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召玲
[提要]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關乎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所在。但是,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如何解決深度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問題,如何啃下這些最難啃的“硬骨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脫貧,成為決勝脫貧的關鍵。實踐證明,深度脫貧不僅要依靠外部幫扶,更要深層次地挖掘地區發展內生動力。河北省阜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是“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重點扶貧縣。本文通過對阜平縣這一典型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研究,探索針對深貧地區內生動力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從而對脫貧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深度貧困;內生動力;全面脫貧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5月25日
阜平縣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部,是“太行深山區”、“革命老區”、與“深貧地區”重疊區。全縣總面積2,496平方公里,人口23.04萬,人均耕地0.96畝,共有貧困村164個,其中深度貧困村有22個。2017年阜平縣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07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405元。2018年阜平縣全年共有53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34萬貧困人口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6.93%。近年來阜平縣脫貧效果顯著,但與河北省或國家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并且阜平縣貧困時間久、貧困程度深,全面脫貧工作絕非一朝一夕可完成。所以應深度解析制約阜平縣全面脫貧的問題,大力挖掘阜平縣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推動阜平縣深度脫貧向前挺進。
(一)“等、靠、要”思想嚴重。正如習近平所說:“弱鳥先飛,貧困群眾首先要有先飛的意識和先飛的行動”,如果缺乏內生動力,僅靠外部幫扶,永遠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深貧地區的部分群眾把國家的大力扶貧看作是慈善式救濟,過度地依賴國家扶貧政策的相關扶持,缺乏一定的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能力。根據實際調查發現,甚至有一些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在生活上完全擺脫了貧困,達到了“一超、兩不愁、三保障、三有”的貧困退出標準,卻仍在有意隱瞞、謊報自身實際情況,遲遲不退出,以期繼續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補貼。
(二)貧困群眾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貧困地區的群眾由于受自然、社會等方面原因影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具體的生產技能和職業技能。知識的匱乏使他們缺少對現代科技的了解,缺乏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技術手段,更缺乏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多數貧困群眾一方面并不清楚自己生活生產所需的實際技能;另一方面又對勞動技能培訓有抵觸情緒,擔心參加技能培訓浪費時間金錢而又收不到意想的效果,致使自我發展能力、自我脫貧能力嚴重不足,從而導致脫貧的內生動力也相對不足。
(三)貧困群眾脫貧參與度不高。據調查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在實際扶貧工作中存在大包大攬的問題,單方面的替貧困群眾做決策、為工作業績強力執行相關工作。一方面忽視了貧困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使他們的價值和能力得不到肯定;另一方面挫傷了貧困群眾參與脫貧的信心和熱情,長此以往他們在脫貧工作中會更加依賴政府的作用,脫貧的積極性更加得不到發揮。
脫貧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思想和社會問題。先解決好思想和社會層面的問題,才能為解決經濟問題提供有力保障。只有先掃除思想和知識上的貧困,才能攻克現實中的貧困阻礙。
(一)解決思想貧困。思想貧困往往比物質貧困更嚴重。深貧地區的群眾在長期環境閉塞和發展受限的約束下,信心逐漸缺失,更多的只關注溫飽問題,喪失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甚至部分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思想。首要任務就是要突破貧困思想的束縛,安排專門人員對村民進行心理疏導和集體教育,讓村民敢于立志,敢于為自己的理想生活做出規劃。其次,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當地村民缺乏對國家扶貧政策的關注和理解,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堅定貧困群眾脫貧的決心。
(二)解決知識貧困。教育是拔除窮根、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是解決知識貧困的重要抓手。
1、大力夯實基礎教育。加大對深貧地區的教育投入,重視貧困地區孩子的受教育權利。加快新學校興辦、舊學校改造、教學設施設備配套系列工程建設,健全補貼學雜費、發放助學金、便利助學貸款等全方位的資助體系。集中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利用網絡進行遠程教育,落實貧困鄉村教師特崗計劃,積極建立與優秀高校的對點幫扶項目,引導優秀大學生回流。
2、提高勞動技能教育。首先,進行有針對性的勞動技能培訓,真正提高群眾的自身發展能力,引導一些懶漢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切實增強其脫貧本領;其次,針對阜平縣一些養殖戶、種植戶要求的技術,安排專業的專家團隊進行定期技術指導,在種植、管理、加工等環節傳授經驗;最后,要結合當地特色產業、紅色文化、鄉村旅游等優勢產業布局,開展精準、實用、有效的定崗培訓。
3、加強社會文化教育。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的傳統美德,以及贍養老人、承擔家庭責任的傳統道德。構建脫貧激勵機制,鼓勵勤者多得、勤者先富,給懶人、貧者起到一種示范引領作用。定期評選“脫貧典型”,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脫貧氛圍。借助文化館、文化站等綜合文化中心開展文化宣傳活動,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浸潤思想,激發群眾脫貧的自發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制定了大量的扶貧政策,但實施效果卻不明顯。一部分原因在于很多政策都是采用給予資金、住房等的傳統扶貧做法,無法從根本上調動農民參與脫貧的積極性。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急于出成績將一些盈利性的產業大規模外包出去,大部分的利潤被企業拿走,農民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參與度不高,發展活力不足,自然不能從根本上實現脫貧。走“參與式”扶貧道路,讓農民參與扶貧的全過程,提高農民的主體意識,激發增長內生動力,從而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彰顯組織優勢。一是通過土地流轉掙租金。由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投資,結合阜平縣實際特色發展核桃、大棗經濟林、林下蔬菜、采摘園等規模經濟,流轉租賃非合作社成員的土地,為無力耕種的困難戶創收增收。二是在合作社內就業掙薪金。合作社可以廣泛招聘當地的貧困戶來社內務工,就近吸納那些不懂技術、缺乏資金、知識匱乏的勞動力進行簡單的務工勞作。三是實現承包經營掙獎金。創新經營模式,由合作社投資與統一購銷,貧困戶承包并享有保護價兜底,有效為貧困戶規避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真正解除后顧之憂,激發勞動生產的積極性。四是利用收益分紅掙股金。合作社將扶貧資金量化入股,采取資產收益模式,將扶貧資金收益的一部分用于給貧困戶分紅和村集體基礎建設,為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放補貼資金,增強村集體的凝聚力,實現貧困戶、合作社和村集體共贏。
(二)結對精準幫扶,有的放矢暖人心。堅持脫貧路上不落下一個人的原則,精確分析導致群眾致貧的原因,可以從是否缺乏有效勞動力、是否長期患重大疾病、是否消極懶惰等方面進行分析,找到真正制約貧困家庭脫貧的窮根,從而進行有的放矢的扶貧。村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員要組成合力,實行一對一的幫扶,做到真扶貧、扶真貧,幫在點子上,扶到需要處,溫暖貧困群眾的心,激發他們脫貧的斗志和決心。
(三)培育特色產業,強化造血功能。產業扶貧是基于市場機制的扶貧模式,與慈善式扶貧相比更能激發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延長產業鏈、價值鏈,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對于阜平縣來說,林地資源相當豐富。大棗、核桃、蘋果、仙桃等是當地特色。利用資源稟賦優勢,加快林果基地建設,加快提質改造,發展高效林果產業。加快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深入對接大型果蔬加工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延長產業鏈,增加果品的附加值,打造屬于阜平縣自己的品牌。其次,要壯大畜牧養殖業。規范肉牛、肉羊、肉雞養殖,立足阜平自然條件,加快發展本地優質養殖品種。以綠色養殖、特色養殖、高端養殖為發展方向,加快形成規模效益。同時還要加強區域協作、產業協作,承接產業轉移。深刻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設立的戰略機遇,發揮周圍中心城市、中心城鎮的帶動作用。承接高端先進制造業打造產業孵化基地,提高產業品質,擴大產業規模。
(四)發展鄉村旅游,提升農民參與度。阜平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擁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巨大潛力。擁有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的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自然環境優美的天生橋瀑布、云溪花谷,頗具名氣的“桃花節”。按照“大景區+農家樂”的模式,優先幫助貧困戶發展以農家樂、手工作坊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廣泛調動群眾的參與度。以農業園區為依托,發展休閑采摘、觀光農業,利用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旅游商品。推動旅游業發展規范化、規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實現阜平縣綠水青山與脫貧致富同步發展。
[1]阜平縣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
[2]王潔.阜平縣扶貧現狀與問題探析[D].河北大學,2016.
[3]牛勝強.深度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重點方向[J].開放導報,2019(1).
[4]蔣余浩.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推動農民融入現代化經營[N].21世紀經濟報道,2019.3.14.
[5]魏紅磊,賈巨才,唐淑慧,袁鑄.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冀西北地區生態旅游扶貧模式及保障機制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