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波
[提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期的到來,現行的醫療和養老保險已不能滿足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需求。日本介護保險制度自創立以來已運行19年,期間經過六次修訂,內容涉及社會保障綜合化、制度的可持續性、區域綜合護理體系的建設、相關法律制定的建設及完善等各個方面。通過分析和介紹日本介護保險制度運行現狀、介護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及服務體系,為我國在建立護理保險相關制度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日本介護保險;老齡化;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5月9日
日本介護保險制度自建立以來已運行19年,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截至2017年4月末的統計數據顯示,65歲以上參保人數由2000年4月末的2,165萬人增至3,446萬人,增加約1.6倍。保險服務利用者的數量增加約3.3倍,其中居家服務利用人數增加3.9倍、護理設施服務利用人數增加1.8倍,區域密集型服務利用人數達80萬人。在日本,介護保險制度已經發展成為不可或缺的保險之一。
由于少子化的原因,預計日本的總人口還將不斷地減少。然而,老年人口(尤其是75歲以上的老年人)的占比將繼續增加。到2025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3,677萬人,預計到2042年將迎來最高值3,935萬人。與此同時,75歲以上老年人的人口將繼續呈上升的趨勢,預計到2055年將超過總人口的25%。另外,65歲以上的單身家庭及僅夫婦的家庭也將持續增加。由于各地區老齡化情況不一,日本厚生勞動省總務科提出需要根據各地區的特性采取相應的對策。
由于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需要看護的老年人不斷增加,出現老年人需要長期看護和看護類型多樣化的現象。一方面日本不斷呈現小家庭化的趨勢,然而承擔看護責任的家庭成員同時也面臨老齡化的狀況;另一方面已有的老年人福祉和老年醫療制度存在制度上的缺陷。由此,日本于1997年建立介護保險制度,并從2,000年開始實施。
日本介護保險制度創立的基本思路是自立支援、以使用者為本位和社會保險方式。超越單純護理的概念,以支援老年群體生活自立為基本理念。同時,根據使用者的選擇,從多種主體接受保健醫療服務、福利服務的綜合制度,同時采用給付和負擔關系明確的社會保險方式。介護保險制度從險種的選擇、介護設施的利用、服務主體及參保者的自付比例等方面較以往的制度做了調整。
(一)日本介護保險結構體系。2017年日本介護保險制度第六次進行修訂。費用方面,日本介護保險的資金由保險費、稅金和用戶自付三部分組成。除了用戶的自付部分,費用由保險費(第1號22%,第2號28%)和稅金50%(由國庫25%,市町村12.5%,都道府縣12.5%)組成。這種非單一的籌資給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家和各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降低了財政赤字風險。(圖1,資料來源于日本厚生勞動省網站。注:第1號被保險者的數量,根據《平成28年4月介護保險事業狀況報告月報(暫定)》,為平成28年4月末現在的數量。第2號被保險人的數量,是依據社會保險診療報酬支付基金確定介護給付費繳納金額的醫療保險者的報告,為平成26年度內的月平均值。※:平成27年8月以后,對以上收入者支付80%的費用,自付20%)

修訂后的方案從2018年8月開始實施,在這一框架內,市政當局可以確定第1號被保險人的保險費率。第1號保險人的保費依據被保險人的養老金總收入計算并收取,每三年審查一次。為了確保公平性,提高制度的可持續性,根據最新修訂的方案,把兩成負擔者中養老金所得特別高的人群的負擔比例調整為三成,每月44,400日元的負擔為上限。自付30%的人群約12萬人,占總參保人數的3%。
第2號被保險人(40~64歲)的保險費由各醫療保險單位征收,各醫療保險單位在第2號被保險者產生護理費用時負擔相應的費用。根據日本健康保險協會的規定,費率為工資和年度獎金的1.55%。作為市政府的財政支持各省設立財政穩定基金會(由國庫、縣和市政府資助),在發生保險預算赤字時提供臨時貸款或贈款。
(二)日本介護保險服務體系。介護保險的參保人員在申請護理服務時需要經過相關機構的護理等級認定。護理認定(包括支援認定)根據全國統一的標準執行,客觀地認定看護的必要性和護理等級。同時,根據一次認定及二次認定的結果,由市町村對申請者進行看護需求的確認。一次認定是根據市町村的認定人員對提出護理申請的人員進行身心狀況等的調查(認定調查)及主治醫生的診斷意見進行認定。二次認定設立認定審查委員會,由保健、醫療、福利相關的人員構成,根據一次認定結果、主治醫生診斷意見等進行審查并認定。
介護保險的服務根據要介護的程度分為五級,如圖2所示。(圖2,資料來源于日本厚生勞動省網站)

2019年1月26日公布的《老年健康藍皮書:中國老年健康報告(2018)》表示,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經濟發展進程,在2026年老齡社會到來之際,我國憑借現有的經濟發展趨勢也難以達到“富有”的水平,這使我國面臨的風險更為嚴峻。預計在2015~2050年,全社會用于養老、醫療、照料、福利與設施方面的費用占GDP的比例,將由7.33%增長到26.24%,增長18.91個百分點。如果應對不力,人口老齡化將可能使我國經濟年均潛在增長率壓低約1.7個百分點。
日本介護保險制度自創建、運行以來,雖然存在由于政府財政支出過高從而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由于各地區間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導致保險護理付費差異、申請程序繁瑣等諸多問題,但是由政府財政、保險費和個人自付三方搭起資金鏈條,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和各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降低了財政赤字風險,確保了該保險的穩定有序運行;根據被保險人的收入水平,享受護理服務所需繳納的自付部分為10%或20%,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收入差異;多元化的介護保險服務緩解了少子化和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在建設專業化與規范化的介護服務體系和護理人才建設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建立健全制度。目前,我國國內市場上的護理保險是商業化的一種運作模式,受眾面窄,只能滿足一部分經濟條件充分且具有充分養老護理意識的人群的需求,覆蓋面不廣。獨生子女家庭不斷出現“四二一”、“四二二”、甚至“八四二一”結構的家庭體系。年輕人承受著工作和生活雙重壓力,無暇顧及,未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面臨照顧缺失的可能性,市場對老年人護理保險產品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急需覆蓋面廣、受眾人群多、保費合理的護理保險產品來滿足社會所需。
在充分考慮地區間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差異的基礎上,將護理保險納入到社會保險體系之中較為理想。
(二)養老護理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在日本,想要從事護理服務就必須在指定的培訓機構學習達到一定的時間,然后通過國家統一的考試,取得相關資格證書,同時根據護理等級的不同設立不同級別的證書。對于一些高級的護理需求,企業可能還會對護理師的學歷有限制,這樣有利于提高整體的護理人員的素質。
我國目前從事長期護理的人員主要為醫院的護工,多為護理公司的員工,整體水平較低且年齡偏大。鑒于護理服務的職業特殊性,需要建設一批專業的護理人才來滿足社會所需。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持續健康發展,除了基礎設施要完善,尤為關鍵的就是要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加強養老護理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
[1]劉元立.老年健康藍皮書:中國老年健康報告(2018)[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2]日本厚生勞動省網站.http://www.mhlw.go.jp/.
[3]林麗敏.日本介護保險制度相關問題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18(2).
[4]李博.中國式養老與日式介護對比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0).
[5]曹佳.日本人口老齡化對策對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啟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