為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老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看重人文,提出將人的情感移置自然界,將自然擬人化,使自然具有同人一樣的情感與意志,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我們在根藝創作過程中,要使抽象的生命在具象中展示,使物象具有生命的表現形態,自然之物被看做是一種有機生命呈現給觀眾活躍的樣態和真實的形態。自然與藝術的結合,在根藝創作上反映得也比較明顯,如我們創作的根書、根畫、根盆景等。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要把局部與意象相宜的結合起來,保持美的自然形態,作品才能有靈性。
中國人善以已度物,認為萬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靈,是通過其他生命來體會自然生命價值的情愫,根藝作品也是一種生命的延續。不同的藝術門類問都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它們對世界的感悟,是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表達的。如舞蹈、雕塑、書法、繪畫、篆刻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根藝作品的創作是一種動態的過程,作者要根據根材的形狀,進行構思、加工、處理。根的形象性是固有的,然而有形象的根并不都是美的,只有根的形象性脫離的其他屬性單獨呈現出來的才是美的,也就是說,根只有展示其獨有的特性時,才表現出美來。
根藝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回歸本真,追求自然的行動。人們對根藝作品的欣賞是受審美趣味所影響的,“外師造化”即審美活動必須以自然萬物作為客觀基礎,它是審美心理發生的起點,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大自然作為一客觀存在確有一種自在的本體之美,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一切山川風物本就蘊藏著一種規律、秩序,搏動著復雜、強勁的節奏,這種規律、秩序、節奏即是最基本的美,包括根材的原始之美,但它又是根藝創作的最基礎的參照物。中國人重造化、重自然,作品中帶有濃郁的人性化色彩,根藝作品也秉承了傳統文化,將作者的情感,意志等本質力量附加于根藝作品之上,使作品具有人的主觀色彩,在這一過程中,作者帶著主觀感受,思想,情感和意志去觀察外界事物的,而根藝作品則被注入人的生命活力。根藝作品《弱肉強食》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只游動的魚兒,口中銜著一只小蝦,作品通過自然天趣的畫面,揭示的卻是自然界中生物鏈殘酷,同時作品意在言外,言有未盡,引人聯想,有想象余地,讓整個作品的意境及思想性活躍了起來。相反,沒有情性、靈感驅動的操作,不會創作出好的根藝作品。
自然之美造就了藝術家,藝術家創造了自然美之魂。藝術的魅力在于情,情的源泉在于真。真實的生活,需要我們去真情體會和觀察。根藝創作應以自然的物像來反映自然,根藝創作者應以“自然”為師,以特有的眼光和理念感悟自然,以形雕情,借助自然實現生活的“形”表達對其感悟到的美感之情,只有這樣,根藝創作才可在曲折的發展中推陳出新,并不斷提升作者的審美思想及隱含著豐富的審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