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士
摘要:美術屬于一門綜合性學科,不但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藝術涵養,更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教育是學生學習美術的基礎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才能幫助學生奠定藝術取向,形成獨特的藝術品格。目前小學生的審美能力較為薄弱,學校和教師都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培養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重點分析了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措施。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255-01
審美能力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和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小學美術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怎樣在教學美術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成為了目前小學美術教學的研討的重點。因此,研究、分析和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構建完善的審美能力培養體系
首先,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普及,但是多數小學依然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比較重視語文和數學課程,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美術教學,多數教師都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使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是方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學校領導和教師都應該與時俱進,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意識到小學教育中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美術教師必須掌握新課改對美術教育的要求,做到對學生負責,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把審美能力培養的措施落到實處。小學美術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當中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制因材施教。教師要深刻理解新課改的具體要求,充分利用教材,把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內容。把課堂和課外實踐相互融合,豐富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方法和內容。最后,不斷完善創新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機制。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應該從新課改要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各方面來綜合研究審美能力培養的新體系。例如教學內容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新穎具有吸引力的素材等。
二、教學理論和實際生活相互結合
藝術源于生活,美術作品的創作更是生活的寫照。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時候應該促使學生把美術作品和實際生活相互結合,使學生通過具體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所要創作的美術作品,才能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處于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一些具有意境和含義深刻的作品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即使一些構圖簡單,寓意淺顯的作品小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難度。所以,美術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們的聯想能力放在重中之重,促使學生們的思維不斷擴散,才能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把握作品的寓意。小學生的聯想能力也有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學會把實際生活中的現象擴展到美術作品當中,進而使學生能夠體驗到更加真實的審美感受,增強學生情感認識。
三、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審美視野
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都是我們獲取美術創作的源泉,教師應該多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和大自然接觸,使他們從自然萬物中獲得美的享受和體驗,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美和藝術上的美都來源現實生活。同時要多加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來促使他們的美術審美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得以培養。動手實踐作為培養學生美術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但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缺點,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觀察,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美術能力、思維發散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運用多媒體教具,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
理解是審美能力培養的基礎,理解能力強其審美能力和審美體驗相對較高。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構建豐富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體驗。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使學生理解作品的重要輔助工具,更能夠吸引學生的創作興趣。創作的實質就是展現學生的審美結果,學生創作的作品能夠反應其審美能力情況,進而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審美取向和美術能力。比如在欣賞一部美術作品過程當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具來為學生構建和作品有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多作品的認知,然后在情境中講解作品的簡介、創作背景等相關內容,使學生更加熟悉作品,最后引導學生去欣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屬于新課改的重點內容,在小學美術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重要內容。不斷學習新課改,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科學合理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