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師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教師人格缺陷日漸突出。更多的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體罰”“變相體罰”“心理施暴”等,這些行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學生成長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示范。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學生。研究教師人格及其對小學生的影響,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育教學,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教師人格;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3-016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154
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不但依靠教師的綜合素養,而且也依賴于教師的思想品格修養。
(一)教師態度對小學生身心的影響
教師對不同學生的態度是不同的,對學習好的學生態度往往好一些,而對那些后進生的態度相對較差。這種對學生不公平的態度,使后進生敢怒不敢言,從內心產生抗拒情緒,長期發展下去會使學生進入抑制狀態。這種抑制狀態使學生不可能理智地進行正確思考,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學習狀態。
(二)教師的意志品質對小學生的影響
教師的意志品質直接影響著學生意志品質的養成,學生常常會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行為習慣等,將教師看作自己學習的榜樣。
教師想要影響和改變學生的意志品質,首先需要自身具備較強的意志品質。因此,教師要在平常的生活、工作當中,注重自身良好意志品質的養成。優良的意志品質能促使教師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保持向上的情感態度,正確地處理一切問題。
(三)教師情感態度對小學生的影響
教師情感態度會對學生起到感染的作用,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必需的心理品質。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態度不同,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體驗,對教師會產生不一樣的心理傾向,進而產生不同的心理定式。心理定式一旦形成,學生就會以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狀態來對待教師的教育,進而影響教育的效果。
(四)教師角色行為對小學生的影響
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所以,教師在認知學生的行為時,一定要注意對學生的一些看法,不斷修正自己對學生采取的教育方法,使師生互動成為一種積極的、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手段。
“強國必先強教”,教師乃教育之本。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影響并決定著國家的未來。當前教師的職業倦怠影響學生的成長和教育的發展。教師要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心理健康。
(一)調整認知方式,給自己“減壓”
不同人對壓力的理解不同,人們常常感受到的壓力程度也會不同。任何事情都具備兩面性,從積極方面看問題,會使人增強信心,產生積極樂觀的情緒體驗;從消極方面看問題,就會產生很多的負面情緒,使人苦不堪言。所以,教師應放棄一切功名心,積極修正和改變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觀念和認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使壓力變為動力,使逆境變為機遇。
(二)要加強心理保健,及時調整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猶如心理上的垃圾,是產生心理障礙的直接因素。所以,教師要加強心理保健,及時調整不良情緒。
首先,學會控制情緒,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運用積極認知看問題。再次,注意行為調節。如參加文體活動,改變面部表情,進行放松訓練等等。及時宣泄情緒,或轉移注意,增強自己對情緒的調控能力。最后,學會一些積極的調節情緒的科學有效的方法,例如合理宣泄法、轉移法、幽默法、適度讓步法、音樂法等等,時時調節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心理狀態達到最佳。
(三)調整生活方式,拓展交際面,主動尋求社會支持
任何人都不可能離開社會群體,這就意味著要有一定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認同。所以,教師要重視家庭生活,重視與親朋好友的交往,樂于合群,提高溝通能力,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使自己在遇到挫折時能獲得親朋好友強有力的支持,從而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這樣,才能夠時時以一種積極陽光的狀態來面對學生。
(四)采取高效的工作方式,科學用腦,學會放松
長期的身心疲勞,不僅容易使教師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思維遲鈍、情緒不穩等,導致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會產生生理疾病。因此,教師要采取科學有效的工作方式,掌握時間管理能力,將任務和時間進行預設,分出輕重緩急等,建立一張科學可行的活動時間表,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同時還要注意飲食營養,關注心腦健康。此外,還要學會休閑,參加不同的文體活動,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從而調節情緒,增強生活幸福指數,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加輕松愉快。
“紅燭、春蠶、園丁”是人們對教師誠摯的肯定,也是對教師由衷的期望。在素質教育成為共識的大背景下,教師角色需要不斷地改變。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學會如何互動,教學生如何做人。各種能力的綜合,都要求教師自覺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無愧于人民教師的稱號。
參考文獻:
[1]任小艾.以人為本敬業奉獻——2001年中國首屆師德建設論壇綜述[J].人民教育,2002(2).
[2]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陳應春(1987.1— ),男,漢族,甘肅臨洮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教師人格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