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教學中的詞匯就如建筑材料中的磚塊,有了它才能建造出或堅固、實用的橋梁,或如長城、金字塔之類的永久性建筑。但記憶英語單詞卻是學習英語的一大難點。很多學生開始接觸英語的時候興趣很濃,學習一段時間后就感覺英語難學,興趣減退甚至喪失信心,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呈現詞匯的方法單一、抽象、不生動;學生記憶單詞的方法不科學,記憶的毅力不堅定,記憶的信心不足。
關鍵詞:初中英語;英語詞匯;記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3-004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040
初中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單詞記不住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呈現詞匯的方法單一、抽象、不生動;學生記憶單詞的方法不科學,記憶的毅力不堅定,記憶的信心不足。學習英語的熱情往往由于記不住詞匯而降溫,這也是英語教學的難點。現就如何學習和識記詞匯談談我的認識和做法。
記憶是外界事物刺激大腦神經,在大腦中留下影像,形成瞬間記憶,然后再經過多次刺激,最終再現事物,形成長時記憶。外界事物對大腦神經刺激越強烈、越新穎,形成影像就越具體、越清晰,轉化成長時記憶也就越容易、越長久。所以,在教學時,如何把一個個抽象的書面符號通過教師轉化成有意義、有情感、具體形象的信息刺激大腦神經,就成為呈現詞匯的關鍵。這就如同一個演員的首次登臺亮相,只有著裝新奇、自我介紹別致、演出具有個性,才能征服觀眾,被觀眾接納并記住不忘。一個新詞的呈現也應精心策劃,細心打造,給學生深刻的印象。教師常常責怪學生記不住詞匯,其實教師在呈現單詞時就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導致他們不愛記,也記不住。呈現詞匯的方法很多,但其要旨都應該是通過多角度、多層面、多頻度的刺激學生大腦,引起注意,形成強烈的影像。同時還要遵循呈現詞匯先意義、再讀音,最后拼寫形式的教學原則。如我們在教“墻”這個詞匯時,先指著墻說:“This? is? wall.”確保學生把這一讀音與實物“墻”聯系起來,最后再板書w—a—l—l,這種呈現符合學生認識事物從易到難、從低級到高級的認知規律。避免了思維由事物到漢語,由漢語到英語的二次轉換,有利于形成英語思維。
(一)語音記憶法
英語是拼音文字,詞匯按元音字母和輔音字母相間的規律排列而成,并構成特定的讀音,讓學生掌握讀音規則,以音節為單位記憶詞匯應該是英語學習者最常用最根本的記憶方法。一個詞如果不會發音,記憶就顯得很困難。我們要教會音標,培養學生聽音寫詞、見詞讀音的拼讀習慣。
(二)利用詞的包含和差比關系記憶詞匯
英語詞匯是由26個字母按一定規則排列組合而成,研究詞匯內部和外部關系,發現它們在書寫上有一定的包蘊和差比關系。如scan這個詞,一看是生詞,其英文解釋是look at quickly (瀏覽)。細心一看不難發現該詞是s+can 組成,can這個詞我們很熟悉,這樣可以利用已知詞can前加s來記憶,不但容易,且過目不忘。
(三)在閱讀和生活運用中強化記憶
生詞是組成句子的最小單位。我們平時只有加大閱讀,在閱讀中不斷再現所學詞匯,不斷增加詞匯的輸入,增加對語言信息的儲存和積累,才有可能對語言進行運用和輸出。而且閱讀和運用可以加深對詞匯的準確理解,調動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激發對語言自我生成的潛能,從而形成學習詞匯的良性循環。
根據艾濱浩斯記憶曲線,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這要求我們對所記憶詞匯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復再現。一般來說,早上學習的詞匯,中午一定要記憶復習,晚上睡覺前必須再記憶重復,第二天早上檢查記憶效果,對未記住的要再識記,再重復。對已記住的詞匯過一天再復習,以后可稍長一點。復習詞匯時要求口、眼、手、腦并用,以自我默寫、核對詞匯為好。如果有復讀機,可借助磁帶錄音進行聽寫記憶。布置寫詞匯時,要求同學們寫出一個詞,重復一至兩遍,然后在課文中找到該詞所在的句子一并抄寫下來,最好再仿造一個句子。接著再按以上要求寫第二個詞,等把要寫的詞匯寫完后,如果有必要可按以上方法進行第二次輪回,切忌把一個單詞寫幾遍甚至幾行,杜絕不加思考地機械抄寫。
任何方法和技巧都是以辛勤的付出為基礎的,教師呈現詞匯再精彩、再形象,指導的方法再科學、有效,如果脫離開學生刻苦和勤奮,都將是紙上談兵。
初中英語詞匯記憶的方法還很多,作為一名有作為的英語教師,要大膽探索,勤于學習交流,善于積累總結,才能有效提升英語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黎學智.英語詞匯邏輯記憶法[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許天福,虞小梅,孫萬彪.現代英語語音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
[3]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劉天軍(1975.8— ),男,漢族,甘肅西和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