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懷亮
摘要:現階段,為更好的適應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推進全球化的經濟發展進程,我國針對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的管理漏洞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進了稅收關系與會計形式的合理轉變。所得稅作為稅收制度的基本構成內容,在稅制改革的過程中與會計制度存在差異。在此基礎上,本文從所得稅與會計制度改革階段的差異性出發,對協調二者關系的原則及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調整方向;實務協作;披露信息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8-0175-02
經濟形勢發展的復雜化、多元化特征,使得原有的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無法滿足市場發展的多方需求。為協調所得稅與會計制度的差異,需要相關部門共同協作,依照具體的調整原則,平衡稅收與會計規范的關系,為二者的協同發展奠定基礎。
一、企業所得稅制度與會計制度的內在聯系
1.所得稅的類型
稅法是法律、行政規章規定的,針對不同納稅主體制定的,圍繞稅收相關的權利、義務的調整內容。所得稅是稅法的重要組成,從廣義角度來看,所得稅包括個人、企業以及外商投資單位等三個類型。文章研究的是企業所得稅調整內容。作為利潤劃分的稅收形式之一,所得稅的制定、調整、補充等都是以國家為主體,對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進行規范。
2.會計制度的范圍
會計制度涉及的管理范圍分為廣義范圍與狹義范圍兩種,廣義的管理包括會計人員處理業務過程中,需要遵守的規范、原則、制度等,與會計工作相關的規范性內容都可以視為會計制度。會計制度的狹義內容是指政府權威機構結合現行會計準則,是對會計核算內容進行規范的制度。
3.二者的關聯
所得稅是以企業收益為稅收目標的法律活動,需要企業按照具體稅收細則,及時進行稅收核算與繳納。所得稅是企業的必要支出,是一項強制、無償的活動,因此,屬于費用支出、財務管理、成本控制的范疇。相較于其他稅收,所得稅通常在企業管理系統中被劃歸為宏觀費用、法定費用項目中。從稅收理論層面出發,所得稅與企業的會計工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二者相互作用。
(1)會計制度是企業所得稅計征的基礎
會計收益對所得稅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分期假定是稅收核算的時間基礎,會計收益的當期核定與計量方式選擇也是所得稅計算效率的關鍵影響要素,是計稅的基礎內容。會計賬簿控制系統的升級是促進稅收計征的技術基礎,為稅收核算提供數據參考。信息時代的所得稅計征需要科學的現代會計基礎知識支持,才能不斷完善稅收形式。當前階段的稅收實踐證明,財會體制是稅收法規高效推行的基礎。具體來講,稅法涉及的企業稅收核定、成本列支與費用統計等內容都是以會計工作為支撐的,除特殊項目外,稅收的計征整體依托于會計制度。
(2)所得稅是支持會計制度運行的法律條件
一方面,稅收制度的執行需要會計支持,稅制的實行提升了企業內部財務工作者的地位。所得稅的無償性、強制性特征,使得會計信息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會計工作的復雜性也意味著財務控制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稅收制度的調整與修訂,也對會計實行準則、規范有著一定的影響。稅法的剛性特征決定了會計核算需要以所得稅制度為根本指導,會計方法需要獲得稅法的全面認可,才能實現在財務領域大范圍推廣的目的。與此相對應的,所得稅也會一定程度上制約會計行業的發展。稅收通常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稅收改革與現實情況存在落差,會計制度很難沖破成本固定規則,發展相對滯后。
二、企業所得稅與會計制度的協調原則
所得稅、會計制度的編制與調整由不同的主體部門進行,在溝通與協調方面缺乏一致性,納稅主體需要在適應新會計制度的同時,按照當前的稅收制度進行稅款計征,增加了企業所得稅的稅收負擔,提升了會計核算的難度,甚至會引發納稅人的違規行為。因此,在兩種制度的調整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幾點原則,對制度的差異性進行控制。
1.全面性適用原則
在所得稅制定、修改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現行的會計制度,保證稅收制度的全面適用性,對稅收條款進行重新評估,與會計規范進行協調,避免單方面適用的情況發生,協調改革進程。
2.趨同性編制原則
在進行會計準則、規范改革時,應該依照會計目標與稅法推行情況進行,如果評估結果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應該采用趨同性原則,對修改內容進行再次審查,并在申報過程中,利用納稅手段調整,降低制度編制的負面作用。
3.效益超出成本控制原則
保證所得稅改革與稅收制度編制的一致性,除了需要注意會計核算、稅收平衡、納稅形式外,還應該貫徹效益為主的目標,不能讓稅收成本超出效益。同時,控制成本核算難度,對稅款的計算工作進行規范,避免征管問題的產生,也是降低所得稅成本的重要原則。
4.多樣性調整原則
會計制度的制定與修改是以科學的會計理論為基礎的,參照管理標準對內容進行修訂,因此,應該滿足經營主體與投資單位的財務需求。在進行會計處理的工作過程中,依照不同財務標準,選擇更科學的調整形式,所得稅法應該結合市場環境變動進行科學調整、合理補充、有效完善。
5.嚴肅性修改原則
無論從所得稅的層面上,還是站在會計制度的角度上,進行差異調整時,需要保持著謹慎、嚴肅的態度,對調整目標進行調研,合理規劃修改流程,通過全面研究與具體論證等方法,尋找修正的時機,貫徹嚴肅性的修改原則。
三、協調企業所得稅與會計準則實行工作的有效策略
1.科學規劃所得稅調整方向,注重改革的平衡
從經濟有序發展的角度出發,所得稅應該保持控制平衡的原則,針對不同的納稅主體,把握稅制管理、控制的整體方向。稅制改革應在高效控制的基礎上,保證國家稅收與地方政策的協調性,推行信息化稅收管理系統,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現代市場發展趨勢,也使得規范企業內部會計工作標準,調整所得稅計征形式,保證稅收環境公平、均衡,成為稅收改革的重要方向。
2.注重二者差異,加強管理配合
會計效益與應稅項目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協調稅收、會計制度的改革進度,明確制度不適應點,統一協調編修內容,以確保滿足稅收與會計的雙方需求。具體來講,相關部門可以圍繞所得稅的征稅率、核算方式、稅收范圍、納稅期限等內容,與會計體制相互印證,參照市場環境開展修正工作。除此之外,應該就會計制度對現行稅收制度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遵守納稅規范的同時,對會計制度的合理規定進行認可,促進二者的協同發展。
3.準確披露信息,規范稅收計算流程
會計制度建設不僅要應對業務規范編制問題,而且應重視信息披露建設,完全、準確、有效地披露會計信息。建議針對稅收交易活動編制信息披露規范。若披露工作中存在不足,則將會降低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制約稅收工作,同時,稅收部門無法在第一時間反饋信息需求,這種信息交流障礙會增加信息獲取成本,不利于統一協調。另外,對于企業而言,因其經濟利益密切關聯于會計政策,針對會計政策所開展的選擇和變動等活動均會對企業經濟產生影響。因此,在不干擾會計目標與影響會計信息的條件下,會計制度應盡可能縮減會計政策選擇領域,不斷簡化稅款計算。
4.以實務協作為基礎,降低差異性影響
所得稅的制定與會計制度調整的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通過合理的協調策略,實現兩種制度調整理論層面與實務層面的協調,是降低差異性影響的重要途徑。會計處理流程規范化程度較高時,可以通過會計制度與所得稅的聯系,會推動稅收依照調整原則,逐步適應會計改革的內容,縮短業務處理的差異,控制稅收成本。與此相對應的,如果會計處理缺乏規范性,通過對制度盲區的修補與改革,也會促進業務處理的標準化進程,降低硬性協調帶來的影響,避免稅收改革對會計處理的不確定影響。企業在具體的會計制度調整過程中,應該提前進行申報或備案,核定后的一年內無法進行變更,避免出現漏稅、避稅問題。
四、結語
經濟形勢的不斷轉變,企業的會計制度以及所得稅之間的差異特征顯著,兩者的差異不僅會降低財務信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還會影響會計工作的整體效率,不利于企業實行全面財務控制,同時,對企業的稅收核算、繳納管理也有著不利影響。為此,在進行稅收與會計相關制度的調整時,要協調二者的關系,依照全面性、趨同性等會計制度、稅收規定的制定原則,實行差異化管理,滿足雙方的制度要求,為企業納稅提供健康、平等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