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兒童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缺乏父母的照顧,往往引起學業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親情失落、安全失保等問題。教育界需要多關注這部分學生的教育,早日完善相關政策,縮短城鄉的教學差距。本文就城鄉接合部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以及應對措施進行相關的研究分析,為后來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城鄉接合部;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2-004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041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打工。有資料顯示,我國大約有1.2億農民離家外出打工,這就導致很多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1.大量的科學調查顯示:很多留守兒童家庭的教育意識模糊,父母文化程度有待提高。又因為父母常年在外常常會忽視孩子的教育,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方面都無法提供實際的幫助與理解。此外老人因為文化水平有限,不具備幫助孩子學習的能力,甚至有些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跟孩子吵架,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意見不同、看法不同,兩人無法達到同一溝通水平線。還有些老人會溺愛孩子,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很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觀點或者態度。此外,學生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人士的影響,養成經常逃課出入網吧、抽煙喝酒等不好的習慣,這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來說是致命的影響。
2.留守兒童區域配置的師資力量往往低于常規模式。很多教師需要一個人教很多門課,嚴重違背了資源的合理配置性和課堂內容的專業性。留守兒童普遍處于內心敏感的時期,需要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夠促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而老師課業負擔沉重,很難再花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思想波動。教師作為留守兒童唯一一個授予知識、可傾訴可正確引導的人,這種成長的忽略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還有很多教師屬于高齡教師,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和生硬的講解導致學生很難接受新的知識,很難形成創新實踐的基本意識。
3.維果斯基的研究強調兒童心理機能發展起源于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受社會規律的制約。心理發展是一個量變與質變相結合的過程,是由結構的改變到最終形成新質的意識系統的過程。此時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是認知意識形成的關鍵,但是由于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而產生一些錯誤的認知,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會導致學生失去認知生活的激情,容易陷入自我的狀態。
1.學校不能忽視家長與學生的溝通。雖然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但是可以通過學校開展的活動來促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通過學校活動能夠充分發揮班級的作用,有助于學生間產生信任感和更好的協調合作能力,讓學生的情緒更容易得到釋放,讓他們更能夠輕易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也能夠通過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校開展的活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開展活動可以有效地抓住兒童心理特征,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生更容易在活動中釋放自己的天性,展現最真實的自己,讓教師能夠快速地了解到每個學生的不同性格。通過活動,學生能夠減少孤獨感,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利于他們積極向上,及時傾訴自己的情緒。老師也可以通過活動來了解每個學生情緒狀態,好進行及時的引導。
2.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建設文化學習中心,打擊不良社會風氣,通過建設更多的活動學習場所促進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途徑,教師能夠有力貫徹落實教育指導方針。學生可以通過共同娛樂來提高自己的情緒并保持積極向上、熱愛運動、對生活充滿激情的飽滿狀態。
3.定期進行家庭訪問和溫暖問候可以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這有利于友好關系的建立。通過訪問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在家的老人也能夠接受到相關的教育,對于留守兒童來說這是一種有利的方式。周圍的環境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學生觀念態度的形成,采取“一對一”的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心理極度敏感和封閉的兒童進行密切的、長期的輔導與幫助。學校應該開設德智體美勞等各門課程,讓留守兒童得到綜合完整的教育。學生應該得到全面的教育,促進身心的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內心很敏感,很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教師和家長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關注他們,多給予他們關愛和耐心,讓他們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身心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范志光,袁群明,門瑞雪.小學留守兒童心理韌性與攻擊性的關系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7(13).
[2]張高華.留守兒童心理研究文獻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
[3]王洪江,劉宗發.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比較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3).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李卷石(1980.8— ),男,漢族,甘肅靜寧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